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圣朝运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蔡圣朝认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病因病机主要与心肾相关,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本,心血瘀阻为发病之标,应辨经论治.蔡圣朝提倡针药杂合以治,运用多种刺灸法联合自拟开窍解语汤口服及自拟解语膏穴位敷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王松龄运用化浊醒神法治疗发作性睡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王松龄教授认为,发作性睡病以痰浊瘀窍、脾肾阳虚为核心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痰、瘀阻滞脑络为标,其中浊邪贯穿病程始终,使本病具有阴邪内盛的特点。故以化浊醒神、补脾温肾为基本治法,二者兼顾,并以调和阴阳为本,以平为期,才能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VD)的核心药组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2021年11月有关中药治疗血瘀型VD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R x64 4.1.2、Origin 2021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得到处方196首,涉及中药200味。高频用药为石菖蒲、川芎、丹参、远志、红花,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味药物关联规则19个,具代表性的规则有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石菖蒲-郁金等,聚类分析共提取得到4类,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血瘀型VD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滞脑络,兼有气虚、阴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中药复方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临证依患者兼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活血方法和活血药物,分别施以健脾化痰、滋阴养血、开窍醒神、补肾健脾、行气搜络等佐治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医大师刘祖贻运用辛温甘补法治疗痴呆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认为,痴呆病因为虚、痰、瘀,病机可分为虚与实两端,虚者病位在脑、肾、脾胃,以肾脾两虚渐至脑髓失养为主,实者多见痰饮上逆、蒙蔽清窍或瘀血阻滞、脑络失养,且多因本虚而导致标实,二者常先后出现、合而为病。刘老临床运用辛温甘补法治疗痴呆多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痰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痰证"是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D)的重要病理特征."痰证"与导致DCD的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IR)、炎性反应、氧化应激(OS)和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DCD病位在脑,与心、肺、脾、肝、肾密切相关."五脏传变,皆痰为患",DCD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燥伤肾阴,阴损及阳,肾阳虚衰,遂生寒痰,寒痰凝肾,精虚髓空,元神则病;肾病及肝,肝失疏泄,风痰相搏,上袭脑府,元神则乱;肝病及脾,脾运失常,湿痰内盛,上扰清府,元神失用;脾虚肺弱,肺失宣降,水聚为痰,痰热聚肺,元神不安;病损及心,心脉痹阻,痰瘀互结,元神不主.肾中寒痰,入于脑髓,治宜温肾祛痰,填精益髓以养神;肝中风痰,上袭脑府,治宜疏肝理气,祛痰熄风以宁神;脾中湿痰,蒙蔽清窍,治宜健脾祛湿,化痰开窍以醒神;肺中热痰,上扰元神,治宜宣肺祛邪,清热化痰以安神;心中瘀痰,痹阻脑脉,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窍以回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一气周流"理论论治脑鸣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鸣发病的核心为中气斡旋失司,脾虚湿盛;木郁金滞,风痰瘀化生是脑鸣进展的关键;肾虚水寒,寒水侮土,浊毒阻窍是脑鸣最终的发展形态.脑鸣的治疗强调健脾祛湿,复中土斡旋之枢,方用术甘苓泽汤合黄芽汤加减一以贯之;进展期宜健脾为先,以上方为基础,同时疏肝肃肺,运金木升降之轴,针对风痰瘀予疏肝清风、化痰降浊、理气行滞之法;脑鸣的终期予天魂汤加减温肾补脾,同时化痰逐瘀解毒.如此方可把握脏腑气机变化,使一气周流循环有序,脑鸣即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维调神"针刺法在智力发育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中医学认为智力发育障碍的病因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而致神明失聪,以心、脾、肝、肾亏虚为主,或因痰瘀阻滞脑络,病机复杂,治疗方向需多点出发.四维调神针刺法创立了培补元神、宁心安神、开窍醒神、潜阳安神的治疗思路,符合本病病因病机,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桃红饮加味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是因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痉挛致血流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眩晕综合征,常反复、间断性发作,患者多合并眼球胀痛、恶心以及耳鸣等表现[1].目前临床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给予的药物、物理因子以及手法等干预措施,疗效均不够理想,治疗方法急需改进[2].近年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日益凸显[3].中医学将其归入"眩晕""头眩"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表现为经脉瘀阻、清窍失养,多由于脑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4-5].桃红饮来源于《类证治裁》卷五,其作用为活血、祛瘀、除痹,主治败血入络.小针刀是一种新型中医医疗器械,其将针与刀合一,发挥针刺与刀切割的双重功能,能够直接松解病灶局部组织粘连,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从而起到疏通气血、通络止痛等效果[6].本文观察桃红饮加味联合小针刀治疗瘀血阻络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符文彬治疗放射性脑病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符文彬教授基于"治病求本"原则,提出"从阳论治"放射性脑病,指出放射性脑病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脑神失养、痰瘀阻窍,采用"补阳通阳并行""从心胆论治神",并配合任督二脉腧穴调神通窍的方法,运用"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模式,共奏扶阳治神之效,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脑脾同治"理论论治紧张型头痛
编辑人员丨2024/3/23
黄汝成教授认为,头痛病主要责之于风、火、痰、瘀、虚等病因病理,致病关键在"瘀",总为气瘀、血瘀、痰瘀;治当以脾胃为中心,倡导"脑脾同治".黄教授基于脾与脑经络相通;脾主升清、清阳得养、脑清神聪;脾主运化、气血津液条达、脑窍荣畅;脾主统血、脉行得道、奉养脑窍四个方面构建脑脾同治法的理论基础;治疗以醒脾开窍,行气化瘀;运脾通窍,理气化瘀;健脾益窍,补气化瘀为三大法则.临床中自拟健脾祛瘀方加减治疗头痛,若气滞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痰瘀阻窍者,合化痰通络汤加减;血虚血瘀者,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