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微生物群-肠-脑轴”探析防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针刺选穴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不同经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自主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总结和分析针刺不同经穴对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发现内关、足三里、神门为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常用穴,涉及通里、合谷、太冲、中脘、膻中、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针刺不同穴位对HRV的影响各异,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能与经穴主治作用、所属经络和分布部位有关,针刺同一穴位对HRV影响的结论也有差异,可能受到样本量、干预对象、数据处理方法等因素影响,需规范测量过程并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肺康复非药物疗法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提取中医非药物疗法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网站及专业学会网站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相关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0日。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与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指南6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7篇、Meta分析8篇、专家共识1篇,从适用人群、干预目标、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疗法、传统保健功法、药膳食疗、随访、安全性11个方面总结了3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肺康复非药物疗法的相关证据,临床在应用证据时,应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能力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善海马线粒体功能、减轻脑内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循环、增强脑区默认网络连接、改善脑白质损伤等方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目前,从脑网络连接角度探索针刺治疗VCI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机制研究多采用电针作为干预方式,且穴位选择、电针刺激强度等各不相同,还需提高实验严谨性,加强常规针刺研究,并针对操作手法、留针时间等进行探讨;现有动物模型对VCI其他合并症欠缺考虑,与VCI患者临床特征还存在一定差异,今后还需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疼痛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6月6日收录的有关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文献,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取308篇文献,纳入317个针刺处方,涉及173个腧穴,主要归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脾经。足三里、合谷、内关等均为使用频次≥50次的高频腧穴。特定穴中多使用五输穴。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常见部位为腹部、肛周、腰背部、膝部。腹部术后疼痛常用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足三里-内关”;肛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承山、长强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承山-长强”等;腰背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肾俞、环跳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阿是穴-环跳”“肾俞-环跳”等;膝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血海、梁丘等,二者配伍组合关联度较高。结论: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多选取阳经穴位,以远近配穴、循经取穴为主,且注重特定穴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刺治疗各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可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眩晕等症状,改善脑部供血。针刺位置方面,主要有分经辨证取穴思路,即依据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辨别病经予以针刺治疗;或按部位取穴,包括基于经络理论的近远端、基于全息理论针刺手足部相应位置,或基于解剖学结构按神经支配区域或肌纤维走行等取穴思路。针刺方法主要有温通针法、短刺法、快刺法等。除毫针外,还会应用浮针、长针、电针等特殊针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冲击波穴位疗法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放散式冲击波(DSW)穴位疗法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针刺组、冲击波组及冲击波穴位组,每组20例。冲击波组患者给予放散式冲击波治疗,冲击波穴位组患者则参考《针灸学》方法循经取穴并结合局部取穴,对上述穴位给予冲击波治疗,针刺组患者则辅以穴位针刺治疗,其取穴方法与冲击波穴位组相同。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患者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及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ASCS评分、胸锁乳突肌MF值及AEMG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冲击波穴位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5±0.62)分]、CASCS评分[(78.69±6.11)分]、胸锁乳突肌MF值[(95.17±2.08) Hz]及AEMG值[(2.03±0.64)μV]均较其他2组明显改善( P<0.05)。 结论:冲击波穴位疗法在改善慢性颈痛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常规冲击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解读和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韦氏三联九针是"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工作室团队治疗多种眼病,尤其是视神经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针灸处方,临床实践显示疗效较好。笔者对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起源、选穴配穴思路,三联不同部位的针刺手法操作要领进行了解读,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在遵循针灸理论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的三联九针法,可较大程度提高针灸治疗眼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百笑灸配合针刺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百笑灸配合针刺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百笑灸。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子宫血流动力学检测,记录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比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46/47)、对照组为81.40%(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 P=0.009)。观察组治疗后下腹疼痛、经黯血块、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评分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61、5.60、6.22、8.02、10.36, P值均<0.01)。观察组治疗后RI[(1.45±0.55)比(1.86±0.53), t=3.59]、PI[(0.61±0.14)比(0.77±0.13), t=5.60]及S/D比值[(5.28±1.18)比(7.23±1.22), t=7.71]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百笑灸配合针刺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促进子宫血液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为了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断、分类、预防和控制等方法,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水平和效果,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汇集相关专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学,调研和构建临床问题,检索、筛选、提取和综合证据,通过专家共识形成推荐意见,最终征求专家意见并通过审查,形成与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控相关的诊疗指南。本指南从有效延缓健康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避免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延缓低度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预防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等方面,提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控制推荐意见,涵盖用眼行为监测与矫正,针刺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光学、药物等预防和控制近视发生和发展技术等内容,以供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参考和使用,也可作为近视、假性近视、近视临床前期或健康人群自我预防的健康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