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去泛素化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途径对小鼠心肌衰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CYLD)在小鼠心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野生型FVB(WT)小鼠和CYLD过表达(CYLD +/+)小鼠构建自然衰老模型。2月龄雄性WT小鼠(WT-2M, n=10)和CYLD +/+小鼠(CYLD-2M, n=10)作为年轻组,普通饲养17.5月(WT-17.5M,CYLD-17.5M, n=10)作为年老组。小动物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组织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心肌组织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 [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趋化因子CXCL1(CXCL1)]转录水平。转录组测序检测CYLD调控心肌细胞衰老的信号通路,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通路行qPCR验证。 结果:与WT-17.5M小鼠比较,CYLD-17.5M小鼠心功能LVEF和LVFS值增高(均 P<0.05);p53、p21、p16蛋白表达水平减低(均 P<0.05),IL1B、MMP3、CXCL1转录水平也下降(均 P<0.05)。与WT-2M小鼠比较,WT-17.5M小鼠p53、p21、p1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 P<0.01),IL1B、MMP3及CXCL1转录水平上调(均 P<0.01)。转录组测序发现WT-17.5M小鼠较WT-2M小鼠表达上调的信号通路64个,CYLD-17.5M小鼠较WT-17.5M小鼠表达下调的信号通路37个,二者共有的差异信号通路29个。选取TNF-α通路行qPCR验证,WT-17.5M较WT-2M小鼠TNF-α转录水平明显上调( P<0.05),且高于CYLD-17.5M小鼠( P<0.05)。 结论:CYLD对心肌自然衰老起保护作用,TNF-α通路介导可能是CYLD保护心肌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37、cTnl、Bcl-2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患者血清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VMC患者200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测定并对比2组血清IL-37、cTnI和Bcl-2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IL-37等指标对VMC的诊断效能;另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IL-37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17.187、19.452, P均小于0.01),Bc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t=17.145, P<0.001);治疗后VMC患者血清IL-37、cTnI水平对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30.521、42.426,均 P<0.01),Bcl-2水平显著上升( t=25.227, P<0.01)。血清IL-37、cTnI、Bcl-2诊断VM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0.961、0.911,3项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998,敏感度、特异度对应98.50%、97.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37、cTnI、Bcl-2水平与VMC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OR=1.041, P<0.01; OR=90.740, P=0.01; OR=0.007, P<0.01)。 结论:VMC患者血清IL-37、cTnI水平上升,Bcl-2下降,三者对VMC诊断及预后评估有较大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LDH、β2-MG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确诊的92例NHL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46)与对照组( n=46)。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给予化疗干预;观察组在CHOP方案化疗开始前1 d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连续治疗6周期(1周期为21 d),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分化簇4(CD4 +)、表面抗原分化簇8(CD8 +)、CD4/CD8、辅助性T细胞17(Th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LDH及β2-MG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80.43%(37/46)高于对照组60.87%(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NF-α、IL-6水平降低,Th17及CD8 +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Th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DH、β2-MG、VEG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LDH、β2-MG、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6.96%(40/46)、80.43%(3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用于NHL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炎症反应,改善LDH、β2-MG、VEGF水平,提升疗效,安全性与单独使用CHOP方案相差无几,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肺结核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肺结核患者与非老年肺结核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维生素D受体(VDR)、抗菌肽-37(LL-37)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差异,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与维生素D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的56例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老年组)及同期住院的56例非老年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非老年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群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25-(OH)D3、VDR、LL-37、IL-6、TNF-α的水平,收集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计数、双肺病灶肺野数、空洞个数、有无合并肺外结核等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组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25-(OH)D3浓度(28.94±12.88)nmol/L,较非老年组(34.47±12.78)nmol/L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3.650, P=0.025);两组VDR、LL-37、IL-6、TNF-α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CD 4+T细胞计数、CD 8+T细胞计数分别为(295.71±153.83)×10 6/L、159.5(101.0,239.0)×10 6/L,均较非老年组的(421.25±206.00)×10 6/L、261.5(187.0,409.0))×10 6/L降低( t=2.280, P=0.000;Z=-4.220, P=0.000);老年组重症肺结核患者比例[51/56(91.1%)]较非老年组[28/56(50.0%)]高( χ2=22.730, P=0.000);老年肺结核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r=0.190, P=0.045)。 结论:老年肺结核病患者中重症肺结核比例较高,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CD 4+T细胞计数、CD 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老年患者;维生素D可能影响老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病情发展,应对其加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IL-37与血浆I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帕金森患者血清白介素-37(IL-37)、血浆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帕金森病(PD)患者40例为PD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抽取空腹血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IL-37水平,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D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浆标本IL-6水平,采用Hoehn-Yahr分级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对比PD组及健康对照组IL-37及IL-6水平,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IL-6、IL-37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D组血清IL-3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Hoehn-Yahr分级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IL-6、IL-3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IL-6越高、IL-37水平越低.IL-6水平与PD患者的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有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IL-37水平与PD组患者患病年限、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PD组IL-6与IL-37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血清IL-37呈低水平、血浆IL-6呈高水平表达,其与疾病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法直接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PACHE Ⅱ评分联合PA、PCT、IL-6对创伤性休克伴感染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创伤性休克伴感染患者的病情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血清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的关系,及上述指标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感染作为观察组(n=80),未合并感染作为对照组(n=40).观察组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分为轻度组(未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n=48)和重度组(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n=32),再根据28 d死亡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出院病情显著改善,n=43)和预后不良组(死亡或在ICU住院时间>1月,n=37).统计入院2 h观察组和对照组APACHE Ⅱ评分和血清PA、PCT、IL-6水平,统计治疗7 d观察组亚组APACHE Ⅱ评分和血清PA、PCT、IL-6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对创伤性休克伴感染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2h,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血清PCT、IL-6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3、2.315、2.467、2.303,P均<0.05);轻度组APACHE Ⅱ评分、血清PCT、IL-6水平均低于重度组,血清PA高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7.002、5.987、4.774,P均<0.05).治疗7 d后,预后良好组APACHE Ⅱ评分、血清PCT、IL-6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A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3.123、2.857、4.195,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 h患者APACHE Ⅱ评分、血清PA、PCT、IL-6水平及联合检测对创伤性休克伴感染严重程度评估概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 0.762(95%CI:0.654~0.850)、0.811(95%CI:0.707~0.890)、0.799(95%CI:0.694~0.880)、0.839(95%CI:0.739~0.911)、0.943(95%CI:0.868~0.983),且单一指标 AUC 均低于联合预测(Z=3.311、3.009、2.567、2.737,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7 d患者APACHE Ⅱ评分、血清PA、PCT、IL-6水平及联合检测对创伤性休克伴感染预后预测概率AUC依次为0.621(95%CI:0.506~0.727)、0.656(95%CI:0.541~0.758)、0.670(95%CI:0.556~0.771)、0.664(95%CI:0.550~0.766)、0.804(95%CI:0.700~0.884),且单一指标 AUC 均低于联合预测(Z=3.219、3.053、2.957、2.955,P均<0.05).结论 APACHE Ⅱ评分联合PA、PCT、IL-6对创伤性休克伴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89例CKD 3~5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肾脏疾病相关指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蛋白(Albumin,ALB)、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total protein,UTP)]、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2P70(Interleukin-12P70,IL-12P70)、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γ-干扰素(Interleukin-γ,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4.09%(37/44)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BUN、Scr、UT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ALB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UN、Scr、UT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eGFR、ALB及H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BUN、Scr、UT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GFR、ALB及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促炎因子IL-2、IL-12P70、IL-17、IFN-γ及纤维化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抗炎因子IL-4、IL-5、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促炎因子IL-2、IL-12P70、IL-17、IFN-γ和纤维化相关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抗炎因子IL-4、IL-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 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可有效改善CKD 3~5期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调节外周血炎症及纤维化细胞因子,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循经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循经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循经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腿疼痛如针刺、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腰膝沉重、下肢麻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IL-1β、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晕针、断针、滞针、皮下血肿、感染等针刺或刺络放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循经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疗效显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腰腿疼痛等不适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7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检测白介素-7(IL-7)在慢性肝病患者不同阶段血清及尿液中的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肝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30例健康受试者(A1组)、56例慢性肝炎患者(A2组)、37例肝硬化患者(A3组)血清和尿液样本,共计147份,其中A1组血清样本13份、尿液样本17份,A2组血清样本24份、尿液样本40份,A3组血清样本24份、尿液样本29份.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样本IL-7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样本白蛋白(ALB)水平,采用肝脏弹性测量和肝脏脂肪变性定量检测设备检测各组受试者肝脏弹性硬度值(kPa值),并分析IL-7水平与ALB、kPa值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IL-7水平A1组>A2组>A3组,A1组与A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1组、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IL-7水平A1组>A2组>A3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7水平与ALB呈显著正相关(r=0.226,P=0.041),与肝弹性硬度kPa值呈显著负相关(r=-0.258,P=0.045);尿液IL-7水平与血清ALB呈显著正相关(r=0.221,P=0.046).结论 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血清IL-7水平呈下降趋势;IL-7水平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可能具有延缓或抑制肝纤维化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