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口服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对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 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 30 例.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1 次/d,留针 30 min;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痹祺胶囊,4 粒/次,2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 2 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 2 周、4 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中医证候积分、颈椎活动度.结果 60 例患者中共有 3 例脱落,最终纳入57例.治疗结束后 2 周,两组总有效率较接近(治疗组 96.4%,对照组 89.7%),而治疗结束后4 周,治疗组总有效率(92.9%)显著优于对照组(65.5%)(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 2 周和 4 周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DI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 2 周和 4 周两组患者的NDI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 2 周和4 周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 2 周和4 周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改善颈椎功能更明显,疗效更加稳定持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 年9 月20 日.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非手术方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口服治疗.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 2 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8.0 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对治疗有效率、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根据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对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排序.采用比较-校正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检索到 6768 篇文献,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8 篇文献,涉及颈痛颗粒、颈舒颗粒、脊痛消胶囊、痹祺胶囊、舒筋通络颗粒、颈复康颗粒共6 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有效率方面,不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CSR的疗效排序为颈痛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78.4%)>痹祺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 =71.6%)>颈舒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62.1%)>舒筋通络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53.7%)>脊痛消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 =43.3%)>颈复康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 40.5%)>常规治疗(SUCRA=0.4%);在颈部疼痛VAS评分方面,不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CSR的疗效排序为舒筋通络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96.3%)>痹祺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 =86.2%)>颈复康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 51.6%)>颈痛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50.8%)>颈舒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37.4%)>脊痛消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27.4%)>常规治疗(SUCRA=0.4%);在NDI方面,不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辅助治疗CSR的疗效排序为痹祺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95%)>颈复康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71.3%)>颈痛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69.2%)>脊痛消胶囊联合常规治疗(SUCRA=38.7%)>颈舒颗粒联合常规治疗(SUCRA =20.8%)>常规治疗(SUCRA=5.0%).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颈痛颗粒辅助治疗CSR的综合疗效最佳,舒筋通络颗粒在缓解颈部疼痛方面效果最佳,痹祺颗粒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效果最佳.但由于对照组采用的非手术疗法不尽相同及文献数量、质量等的限制,本研究的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研究及网络机制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模型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痹祺胶囊的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Ⅱ型胶原蛋白造模,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痹祺胶囊(0.05、0.10、0.20、0.40g/kg)组及泼尼松(10mg/kg)组和雷公藤总苷(10mg/kg)组,连续给药15d.持续监测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苏木素-伊红染色考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初步评价痹祺胶囊治疗效果.选择痹祺胶囊中39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和TCMSP、Uniprot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的RA相关靶点相互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Omicsbean、STRING等数据库平台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功效-疾病"网络,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活动、饮食减少,足趾肿胀、关节呈急性炎症表现,关节炎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β 和 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0.01、0.001),IL-10水平降低,脾脏、胸腺指数显著增加(P<0.01、0.001),病理显示膝关节可见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骨与软骨被侵蚀.与模型组比较,痹祺胶囊组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具体可见足肿胀度、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RF、IL-17、TNF-α、IL-1β、IFN-y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IL-10水平增高,脾脏、胸腺指数降低(P<0.05、0.01),踝关节骨、软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痹祺胶囊39个成分与RA交集靶点共371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IL-6、白蛋白、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9、趋化因子配体8等124个靶点可能是痹祺胶囊治疗RA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VEGF信号通路、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Wnt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80条信号通路,与免疫调控、抗炎、抑制血管翳生成、成骨/破骨细胞平衡等过程相关.对网络进行分析发现痹祺胶囊治疗RA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中单体成分士的宁、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酚酸B、异甘草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等可能为痹祺胶囊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结论 痹祺胶囊对Ⅱ型胶原诱导的RA大鼠模型治疗效果较好,可能通过抗炎、免疫调节、血管生成、骨形成/侵蚀平衡等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痹祺胶囊治疗RA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痹祺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痹祺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与抑制滑膜炎症相关的靶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B,NF-κB)、趋化因子受体 4(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CR4)],与抑制血管翳生成相关的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ceptor2,VEGFR2/KDR)],与抑制基质降解相关的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以及与活血相关的靶点[凝血酶、磷酸二酯酶(cGMP-inhibited 3',5'-cyclic phosphodiesterase,PDE3A)、肾上腺素受体 α1(alpha-1A adrenergic receptor,ADRA1A)]为研究载体,通过胞内钙离子荧光和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评价痹祺胶囊中19个主要单体成分对受体的拮抗作用以及对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19个化合物中,士的宁、党参炔苷、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ⅡA、丹酚酸B、迷迭香酸、人参皂苷Rb1、阿魏酸、藁本内酯、牛膝皂苷D可显著抑制COX-2活性;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Ⅲ、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ⅡA、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甘草苷可显著抑制NOS活性;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对NF-κB有较好拮抗作用;藁本内酯、牛膝皂苷Ⅳ、甘草次酸可拮抗CCR4;茯苓酸、牛膝皂苷Ⅳ、丹酚酸B、藁本内酯、甘草次酸能抑制VEGFR2/KDR;党参炔苷、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藁本内酯可抑制MMP-3活性;丹参素、丹参酮ⅡA、阿魏酸可抑制凝血酶活性,迷迭香酸、丹酚酸B、藁本内酯、甘草苷可抑制PDE3A活性;马钱子碱、士的宁、藁本内酯、牛膝皂苷Ⅳ、甘草次酸可拮抗ADRA1A.结论 痹祺胶囊可能通过干预COX-2、NOS、NF-κB、CCR4、VEGFR2/KDR、MMP-3、凝血酶、PDE3A及ADRA1A等关键靶点,发挥抗炎止痛、抑制血管翳形成及基质降解、活血作用,进而起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Ⅲ、茯苓酸、丹参素、迷迭香酸、阿魏酸、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甘草次酸、甘草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烧山火"针刺手法深刺颈夹脊穴,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注射用氯诺昔康静脉滴注,8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痹祺胶囊口服,4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implified McGill score chart for paining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及颈椎病评估量表(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ASCS)评分的变化,评价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SF-MPQ总评分及亚量表(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SCS总评分及亚量表(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SF-MPQ、ASCS评分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晕针,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作用更加持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功能模型的痹祺胶囊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功能模型对痹祺胶囊进行拆方研究,阐明痹祺胶囊的配伍规律,揭示痹祺胶囊配伍的合理性.方法 在各功能实验中,动物分组分别为空白组(抗炎实验和扭体实验除外),模型组(热板实验除外),阳性药组,痹祺胶囊组,益气养血组,活血通络组,抗炎止痛组.益气养血功能实验中,采用环磷酰胺建立大鼠免疫低下模型,测定各给药组对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数量、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脾脏指数及脾脏CD4+/CD8+细胞比例的影响.活血通络功能实验中,采用iv高分子右旋糖苷建立大鼠血循环障碍模型,测定并对比各组肠系膜微循环毛细血管体积流量、全血黏度、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的影响.在抗炎功能实验中,采用巴豆油建立小鼠耳肿模型,测定各组耳肿胀度及耳肿胀抑制率.在中枢镇痛功能实验中,采用小鼠热板致痛实验法,测定并对比各组末次给药后60、90 min时小鼠舔足反应时间.在外周镇痛功能实验中,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法,测定并对比各组发生扭体反应的次数.结果 痹祺胶囊与益气养血组可增加气血两虚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P<0.01),升高血浆EPO含量(P<0.01),降低脾脏指数(P<0.05、0.01),提高脾脏CD4+/CD8+细胞比例(P<0.05、0.01).痹祺胶囊与活血通络组可升高血循环障碍模型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体积流量(P<0.01),降低不同切速下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P<0.01),延长血浆TT(P<0.01).痹祺胶囊与抗炎止痛组可降低耳肿模型小鼠耳肿胀度(P<0.01),可延长正常小鼠给药90min时热板舔足时间(P<0.01),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产生扭体反应的次数(P<0.01).结论 益气养血组药党参、茯苓、白术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益气养血功能的配伍药味;活血通络组药川芎、丹参、三七、地龙、牛膝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活血通络功能的配伍药味;抗炎止痛组药马钱子、甘草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抗炎止痛功能的配伍药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代谢组学的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模型,并进行痹祺胶囊给药干预,取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血清,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uman metabolomics database,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database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相关代谢通路并分析痹祺胶囊对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进而解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到1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醚脂代谢、组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等11条代谢通路;痹祺胶囊可改善模型大鼠代谢轨迹的偏离.结论 痹祺胶囊主要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改善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在机体供能、抗炎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功能模型的痹祺胶囊药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痹祺胶囊全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大鼠气血两虚模型和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益气养血和活血化瘀作用;采用小鼠急性耳肿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镇痛作用.各功能研究用动物分别分为空白组(扭体实验除外)、模型组(热板实验除外)、阳性药组、痹祺胶囊低剂量组(相当于临床用量)、中剂量组(相当于临床2倍用量)、高剂量组(相当于临床4倍用量).末次给药1h后取材,检测全血中外周血细胞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CD4+/CD8+比例,用于初步评价痹祺胶囊的益气养血作用;采集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流速,对全血进行黏度分析,采用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试剂盒对血清进行凝血时间分析,用于初步评价痹祺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 痹祺胶囊低剂量组(相当于临床剂量)具有显著的益气养血及抗炎镇痛作用(P<0.05、0.01),活血化瘀作用不明显;痹祺胶囊中剂量(相当于2倍临床剂量)表现出显著的抗炎及镇痛作用(P<0.05、0.01),益气养血作用较弱,活血化瘀作用不明显;痹祺胶囊高剂量组具有显著的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抗炎及外周镇痛作用,中枢镇痛作用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可提高外周血细胞数量、外周血中EPO含量及改善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分型(P<0.05、0.01),改善毛细血管流速、降低不同切速下全血黏度,并延长TT(P<0.05、0.01),抑制巴豆油引起的耳肿及醋酸诱发的疼痛反应(P<0.05、0.01).结论 痹祺胶囊具有明显的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及抗炎镇痛作用,并为明确其功能药味奠定药效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的痹祺胶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痹祺胶囊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体外炎症模型、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stimulating factor,M-CSF)与 RAW264.7 细胞共培养建立破骨细胞分化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HFLS增殖模型,分别探讨痹祺胶囊发挥抗炎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抑制RA-HFLS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TRAP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法检测细胞中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RANKL mR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痹祺胶囊及其19个单体成分均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NO、TNF-α和IL-6的释放,推测19个化合物是痹祺胶囊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痹祺胶囊及其13个单体成分均能显著减少RANKL和M-CSF诱导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数量,并能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标志基因CTSK和TRAP的相对表达量,推测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茯苓酸、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甘草次酸和甘草苷为痹祺胶囊发挥治疗骨破坏、缓解关节疼痛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痹祺胶囊及其9个单体成分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RA-HFLS细胞增殖,并且能显著促进RA-HFLS细胞的凋亡以及明显降低MMP-3和RANK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推测马钱子碱、士的宁、丹参素、丹参酮ⅡA、阿魏酸、藁本内酯、蜕皮甾酮、次黄嘌呤、甘草次酸为痹祺胶囊中发挥抑制滑膜增生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论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确定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Ⅲ、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ⅡA、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阿魏酸、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次黄嘌呤、甘草次酸、甘草苷为痹祺胶囊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痹祺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骨髓水肿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评估痹祺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的疗效.方法 选取90名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学城分院骨科门诊收治的KOA合并BME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痹祺胶囊治疗,45例)和对照组(依托考昔治疗,45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评分(whole-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WORMS)、BME 体积占比和外周血炎症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来评估痹祺胶囊的疗效.此外,观察BME体积与疼痛之间的相关性对分析结果进行佐证.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中途脱落10例,最终入组80例患者.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WOMAC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的WOMAC与VAS评分改善更佳(P<0.05);试验组患者WORMS评分与BME体积占比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BME体积占比与VA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明显下降(P<0.05),LMR水平明显升高(P<0.05),体现了两组药物短期内抗炎的作用,而组间对比结果提示依托考昔短期抗炎效果优于痹祺胶囊(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区别.结论 痹祺胶囊能有效减轻KOA合并BME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且效果优于依托考昔.而产生这种优势的原因是痹祺胶囊能针对性地减少BME体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