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用"主客交"理论探讨难治性痛风的因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主客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温病学家吴有性在其所著《温疫论》中首次提出,初始主要用于温疫病的诊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其成为指导慢性、顽固性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理论."主客交"理论中的"主"指正(正气),"客"为邪(邪气),"主客交"的本质在于正虚邪客,主客胶着而持久不解,迁延不愈,形成顽症痼疾.难治性痛风为素体脾肾亏虚,久羁之湿、痰、瘀、毒等邪凝聚胶着于血脉筋骨所致,与"主客交"的病理演变高度契合.基于此,临证可运用扶正护主、祛邪逐客,分解主客、标本并治之法治疗难治性痛风,自拟泄浊通痹方,验之临床,屡屡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实践与感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损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全身骨骼在骨质疏松疾病状态下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其病变的实质是骨强度的下降。骨强度受到骨骼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以及肌肉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骨量和骨质量等多方面的损害,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即使成功的手术治疗也无法阻止骨质疏松骨损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损害进行阐述,强调明确并重视这些骨骼病变及其风险,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提高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干预的临床疗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血同调、升清降浊”辨治双心疾病的思路与验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可从中医“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认识双心疾病,把握“气血失和、清浊不分”的核心病机,传承并创新蒲辅周先生“畅气血、重升降”学术思想,以及国医大师薛伯寿“和合思想”,从双心失调本质出发,以“气血同调、升清降浊”为核心治法。其中,气血同调应虚实异治,若以虚为主,需体用联合以调补气血,常用双和散;以实为主,需动静结合以通顺血脉,常用黄芪赤风汤、越鞠丸。升清降浊应斡旋气机、补泻合宜,常用升降散调气开郁,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枳术汤、枳术丸泄浊逐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根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体牙髓病、牙周炎、牙外伤和遗传性疾病等导致的牙齿缺失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牙根作为牙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牙周组织的连接将牙齿固定于牙槽窝内。深入探究牙根发育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对牙根再生治疗新方法的探索。牙根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上皮和间充质组织间的交流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就牙根发育过程中各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科特发综合征——重新审视产科疾病的本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产科特发综合征(great obstetrics syndromes,GOS)一词强调对产科疾病病因的探索,以及针对病因寻求预测和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进而将疾病防治在发生、发展之前,实现对疾病的精准医疗,全方位提高产科并发症诊治水平。本文总结了GOS的特点及其对新时代下产科医学带来的挑战,希望产科医生能够对GOS有更深入的理解,重新审视产科疾病的本质及特殊性,共同努力,使产科医学取得跨越式迈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癌精准治疗的研究前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及创新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型血清标志物的发现和转化应用,包括蛋白、miRNA以及外周血循环游离DNA甲基化等,促进了肝癌的早诊早治。影像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精准肝脏外科的实现创造了便利条件。靶向与免疫治疗的进步,将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借助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对肝癌发生和发展机制及其基因表型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单细胞、基因编辑、药物开发等技术的进步,使得肝癌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越来越开阔。肝癌是一种复杂而难治的恶性肿瘤,通过不断揭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真正本质,进一步探寻制癌之道,从而助力肝癌精准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烟草依赖患病率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烟草依赖是戒烟成功的主要障碍,其本质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疾病,病变部位在大脑。然而,我国烟草依赖的流行病学特征目前知之甚少,烟草依赖患病率(包括全人群和特定人群)与患病特征不明。因此,研究者开展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流行病研究,通过“201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分析我国烟草依赖流行状况。该调查使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纳入来自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龄在20~69岁之间的84 839名研究对象。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基于国际标准(ICD-10,DSM-4)和《中国戒烟临床指南(2015年版)》。结果发现,我国现在吸烟率约为25.1%,其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47.6%比1.9%),不同省份的吸烟率存在差异(12.9%~37.9%)。在全人群中,烟草依赖的患病率约为13.1%(95% CI:12.2%~14.1%);在现在吸烟者中,烟草依赖的患病率约为49.7%(95% CI:46.5%~52.9%),且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7%比50.8%)。烟草依赖的患病风险与吸烟行为相关,包括吸烟包年数[ OR(95% CI):1.62(1.54~1.70)]、每天吸烟支数[ OR(95% CI):2.01(1.78~2.27)]和吸烟起始年龄[ OR(95% CI):0.93(0.90~0.97)]。此外,患有烟草依赖的吸烟者,戒烟成功的可能性更低[ OR(95% CI):2.88(2.59~3.21)]。基于此,推算2018年我国约有1.835亿(1.704亿~1.974亿)吸烟者患有烟草依赖,其中1.775亿为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级诊疗管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技术及疾病认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分级诊疗管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技术、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门诊就诊的187例哮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社区管理组(管理组,94例)及对照组(93例)。管理组由社区或一级医院医生对患者进行强化教育管理及督导治疗,对照组在我院门诊随访。管理1年,比较两组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依从性、吸入ICS技术、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哮喘控制(ACT)评分、简略生命质量评分(miniAQLQ)、肺功能、1年内急性加重的次数、出现第1次急性加重距入组时间的差异。结果:管理1年后,管理组较对照组吸入ICS依从性好[80.85%(76/94)比51.61%(48/93),χ2 =2.834, P=0.02];吸入ICS技术评分[(6.47±1.28)比(4.05±1.37)分, t=2.241, P=0.04]提高,应用吸入ICS各环节正确率比较:吸入药物前呼气[94.68%(89/94)比56.98%(53/93),χ2 =4.436, P=0.01]、吸气[90.43%(85/94)比68.82%(64/93),χ2 =2.943, P=0.04]、吸气后屏气[89.36%(84/94)比58.06%(54/93),χ2 =4.098, P=0.02]、吸入药物后漱口[92.55%(87/94)比65.59%(61/93),χ2 =2.876, P=0.04]正确率,管理组均较对照组高;对疾病认知情况比较:正确认知慢性炎性本质[70.21%(66/94)比44.08%(41/93),χ2 =2.673, P=0.02],知晓诱发因素[85.10%(80/94)比56.99%(53/93),χ2 =2.760, P=0.02],知晓治疗误区[88.29%(83/94)比53.76% (50/93),χ2 =4.874, P<0.01],知晓治疗目标[86.17%(81/94)比49.46%(46/93),χ2 =4.491, P<0.01],知晓需要长期治疗[90.43%(85/94)比48.38%(45/93),χ2 =4.503, P<0.01]方面,管理组均好于对照组;ACT评分[(22.71±2.81)比(19.50±5.34)分, t=2.041, P=0.04]、miniAQLQ评分[(84.28±11.16)比(64.23±14.38)分, t=3.298, P<0.01]均明显升高;1年内管理组急性加重次数[0(0,1)比2(1,3)次, Z=-3.237, P<0.01]较对照组少,第1次急性加重距入组时间[184(96,284)比96(59,177)d, Z=3.873, P<0.01]较对照组增加。 结论:分级诊疗管理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吸入药物技术及其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