-
针灸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综述目前针灸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的临床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女性OAB具有较好疗效和应用前景,其优势主要在于简单易行、不良反应较少、短期内起效较快,其中电针疗法具有针刺与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功效,且取穴较少、操作方便,尤其以八髎穴中的一或数穴为主穴治疗,临床收效显著;灸脐法、耳针治疗均可有效改善OAB患者尿频、尿急程度;针灸并用亦有一定疗效,但因操作相对繁琐,且治疗周期较长,目前临床未见大规模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志记录、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OABSS)分别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生活质量和膀胱活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ICIQ-SF和OAB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ICIQ-SF和OABSS评分分别为(4.86±1.55)和(3.67±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电针八髎穴可显著改善U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日志、生活质量和膀胱过度活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八髎穴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及创面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八髎穴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混合痔患者手术后疼痛及创面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2月-2020年6月南通市中医院8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2组均治疗3 d,出院后每周换药2次至创面愈合。采用VAS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并记录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起效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及1、2、3 d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3.18、13.71、23.53、26.10, P值均<0.001);观察组术后1、2、3 d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79、7.54、5.66、15.60, P值均<0.001);观察组术后第2、3天镇痛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37、4.50, P<0.05或 P<0.01);观察组术后止痛起效时间[(7.10±0.55)d比(11.32±1.62)d, t=15.60]、创面愈合时间[(26.58±1.47)d比(35.75±1.46)d, t=27.99]均早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电针八髎穴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加快术后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补肾填精解郁中药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补肾填精解郁中药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肾虚肝郁血瘀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 112 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 例.对照组口服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丸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口服中药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分别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观察2 组治疗结束时中医证候积分、月经量、卵泡最大直径≥18 mm日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及治疗结束后6 个月经周期内的妊娠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2 组患者月经量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第6 个月经周期时,观察组月经量与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联合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电针八髎穴联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中风又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目前临床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多发性脑血管疾病 [1].便秘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患者便秘的发病率约为 30%~60% [2].有研究表明,便秘是再次诱发中风的重要原因,由于患者过度用力排便或排便时间过长,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使颅内压骤升,容易诱发再次中风,影响患者的预后与转归,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3] ;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各种泻剂、促胃肠动力剂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剂等治疗中风后便秘,但副作用较多,疗效不持久,且易出现耐药性.笔者采用电针八髎穴联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92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6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连续治疗 8 周后,比较 2 组临床疗效、排尿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1.30%,高于对照组 76.09%(P<0.05).治疗后,2 组日均单次排尿量较治疗前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 24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Qualiveen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电针对慢性肛门直肠痛模型大鼠痛觉敏化及脊髓胶质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观察慢性肛门直肠痛(CAP)大鼠S2-3脊髓背角中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及电针对其干预作用,探讨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是否引起CAP及参与电针镇痛.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正常组直肠注入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及电针组注入辣椒素(浓度:10-4 mmol/L),每间隔5 min注入1次,共注入4次;电针组造模完成且大鼠清醒2 h后予以针刺八髎穴干预.观察大鼠内脏疼痛相关行为次数及机械痛阈值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直肠组织病变;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强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和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内脏痛行为明显增加,大鼠尾部、后足底及腹部机械痛阈值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内脏痛行为减少,大鼠尾部、后足底、腹部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HE染色示正常组直肠黏膜下组织无水肿现象,模型组直肠黏膜下组织出现明显水肿病变,电针干预后,大鼠直肠黏膜下组织水肿相比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脊髓中标志物OX42和GFAP的阳性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和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水平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脊髓及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释放与CAP发生密切相关,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降低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有效缓解慢性肛门直肠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镇痛27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预行清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清宫术前针刺八髎穴,其中中髎、下髎穴加用电针,对照组术前不予任何镇痛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中疼痛、术后宫缩痛情况及术中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中修订版面部疼痛表情量表评分(2.1±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0)分(P<0.05);治疗组术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7±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4)分(P<0.05);治疗组无人流综合征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8%(P<0.05);2组术后宫缩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术中镇痛疗效确切,且可显著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八髎穴电针为主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