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3例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格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格孢霉,1例为侵染链格孢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格孢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游泳池肉芽肿56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游泳池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6例游泳池肉芽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56例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0.84岁。水产从业人员及居民日常烹饪中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本组病例感染的主要暴露方式(31/56),平均潜伏期4.58周,平均诊断时间为3.19个月;56例患者皮损均位于上肢,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有时表现为脓疱、溃疡、肉芽肿或疣状斑块。单发孤立性皮损11例,36例表现为孢子丝菌病串珠样皮损,6例表现为双侧串珠样皮损。组织病理学上除4例无特异性改变外,5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其中37例出现特征性的渗出坏死,中央为不等量的纤维素样渗出或坏死物,其内或周边伴随大量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56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测序均检测到海分枝杆菌序列。结论:天津地区游泳池肉芽肿以老年女性患病为主,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组织病理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渗出坏死性肉芽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分析HUA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HUA患者20例(HUA组)及尿酸性肾病患者20例(HN组).另选择同年龄段的健康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NC组),采集粪便及血液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进行分析,血液样本测定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 三组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A组与HN病组Alpha多样性分析及Beta多样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组成上,差异主要体现在酸杆菌门、疣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丹毒丝菌纲、芽孢杆菌纲、δ-变形菌纲、丹毒丝菌目、乳杆菌目、丹毒丝菌科.HUA及HN患者与尿酸值、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eGFR)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HUA、尿酸性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菌群紊乱,而其各自又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特征.HUA及尿酸性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基于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代谢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研究远志甘草制前后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代谢的影响,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机制.方法 SD大鼠连续15 dig远志或制远志后,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结果 甘草制远志可显著降低远志引起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IL-6、IL-8、TNF-α水平升高和肠道炎症损伤(P<0.05、0.01).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甘草制远志后可改善远志引起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物种多样性减少,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回升(P<0.05、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下调(P<0.05、0.01);在属水平上,远志甘草制后可上调有益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等菌属的丰度(P<0.05、0.01),下调潜在的致病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菌属的丰度.甘草制远志可一定程度逆转远志引起的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降低(P<0.05、0.01).结论 远志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能与其引起肠道菌群和SCFAs紊乱有关,甘草制远志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SCFAs代谢来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突变体库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有害疣孢霉Hypomyces perniciosus是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湿泡病的病原真菌,目前其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而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构建是挖掘和研究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基础和有效手段.因此,本实验以高致病力的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为研究对象,采用冻融法将双元载体pBHt1转入农杆菌AGL-1中,建立并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其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株WH001的潮霉素(Hygromycin,Hyg)耐受浓度为250ng/L,当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1,侵染时间为30min,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浓度为1.5mg/mL,共培养时间为3d时,转化体系效率最高.然后利用该优化体系构建有害疣孢霉的突变体库,通过PCR检测和形态学鉴定获得若干表型发生改变、稳定遗传的T-DNA插入突变体,与原菌种WH001相比,突变体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色素分泌和致病力等方面发生改变.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有害疣孢霉未知基因功能、解析生物学性状、探讨致病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疣梭子蟹C型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抑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C型溶菌酶是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中的重要的先天性免疫蛋白,是开发天然抑菌剂的良好候选者.以甲壳类动物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型溶菌酶成熟肽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RT-PCR克隆其编码基因"ptlyC";以pPICZα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ptlyC,电转至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X-33后,通过高浓度的博来霉素筛选到高拷贝酵母转化子;在28℃、250 r/min和pH6.0的条件下,经1%的甲醇诱导表达72 h,得到含重组ptlyC的培养液上清;经固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IMAC)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25.3 kD的纯化产物.通过菌落计数法证明含重组ptlyC的培养液上清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活性;通过琼脂糖凝胶扩散法证明纯化的重组ptlyC具有抑制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lignieres)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重致敏因素的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多重致敏因素的支气管哮喘(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阳性检出率的分布特征,为指导变应原回避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28例经变应原初筛检测有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的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其中男93例,女35例;年龄1.5 ~16.1岁,平均7岁8个月.临床诊断哮喘并变应性鼻炎87例、变应性鼻炎38例、哮喘3例.应用UniCAP250变应原定量IgE检测系统测定29种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sIgE水平.结果 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为屋尘螨67%、户尘螨61%、粉尘螨59%、链格孢50%、热带无爪螨42%、猫上皮和毛屑29%、狗毛屑23%、蟑螂11%、北艾32%、葎草29%、美国白蜡28%、豚草26%、柳树24%、刺柏24%、英国梧桐树24%、葎草24%、藜22%、疣皮桦20%;各食物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为牛奶25%、鸡蛋白25%、虾7%、蟹6%、蛋黄6%、鸡肉4%、鱼2%、小麦31%、花生20%、大豆17%、桃27%、西红柿21%.检出食物致敏阳性及阴性患几分别为65例和63例,食物致敏阳性组患儿狗毛屑、链格孢、疣皮桦、刺柏、英国梧桐树、柳树、美国白蜡、豚草、北艾、藜、葎草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5.4%、60.0%、39.7%、41.5%、43.1%、43.1%、46.2%、43.1%、55.4%、40.0%、44.6%,均高于食物致敏阴性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11.1%、39.7%、1.6%、6.3%、4.8%、4.8%、9.5%、7.9%、7.9%、3.2%、3.2%,P均<0.05),食物致敏阳性组患儿户尘螨、粉尘螨、屋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49.2%、58.5%,均低于食物致敏阴性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69.8%、69.8%、76.2%,P均<0.05).82.8%的哮喘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和73.7%的变应性鼻炎患儿存在3种及3种以上吸入性变应原致敏.结论 多重致敏因素的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以屋尘、螨类和真菌类吸入性变应原致敏为主;检出食物致敏原阳性的患儿多合并动物皮屑、真菌以及室外吸入性变应原致敏,而食物致敏阴性患儿多存在室内吸入性变应原致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应性皮炎患儿29种食物及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血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阳性检出率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评估患儿过敏状态及指导变应原回避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0例变应原初筛检测有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的AD患儿.其中男66例,女24例;年龄0.3~16.1岁.年龄分组为0~3岁组(48例)、4~7岁组(31例)和8~16岁组(11例).临床诊断单纯AD患儿30例、合并哮喘或鼻炎的AD患儿60例.应用UniCAP250变应原定量IgE检测系统测定29种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sIgE水平.结果 各食物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为鸡蛋白55.6%(50/90例)、牛奶42.2%(38/90例)、蛋黄32.2% (29/90例)、虾12.2%(11/90例)、蟹11.1%(10/90例)、鸡肉7.8%(7/90例)、鱼4.4%(4/90例)、小麦54.4%(49/90例)、花生37.8%(34/90例)、大豆34.4%(31/90例)、西红柿33.3%(30/90例)、桃28.9%(26/90例);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为屋尘51.1%(46/90例)、链格孢45.6%(41/90例)、户尘螨41.1%(37/90例)、粉尘螨40.0%(36/90例)、狗毛屑33.3%(30/90例)、蟑螂28.9%(26/90例)、猫上皮27.8%(25/90例)、热带无爪螨21.9%(19/90例)、豚草36.7%(33/90例)、美国白蜡34.4%(31/90例)、英国梧桐32.2%(29/90例)、北艾32.2%(29/90例)、疣皮桦31.1%(28/90例)、柳树27.8%(25/90例)、刺柏25.6%(23/90例)、葎草25.6%(23/90)例、藜25.6%(23/90例).0~3岁组患儿在鸡蛋白、牛奶和蛋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4~7岁组和8 ~16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27、15.98、18.58,P均<0.05);8~16岁组患儿户尘螨、粉尘螨、热带无爪螨、猫上皮、刺柏、葎草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0~3岁组和4~7岁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94、14.31、7.77、7.65、9.41、6.93,P均<0.05).单纯AD组患儿主要检出食物变应原及动物毛屑致敏,合并哮喘或鼻炎组患儿主要检出吸入性变应原致敏.结论 多重致敏因素的AD患儿以动物蛋白、屋尘、螨类和真菌类为主;0~3岁组AD患儿以食物变应原致敏为主,8~16岁组AD患儿以吸入性变应原致敏为主;AD组患儿多存在食物变应原和动物毛屑致敏,合并哮喘或鼻炎组AD患儿多存在吸入性变应原致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茎泽兰不同入侵区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紫茎泽兰的入侵将对入侵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比较紫茎泽兰不同入侵区域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入侵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假说,也为紫茎泽兰的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法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对不同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域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比较土壤细菌群落差异,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各采样点中紫茎泽兰根际土壤细菌含量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均高于60%.其中Y2样点土壤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点样品,达123.74μg·g-1,但该样地中检测到的门、科、属数量均低于其他样点.(2)从门水平上看,各样点土壤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前五个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其中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为最高,在细菌群落中所占比例均超过30%;从属水平上看,四个样点存在不同的优势菌群,Y1样点优势菌群为固氮菌属和芽孢杆菌属,Y2样点优势菌群为乳酸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属以及根瘤菌属等,Y3样点优势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Y4中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3)土壤速效钾、铵态氮、有机碳、蔗糖酶、脲酶以及蛋白酶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速效钾、硝态氮、有机碳、蔗糖酶、脲酶、蛋白酶等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样点紫茎泽兰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论]不同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域其根际土壤细菌在含量、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等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