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感染情况及白蛉密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调查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密度、家犬感染情况和白蛉密度.方法 2021-2022年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随机选2~6个村开展调查,通过逐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点犬只密度.根据既往调查结果计算家犬调查样本量,采集家犬静脉血样并记录详细信息,使用犬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3个调查区(县)中选择近5年内有本地病例报告和无病例报告的自然村各2个,每个村选择农户和牲畜棚各2处,采用灯诱法开展白蛉密度调查,每年5-9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一次,计算白蛉均密度.通过全民健保系统收集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病例报告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个调查区(县)不同年份的家犬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家犬平均密度为0.09只/户,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家犬平均密度分别为0.07、0.16、0.13只/户.共采集家犬血清1 149份,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73/1 149).采集血样的1 149只家犬中,公犬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41/542),母犬为5.1%(31/607)(x2=2.94,P>0.05).能获知犬龄的家犬1 093只,4岁及以下犬只合计占75.6%(826/1 093),5岁组家犬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8.2%,7/85),不同年龄组犬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捕获白蛉25 537只,其中雌蛉23 012只(占90.1%),雄蛉2 525只(占9.9%).白蛉平均密度为26.1只/(灯·夜),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白蛉平均密度分别为3.9、36.6、45.9只/(灯·夜).2021-2022年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57例,其中阳泉市郊区、长治市武乡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分别报告病例45、3和9例.结论 山西省3个调查区(县)白蛉密度和犬感染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特异分子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依据形态特征对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类进行分类,确定该地常见白蛉的种特异分子特征.方法 利用诱虫灯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每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猪圈、鸡鸭圈或人房等环境,2017年8月在三沙市宿舍周围的院落、废弃的猪圈等环境通宵采集白蛉,统计白蛉数量.随机挑取白蛉样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别,对应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定和分析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确定种特异的分子特征.对采自海南省三沙市的白蛉应用种特异分子特征鉴定种类,并探讨其分类地位.结果 在海口市共捕获白蛉377只,隶属于2属4种,即贝氏司蛉、应氏司蛉、鳞胸司蛉和施氏白蛉;白蛉全年均有活动,密度高峰出现在6、11月.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6,在我国分布的9种(5种为网络下载)白蛉间的差异范围为0.112~0.219.应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三沙市采集的白蛉均为贝氏司蛉,与海口市贝氏司蛉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为0.049.结论 白蛉在海口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密度高峰;确定了海南省常见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分子特征;基于分子特征的贝氏司蛉已出现群体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陕西省韩城市利什曼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7年陕西省韩城市利什曼病流行现状,为制定疫情监测方案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7年韩城市利什曼病疫情信息和调查报告,采集患者静脉血.选择韩城市2012年以来有病例报告的桑树坪(王峰)镇程家洞村、杨湾村和水草塔村,西庄(盘龙)镇曹家山村,昝村镇东贾村,龙门镇西塬村等6个村为调查点,其中程家洞村、杨湾村、水草塔村、曹家山村为丘陵区生境,西塬村和东贾村为黄土台原地区生境.在调查点内以人工小时捕捉法从6月中旬至9月下旬连续监测白蛉密度.以既往病例家庭为线索,随机采集人群、家犬E DTA-K2抗凝血及普通血样各3 ml,采集疑似病犬的骨髓,血清学抗体阳性犬捕杀后采集骨髓拭子.人群血清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利什曼原虫抗体;犬血清以ELSIA试剂盒检测利什曼原虫抗体,血清学抗体阳性犬利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复检.家犬骨髓进行病原学检测.提取患者和血清学抗体阳性犬骨髓和阳性白蛉组织DNA,PCR检测利什曼原虫动基体靶基因,分别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DNA重复序列并测序,进行聚类分析,鉴定虫种. 结果 韩城市2017年共报告10例利什曼病,其中8例为外来务工人员,2例为本地儿童.人群利什曼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1% (7/224),无症状人群PCR未检出阳性.犬利什曼原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4.3% (115/335),丘陵区犬血清抗体阳性率51.5% (105/204)高于黄土台原地区的7.6% (10/131)(x2=68.000,P< 0.05);媒介监测,6-9月白蛉平均密度为16.7只/(人工·h),最高密度为122只/(人工·h),丘陵区平均密度23.6只/(人工·h),高于黄土台原地区的0.3只/(人工·h) (t=2.19,P<0.05).共捕获白蛉336只,其中雌蛉168只,雄蛉168只.鉴定白蛉228只,其中中华白蛉占29.4% (67/228).PCR检测中华白蛉利什曼原虫阳性率为1.5%(2/137).在1只病犬、2例患者骨髓中分离到利什曼原虫,根据ITS-1、SSU rRNA、DNA重复序列聚类分析结果鉴定所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结论 韩城市人群、犬和白蛉均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丘陵区犬感染率高于黄土台原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介绍用捕蛉纸法以观测白蛉密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种不同器械在山西省不同地区诱捕白蛉效果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对白蛉密度调查,比较不同器械诱捕白蛉的效果.方法 2017-2019年每年的6-8月,在山西省阳泉、长治、运城和临汾市共5个县(区)9个乡镇12个村庄13户农户禽畜圈,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蚊太太诱蚊灯、吸血昆虫光谱诱捕装置3种器械诱捕白蛉,比较同一时间、同一生境中不同器械对白蛉的诱捕效果.使用SPSS17.0软件对诱捕白蛉数量进行非参数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结果 共诱捕白蛉10 522只,其中阳泉市5 851只,长治市4 372只,临汾市294只,运城市5只;累计抽检5%的标本显微镜下鉴定,均为中华白蛉;3种不同诱捕器械诱捕白蛉数量范围在0~1 890只;同一场所不同器械诱捕白蛉数量范围在1~1 890只;3种不同器械诱捕白蛉数量经非参数2个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二氧化碳诱蚊灯与蚊太太诱蚊灯及光谱诱蚊灯诱捕白蛉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39),蚊太太诱蚊灯与光谱诱蚊灯诱捕白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8).结论 综合数据统计结果及使用因素,蚊太太诱蚊灯是捕获白蛉的适宜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白蛉的生态调查及灭蛉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1.在北京调查鳞喙白蛉占46.7%,中华白蛉占44.3%,许氏白蛉和蒙古白蛉较少。室内24小时观察白蛉在23时密度最高。观察到黑热病媒介中华白蛉的栖息性从家栖迁到野栖和半家栖,其白蛉季节为4个半月,高峰季节在六月中旬。北京平原地区白蛉基本消灭,而在山区、半山区白岭密度可高达230只/人工小时。2.试验后证实了马拉硫磷及杀螟松灭白蛉效果好,持久效长,既经济又减少药物的用量。三年来在密云六个公社推广使用此两种药后,为国家节约了药费,降低了白蛉密度,并继续控制了黑热病新病人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河南省三门峡市黑热病媒介白蛉生态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白蛉种群分布及孳生情况,为白蛉危害风险评估及制定黑热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7-8月用诱虫灯诱捕法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不同生态环境诱捕白蛉,冷冻后分拣,装管标记,随机挑选新鲜样本解剖鉴定蛉种,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白蛉在各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三门峡市所辖各县(市、区)均有黑热病媒介白蛉孳生分布,诱虫灯诱捕法共采集白蛉l 369只,平均密度为38.03只/(灯·夜),不同地区不同生境白蛉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957,P<0.001);土窑洞型、土坯瓦房型、砖土混建型3种不同生境的白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209,P<0.001).白蛉雌雄比例为2.05∶1,5种生境中白蛉雌雄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262.201,P<0.001),其中人居室、猪圈、羊圈雌蛉占比较高,其次是牛圈;而鸡舍雄蛉占比较高.经分子鉴定白蛉种类为中华白蛉、许氏司蛉和鳞喙司蛉.结论 白蛉在三门峡市农村特定环境中普遍存在,外防黑热病输入,内控传播媒介孳生,加强牲畜圈综合治理,针对性开展旅游及犬源性生境白蛉监测预警,可有效预防黑热病复发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72.79%,t=11.10,P<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15岁(71.6%,116/162)和0~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282,P<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753.74,P<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x2=176.63,P<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0.832~0.870,P均<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误诊为血液病的内脏利什曼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65岁,农民,河北人.2021年8月12日因"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予抗感染治疗、琥珀酸亚铁补充造血原料等治疗后,症状暂时好转但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长达6月余.2022年2月19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遂至河北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有流浪犬接触史,白蛉叮咬吸血史不详.入院查体:贫血貌,腹软,肝、脾处质稍硬.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0.72×109/L,中性粒细胞0.34×109/L,淋巴细胞0.30×109/L,红细胞计数3.03×1012/L,血红蛋白72.00 g/L,血小板计数46.00×109/L.免疫学检测示:免疫球蛋白G 32.9 g/L,补体C3 0.53 g/L,补体C4 0.095 g/L,补体C1q 144.6mg/L,直接抗人球蛋白抗IgG阳性,抗核抗体为阳性.相关病原体检测示:真菌D-葡聚糖814.0 pg/ml,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PCR<500拷贝/ml.胸、腹部CT及腹部彩超示脾大,脾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骨髓穿刺涂片示:部分巨噬细胞浆内及其周围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全血样品外送至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行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检出利什曼原虫DNA序列数共266 335条,其中婴儿利什曼原虫145 767条,杜氏利什曼原虫66 243条,恰氏利什曼原虫53 461条,同时检出HHV-4 28条.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给予静脉两性霉素B,5mg起并逐渐增加至100mg,治疗3 d后患者体温下降,1周后体温正常,后转入专科医院继续治疗20d后出院.约3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诉无任何不适,骨髓穿刺涂片未见利什曼原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山西省白蛉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山西省不同地区白蛉的蛉种、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黑热病流行风险评估及防控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5-9月在山西省11个市的14个县(市、区)不同生境采用诱蛉灯诱捕白蛉.随机挑选不同地区未吸血雌蛉,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蛉种鉴定.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不同生境、不同月份的白蛉捕获情况进行分析,ArcGIS 10.7软件绘制白蛉调查分布图.结果 共捕获白蛉19 006只,平均密度为40.87只/(灯·夜).全年白蛉季节消长规律呈单峰分布,5月上半月首次捕获到白蛉,6月下半月至7月上半月密度达到峰值,之后密度迅速下降.捕获生境包括农户、羊圈、牛棚、鸡圈、猪圈和骡马圈6种环境类型,羊圈密度最高,为121.39只/(灯·夜),农户密度最低,为9.63只/(灯·夜).形态学鉴定的432只白蛉中,1只为鳞喙司蛉,其余均为中华白蛉;随机挑选110只白蛉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4只为鳞喙司蛉,其余106只为中华白蛉,中华白蛉为绝对优势蛉种.结论 山西省11个市的14个县(市、区)均有白蛉分布,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中华白蛉是山西省优势蛉种,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牲畜及禽类养殖场所.畜圈等重点场所应加强环境治理及灭蛉工作,降低黑热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