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皮瓣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肢复杂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B病毒感染相关急性生殖器溃疡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6岁,因反复阴茎溃疡2年、复发并加重6个月,于2020年8月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龟头灼热、瘙痒,2 d后龟头、阴茎出现点状溃疡,稍疼痛,无渗出、流脓,于外院诊断为生殖器溃疡待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HIV抗体检查均为阴性,予外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洁皮肤,龟头及阴茎溃疡面逐渐增大,伴明显渗出、红肿、疼痛,后予外用中草药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龟头、阴茎再次出现溃疡,外院诊断为固定性药疹可能,予口服甲泼尼龙和头孢类抗生素,外用中草药治疗5 d,溃疡面积增大伴红肿、部分脓性渗出物、渗血,疼痛显著,遂至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精神、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增减。否认冶游史,发病前1个月内无可疑食物及药物服用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视觉电生理记录结果中常见伪迹的甄别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保证地线连接良好,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同时加强临床医师对伪迹的了解,以便准确判读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4.021, 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4.48, 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920, P<0.01)。 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 1级4例、S 2级7例、S 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 结论: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功效性护肤品在痤疮中的应用国际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已有研究证实,痤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皮肤屏障功能改变和皮肤微生态平衡失调。痤疮患者的基础日常护理应当包括适合痤疮皮肤的清洁剂、保湿剂以及防晒剂,从而帮助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和微生态平衡。功效性护肤品是含有经体外试验和临床验证的功效性成分,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对皮肤有积极作用并可缓解皮肤症状的护肤产品,其中适用于痤疮的功效性成分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角质溶解(α羟基酸、亚油酸、水杨酸等)、抗炎(泛醇、癸二醇、锌盐等)、抑制皮脂分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抗菌[抗菌肽、过氧化苯甲酰(BPO)、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等]以及屏障修复和微生态调节(神经酰胺、牛油果脂、乳酸杆菌、透明颤菌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进行治疗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Braden评估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利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院8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Braden评估量表分数为(15.98±0.12)分,处于危险水平。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翻身频率、床单更换清洗频率、身体清洁频率、床上运动频率、是否出现代谢紊乱、是否具有皮肤病、是否使用减压工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偏大、营养状况不良、翻身频率低、床单更换清洗频率低、身体清洁频率低、床上运动频率低、出现代谢紊乱、具有皮肤病、不使用减压工具均是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平时应对患者进行清洁及翻身等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状RNA BICD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BICD2(circ-BICD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谷氨酰胺代谢、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的35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SCC组织与癌旁组织、OSCC细胞(CAL27、SCC9、SCC15)与正常上皮细胞HIOEC细胞中circ-BICD2、miR-296-5p和转录球蛋白2(transgelin2,TAGLN2)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RNA结合免疫沉淀反应(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检测circ-BICD2与miR-296-5p、miR-296-5p与TAGLN2的靶向关系。在CAL27和SCC9细胞中分别转染circ-BICD2小干扰RNAsi-circ-BICD2#1(敲低1组)、si-circ-BICD2#2(敲低2组)及阴性对照si-NC(siRNA空白组);在敲低1组细胞中分别转染miR-296-5p抑制物anti-miR-296-5p(抑制物组)及其阴性对照anti-miR-NC(抑制物对照组)。在CAL27和SCC9细胞中转染miR-296-5p模拟物(miR过表达组)及其阴性对照miR-NC(miR空白组)。在miR过表达组细胞中转染TAGLN2(共转染组)及空白质粒pcDNA(共转染对照组)。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 8,CCK-8)、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等检测OSCC生物学行为。同时检测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消耗量、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产生量和ATP浓度观察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CAL27和SCC9细胞中的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谷氨酰胺水解酶(glutamine hydrolase,GLS1)蛋白表达量。取4周龄清洁级BALB/c雌性裸鼠12只,于腋下皮肤分别注射转染sh-circ-BICD2(敲低组)和sh-NC(对照组)后的SCC9细胞单细胞悬液,建立移植瘤模型,每组6只。注射32 d时断颈处死裸鼠并切除肿瘤,检测肿瘤质量及两组的circ-BICD2、miR-296-5p及TAGLN2的表达水平。结果:OSCC组织中circ-BICD2、TAGLN2表达量(分别为2.54±0.71和1.86±0.15)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35和1.00±0.11),miR-296-5p表达量(0.56±0.2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1.00±0.32)( P<0.05)。敲低1组CAL27和SCC9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率、侵袭细胞数、S期细胞比例、gln消耗量、α-KG产生量、ATP浓度、cyclinD1和GLS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siRNA空白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siRNA空白组( P<0.05)。与抑制物对照组相比,抑制物组CAL27和SCC9细胞miR-296-5p表达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率、侵袭细胞数、S期细胞比例、gln消耗量、α-KG产生量、ATP浓度、cyclinD1和GLS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P<0.05)。与miR空白组相比,miR过表达组CAL27和SCC9细胞TAGLN2 mR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与共转染对照组比较,共转染组CAL27和SCC9细胞TAGLN2 mR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组裸鼠的肿瘤体积、质量、circ-BICD2及TAGLN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iR-296-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 结论:OSCC组织和细胞中circ-BICD2均为高表达,干扰circ-BICD2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谷氨酰胺代谢以及肿瘤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miR-296-5p/TAGLN2分子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最佳证据总结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和总结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的最佳证据,为ICU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护理提供指导。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模式,针对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提出问题,运用计算机在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文献库中检索近5年关于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对照实验、类实验、前瞻性队列研究等,运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和JBI证据分级标准从中提取出最佳证据。采用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8~11月收治的160例ICU患者作为试验组,将本文总结后的最佳证据应用于试验组患者的皮肤清洁护理中,同时随机选取2019年1~7月的收治160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篇临床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对照实验、1篇类实验、1篇系统评价、1篇证据总结和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最终从清洁人群、清洁部位、清洁用物选择、清洁频率和清洁效果评价5方面形成了17条最佳证据。应用证据后显示,试验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氯己定是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最主要的用品,临床护理人员应结合临床实际和患者个人情况,充分考虑最佳证据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并持续对证据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不断提高ICU患者皮肤清洁护理水平和效果,减少患者的皮肤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