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乳酸、降钙素原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乳酸、降钙素原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86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重症疟疾的价值。结果:186 例患者中,男169例(90.9%),女17例(9.1%),年龄(38.3±10.3)岁;重症48例,非重症138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共166例(89.2%);重症患者均为恶性疟。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乳酸、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乳酸、降钙素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预测重症疟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AUC(95% CI)分别为0.753(0.663~0.844)、0.755(0.670~0.841)、0.782(0.700~0.864)、0.738(0.652~0.823)、0.760(0.676~0.844)、0.778(0.699~0.857)(均 P<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乳酸的最佳截断值为2.29 mmol/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56.3%,特异度为93.5%;降钙素原的最佳截断值为2.12 μg/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68.1%。重症患者病死率为4.2%(2/48)。 结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是预测疟疾严重程度的常见指标。乳酸、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疟疾亦有较高价值,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自动数字图像分析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性能评价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全自动数字图像分析(DIA)系统用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类计数的性能。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常规检验外周血涂片379份,疟原虫感染外周血涂片18份,经瑞氏-姬姆萨染色,通过DIA系统完成白细胞(WBC)预分类(DIA直接分类)、再分类(DIA分类后人工审核),以及人工直接显微镜分类。分别计算DIA系统的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 CV)进行重复性验证;以人工分类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IA系统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并对其外周血原始细胞形态学计数、血小板(PLT)形态学计数及疟原虫形态学检查能力进行验证。 结果:除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外,DIA系统对正常样本WBC分类的 CV均<10%,异常样本WBC分类的 CV随所占百分比减低而增大;DIA系统进行WBC预分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分别为90.5%、99.2%和98.2%。触发原始细胞报警的血涂片经DIA系统预分类、再分类后,其结果均与人工分类结果具有相关性( r=0.812、0.983,均 P<0.01)。DIA系统血小板形态学计数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具有相关性( r=0.946, P<0.01);两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偏差绝对值<15%;血小板聚集及巨大血小板增多样本偏差绝对值均>15%。经DIA系统采集图像的18份疟原虫阳性外周血涂片,其中17份检出疟原虫滋养体,且图像清晰。 结论:DIA系统进行外周血分类计数的重复性较好,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较高;其预分类、再分类结果与人工分类结果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72例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2例患者中,重症39例,非重症133例;感染虫种以恶性疟原虫为主,共153例(89.0%);重症患者均为恶性疟。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397、4.368,均 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473、-4.464、-4.750、-4.826、-5.488、-4.419,均 P<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17、5.285,均 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0.727、0.730、0.789、0.733(均 P<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载脂蛋白AⅠ的最佳截断值为0.535 g/L,其对重症疟疾预测的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68.4%。载脂蛋白AⅠ[比值比(odds ratio, OR)=0.01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02~0.086, P<0.01]对重症疟疾有独立预测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分层,载脂蛋白AⅠ<0.535 g/L时的重症疟疾发生风险是载脂蛋白AⅠ≥0.535 g/L时的8.396倍( OR=8.396,95% CI 3.557~19.820, P<0.01)。重症患者病死率为2.6%(1/39)。 结论: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对重症疟疾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载脂蛋白AⅠ对重症疟疾有独立预测价值。血脂变化有助于尽早识别重症疟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驽巴贝虫metacasp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反应原性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克隆、表达驽巴贝虫精氨酸/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BcMC),鉴定其反应原性并分析其生物学信息.方法 根据驽巴贝虫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Bcmc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扩增Bcmc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提取质粒pET-28a-Bcmc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DE3),优化诱导条件后,选择最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诱导,采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重组蛋白后,以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Bcmc基因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二级和三级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对比BcMC与疟原虫属MC-1(PsMC-1)和泰氏锥虫MC(TtMC)的三级结构.Bcmc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mc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Bcmc基因PCR扩增产物约为996 bp,与预期片段一致.重组质粒pET-28a-Bcmc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插入的目的基因正确.诱导条件优化结果显示,BcMC重组蛋白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 ℃培养5 h时的表达量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6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纯化后的BcMC可与驽巴贝虫感染阳性马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cMC的Mr为36 956.72;具有25个磷酸化点位;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线粒体的比例为10%;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12个潜在抗原表位;BcMC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50.30%、α-螺旋占23.19%;BcMC的三级结构与PsMC-1和TtMC相似;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与BcMC相互作用的蛋白及BcMC参与的生物过程均与细胞凋亡有关.BLAST比对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cmc与马泰勒虫(CP099439)、马泰勒虫WA株(XM_004830992)的mc基因序列一致性均为99.90%,进化树上聚为一支,亲源关系较近.结论 BcMC原核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cMC参与驽巴贝虫凋亡的生物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1月1例恶性疟的死亡原因,为预防疟疾死亡病例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访谈接诊医生、会诊医生及患者家属,收集患者诊治过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病历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何某,男,5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2022年12月26日自非洲科特迪瓦务工返乡入境,2023年1月3日解除集中隔离后返回家中.2023年1月4日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自认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未予处理,1月6日上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峰值40 ℃),伴全身乏力、咽喉痛,原有症状加重,以"肺部感染"收治入官城镇卫生院,予利巴韦林、地塞米松、头孢曲松钠等治疗.1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高热(40 ℃),遂出院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时测血压78/53 mmHg,完善检查提示血小板下降,降钙素原49.9 ng/mL,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提示肺炎,予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1月8日患者血涂片发现疟原虫,诊断为疟疾(未分型,后经复核为恶性疟),建议立即转诊至省级疟疾定点医院抗疟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1月8日13:27患者解暗红色血便700 g,神志模糊,予积极止血治疗.后经多方协调,调取治疗用"注射用青蒿琥酯"4支(60 mg/支),于1月8日18:59静脉推注注射用青蒿琥酯60 mg,同时辅以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19:40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血压在应用升压药情况下仍持续下降,1月9日凌晨3:00经综合治疗后患者休克仍无法纠正,神志昏迷,家属要求出院,7:00回到家中,7:30患者死亡.结论 对于输入性疟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尽早使用抗疟药治疗,积极处理器官功能障碍,是避免出现患者死亡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一起聚集性疫情来源的间日疟原虫分子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结论 分子溯源分析结果不支持该起疫情中4例间日疟原虫株的感染来源为中国中部种群,疟原虫分子溯源技术可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的判定提供客观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长鞭红景天中脂肪族类化合物及抗疟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a-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12和15为首次从红景天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具有一定抗疟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绒毛灯笼花化学成分与抗疟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绒毛灯笼花Agapetes lacei var.tomentella Airy-Shaw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疟原虫活性.方法:采用硅胶、MCI、RP18 以及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绒毛灯笼花干燥块根 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鼠疟模型探讨绒毛灯笼花及部分单体成分的抗疟原虫活性.结果:从绒毛灯笼花中分离纯化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2R,3R)-3,5,6,7,3′,4′-hexahydroxyflavane(2)、(6a R,12a R)-5,5-dimethyl-7,12a-dihydro-6aH-isochromeno[4,3-b]chromene-2,3,8,10-tetrol(3)、epicatechin-(4β→1″,2→O→2″)-phloroglucinol(4)、epicatechin-(6′→6)-epicatechin(5)、epicatechin-(6′→8)-epicatechin(6)、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7)、dehydrodiepicatechin A(8)、桂皮鞣质B1(9)、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10)、香草酸(11)、丁香酸(12).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绒毛灯笼花块根 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活性较好,抑制率达 32.24%;化合物 1、7、8 显示一定的抗疟原虫活性,抑制率分别达到 16.58%、32.79%、30.59%.结论: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树萝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绒毛灯笼花具有一定的抗疟活性,其抗疟活性应与酚性成分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鼠疟原虫感染大鼠和小鼠的种特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用约氏疟原虫(P.y)BY265株和伯氏疟原虫(P.b)ANKA-luciferase株感染小鼠和大鼠,分析鼠疟原虫感染宿主的种特异性.方法 制备P.y和P.b的子孢子和裂殖子.分别用5×104的P.y和P.b子孢子经尾静脉注射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P.y感染组,5只/组)和SD大鼠、C57BL/6J小鼠(P.b感染组,5只/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记录红内期疟原虫出现的时间.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BALB/c小鼠后42 h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组织疟原虫18S rRNA的相对表达量.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C57BL/6J小鼠后42 h活体成像法检测肝脏荧光值.分别用1 × 108、1 × 107、1 × 106的P.y和P.b被感染红细胞(iRBC)感染SD大鼠(P.y感染组、P.b感染组)和易感小鼠(BALB/c、C57BL/6J)(阳性对照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当大鼠、小鼠原虫血症达到峰值后,每隔8小时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持续24h,分析疟原虫发育节律;观察大鼠、小鼠实验性脑型疟(ECM)的发生情况.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T、B细胞缺陷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观察,计算原虫血症.两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组间原虫血症趋势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 P.y感染组的SD大鼠、BALB/c小鼠,P.b感染组的SD大鼠、C57BL/6J小鼠体内疟原虫均能完成肝期发育,于第3天进入红内期.qRT-PCR结果显示,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体内疟原虫特异性18S r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3±0.381)、(1.00±0.2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1,P<0.05).活体成像结果显示,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体内荧光度值为(6.243±1.425)× 107,高于C57BL/6J小鼠的(1.624±0.530)× 107(t=6.077,P<0.01).红内期iRBC感染结果显示,3种剂量的P.y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3.500±1.042)%、(2.850±0.627)%、(3.400±0.9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5,P>0.05),但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43.928±9.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40、63.760、58.400,均P<0.01);P.b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11.468±1.362)%、(7.398± 2.387)%、(2.984±1.881)%]随感染剂量降低而下降,其中1 × 108、1 × 106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10.682±4.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17.320,均P<0.01),1 × 107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34,P>0.05).裂殖子感染结果显示,感染后6d,P.y感染组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0.902±0.235)%、(17.420±4.1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P<0.01);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6.804±2.978)%、(9.290±1.05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9,P>0.05);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ECM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1/15、13/1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4,P>0.05).发育节律分析结果显示,P.y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BALB/c小鼠不同,未呈现24h规律;P.b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C57BL/6J小鼠相近,具有24h规律.感染后18 d,P.y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1.326±0.908)%、0、(33.937±3.453)%,Rag2-KO SD大鼠与野生型SD大鼠之间原虫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7,P<0.05);感染后17d,P.b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的原虫血症为(19.685±5.752)%、(0.007±0.013)%(t=2.499,P<0.05),阳性对照组仅存的1只C57BL/6J小鼠的原虫血症为25.410%.结论 P.y和P.b子孢子均能感染大鼠并完成肝期发育进入红内期.鼠疟原虫不易感染大鼠的影响因素在红内期,大鼠体内鼠疟原虫可被清除;P.y对宿主种属表现出更强的选择性;P.b感染大鼠的急性期原虫血症和ECM发生率与小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适应性免疫在大鼠彻底清除体内鼠疟原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输入性疟疾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6例COVID-19合并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COVID-19患者均来自非洲,以恶性疟疾为主.主要症状以发热、畏寒、寒战2例,以咳嗽、咳痰1例,以头痛、呕吐1例.例5入院前自行服用抗疟药物,显微镜检查未检到疟原虫虫体,其余5例显微镜检查均可见疟原虫虫体,6例患者症原虫快速诊断试剂结果均为阳性.5例患者淋巴细胞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减少(其中例5、6血小板减少水平明显),3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患者胸部CT检查所见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6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对于境外回国人员,有必要联合筛查COVID-19和疟疾,防止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