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果共和国儿童恶性脑型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90%以上的恶性脑型疟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也偶由间日疟原虫所致。脑型疟患儿发热数日后病情加重,临床可表现为惊厥、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病死率为15.42%,治疗采用蒿甲醚肌内注射或青蒿琥酯静脉注射。笔者参加援非医疗队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治了1例恶性脑型疟患儿,经及时对症和病因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的患者,应注意有无非洲、东南亚等疫区工作、旅游史,及时行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精准应用抗疟疾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蒿琥酯延迟性溶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青蒿琥酯延迟性溶血(post-artesunate delayed haemolysis,PADH)是指使用注射用青蒿琥酯抢救重症疟疾(尤其是高密度疟原虫血症)患者,其血内疟原虫消失后1~3周出现血红蛋白减少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的溶血性贫血表现。其机制是青蒿琥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后被排出红细胞外,而该红细胞仍继续存活,但其寿命缩短,导致被感染过的红细胞延迟破裂。PADH避开了重症疟疾患者抢救最危险的时期,减少了抢救过程中的风险。本研究对PADH的定义和机制、临床研究和治疗进行综述,提高临床医师对PADH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旋毛虫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420、5.270,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890、20.500, 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42、22.360, 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 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 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8 +T细胞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D8 +T细胞在抵抗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 Plasmodium yoelii 17XL, Py 17XL)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对BALB/c和C57BL/6小鼠腹腔接种 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 6个/0.1 ml),建立疟原虫感染模型。动态监测小鼠红细胞感染率、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亚群效应T细胞(T EFF)和记忆T细胞(T CM)数量,检测IFN-γ和颗粒酶B(granzyme B,GB)表达水平,及CD8 +T细胞表面CXCR3、CXCR6和CX3CR1表达水平。对 Py 17XL感染C57BL/6小鼠进行FTY720阻断试验,分析CD8 +T细胞迁移对 Py 17XL感染的影响。 结果:BALB/c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在感染后5 d持续上升,8 d达峰值[(79.57±3.82)%],且明显高于C57BL/6小鼠( P<0.000 1),感染后9 d小鼠全部死亡。C57BL/6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在14 d达峰值[(48.19±3.19)%]后逐渐降至0(26 d),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1)。流式结果显示,与BALB/c小鼠相比,C57BL/6小鼠脾脏和肝脏CD8 +T细胞绝对值数量显著增加( P<0.05),脾脏和淋巴结CD8 +T EFF和CD8 +T CM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P<0.05)。与BALB/c小鼠相比,C57BL/6小鼠脾脏和肝脏CD8 +T细胞表达GB、IFN-γ及趋化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P<0.05)。FTY720阻断试验显示,实验组小鼠生存率显著性下降( P<0.05),肝脏和脾脏CD8 +T细胞绝对数明显下降( P<0.05);且CD8 +CXCR3 +T细胞数量显著下调( P<0.05)。 结论:CD8 +T细胞通过T EFF和T CM亚群以分泌GB和IFN-γ方式介导抵抗 Py 17XL感染。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介导CD8 +T细胞向脾脏和肝脏趋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寄生虫病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给贫困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用于治疗原虫病和蠕虫病的药物存在一定缺陷,亟待研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小檗碱最早从黄连的根茎中提取获得,是一类重要的抗炎药物。小檗碱的衍生物通过修饰小檗碱的结构位点获得,除了具有抗菌和抗微生物活性以外,小檗碱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显著的抗寄生虫活性。本文概括了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原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刚地弓形虫、恶性疟原虫和柔嫩艾美尔球虫)和蠕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犬弓首蛔虫)感染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疟疾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国内感染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自动数字图像分析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性能评价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自动数字图像分析(DIA)系统用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类计数的性能。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常规检验外周血涂片379份,疟原虫感染外周血涂片18份,经瑞氏-姬姆萨染色,通过DIA系统完成白细胞(WBC)预分类(DIA直接分类)、再分类(DIA分类后人工审核),以及人工直接显微镜分类。分别计算DIA系统的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 CV)进行重复性验证;以人工分类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IA系统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并对其外周血原始细胞形态学计数、血小板(PLT)形态学计数及疟原虫形态学检查能力进行验证。 结果:除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外,DIA系统对正常样本WBC分类的 CV均<10%,异常样本WBC分类的 CV随所占百分比减低而增大;DIA系统进行WBC预分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分别为90.5%、99.2%和98.2%。触发原始细胞报警的血涂片经DIA系统预分类、再分类后,其结果均与人工分类结果具有相关性( r=0.812、0.983,均 P<0.01)。DIA系统血小板形态学计数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具有相关性( r=0.946, P<0.01);两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偏差绝对值<15%;血小板聚集及巨大血小板增多样本偏差绝对值均>15%。经DIA系统采集图像的18份疟原虫阳性外周血涂片,其中17份检出疟原虫滋养体,且图像清晰。 结论:DIA系统进行外周血分类计数的重复性较好,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较高;其预分类、再分类结果与人工分类结果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乳酸、降钙素原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乳酸、降钙素原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86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重症疟疾的价值。结果:186 例患者中,男169例(90.9%),女17例(9.1%),年龄(38.3±10.3)岁;重症48例,非重症138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共166例(89.2%);重症患者均为恶性疟。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乳酸、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乳酸、降钙素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预测重症疟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AUC(95% CI)分别为0.753(0.663~0.844)、0.755(0.670~0.841)、0.782(0.700~0.864)、0.738(0.652~0.823)、0.760(0.676~0.844)、0.778(0.699~0.857)(均 P<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乳酸的最佳截断值为2.29 mmol/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56.3%,特异度为93.5%;降钙素原的最佳截断值为2.12 μg/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68.1%。重症患者病死率为4.2%(2/48)。 结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是预测疟疾严重程度的常见指标。乳酸、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疟疾亦有较高价值,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输入性重症恶性疟疾血浆置换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重症恶性疟疾病例。患者为非洲返津人员,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就诊,出现发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损害的类似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联征表现,外周血镜检见恶性疟原虫确定诊断,经抗疟、血浆置换、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旋毛虫感染对伯氏疟原虫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Ts)感染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 ANKA, PbA)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64只SPF级6 ~ 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按体重(22 ~ 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处理; Ts单感染组( Ts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 PbA单感染组( PbA组),每只小鼠于实验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Ts与 PbA共感染组( Ts+ PbA组):每只小鼠于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后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PBS溶液。每组16只小鼠,其中每组10只小鼠用于观察生存率。 PbA组和 Ts+ PbA组于感染 PbA后第3天起每隔1天取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涂片,进行吉姆萨染色,光镜下计数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Ts后第135天和/或感染 PbA后第15天处死小鼠,称取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取感染 Ts小鼠的新鲜膈肌制作肌肉压片,光镜下观察 Ts幼虫囊包;光镜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中F4/80 +枯否氏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感染 Ts、 PbA后,光镜下分别观察到膈肌组织中的 Ts幼虫囊包和红细胞内的 PbA。感染 PbA后, PbA组和 Ts+ PbA组小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与 PbA组比较, Ts+ PbA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PbA后的第11、15天均较低(%:27.104 ± 7.623比45.032 ± 9.849,60.218 ± 2.776比76.778 ± 6.351, P均< 0.05),小鼠肝脏指数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也均较低( P均< 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阳性面积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4/80 +枯否氏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1)。 结论:慢性 Ts感染可降低 PbA共感染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 PbA感染率,增强肝脏组织F4/80 +枯否氏细胞的表达,减轻肝脏免疫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