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源性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源性所致的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治疗20例阴茎皮肤坏死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2.3岁),根据阴茎皮肤坏死的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其中2例行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9例行减张缝合术,7例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行Ⅰ期阴茎创面阴囊包埋术加Ⅱ期阴囊皮瓣断蒂修复。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移及阴囊蒂包埋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坏死或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邻近皮肤接近,勃起时无牵拉不适;行阴茎创面阴囊包埋者进行二期修复后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医源性阴茎皮肤坏死,根据阴茎皮肤坏死创面的大小采用个体化的修复方法,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以下简称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5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0~70岁。清创后行间歇模式VSD治疗3~10 d,负压值为-10.67 kPa,创面面积为5.0 cm×3.0 cm~10.0 cm×7.0 cm。创面控制感染、消肿后采用牵张器持续牵张治疗3~5 d,牵张后创面面积为5.0 cm×0.3 cm~10.0 cm×0.5 cm,全层缝合封闭创面。缝合术后2周观测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等级,随访足部再次形成溃疡创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创面瘢痕情况。结果:缝合术后2周,23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2例患者牵张期间创面再次出现软组织感染溃疡,经抗感染、彻底清创及VSD处理后,创面再次行牵张治疗16 d后愈合。随访3~36个月,23例患者牵张创面遗留线性瘢痕,皮肤的弹性、色泽、触觉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肢体活动度好;2例患者创面局部瘢痕增生明显。1例患者随访10个月时糖尿病足复发,患肢血管闭塞严重伴坏疽,予以小腿截肢。结论:采用牵张器联合VSD治疗糖尿病足创面,避免了供区损伤,创面愈合后外观与邻近皮肤相似,修复效果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系统性硬化病肺间质病变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202例系统性硬化病(SSc)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疾病特点,研究不同分型SSc-ILD的特征及其与血管病变及抗体的相关性,加强对SSc-ILD的疾病认识。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249例S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通过SSc-ILD与SSc非ILD 2组间比较以及SSc-ILD组内不同分型之间的比较,分析SSc-ILD的疾病特点,及其与血管病变、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中202例SSc-ILD患者中女性患者183例(90.6%),47例SSc非ILD患者中女性患者36例(76.6%),女性SSc患者出现IL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χ2=7.05, P=0.008)。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发现磨玻璃影最常见(90.1%);小叶内间隔增厚、网状影的发生率均高达70.0%以上;其次是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牵拉,发生率均高于50.0%。普遍型间质性肺炎(UIP)组肺纤维化积分[23.77(10.69,36.54)]高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组[12.63(3.44,17.89), Z=5.19, P<0.001];NSIP(纤维化型)(f-NSIP)组肺纤维化积分[18.55(6.52,26.06)]高于NSIP(细胞型)(c-NSIP)组[5.27(1.15,7.55), Z=7.59, P<0.001];肺纤维化积分与SSc发病年龄呈正相关( r=0.02, P=0.021)。UIP患者病程中伴发毛细血管扩张(37.5%与19.9%, χ2=2.60, P=0.009)、皮肤溃疡(48.2%与31.5%, χ2=2.21, P=0.027)及指骨吸收(51.8%与28.1%, χ2=3.17, P=0.002)的发生率高于NSIP;f-NSIP组病程中出现毛细血管扩张(27.2%与10.8%, χ2=2.26, P=0.024)与指骨吸收(35.8%与18.5%, χ2=2.32, P=0.021)的发生率高于c-NSIP组。SSc-ILD患者的抗Scl-70抗体阳性率(76.2%与23.4%)明显高于SSc非ILD组患者( χ2=47.61, P<0.001);而SSc非ILD组患者的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率(31.9%与11.4%)明显高于SSc-ILD组患者( χ2=12.42, P=0.001)。SSc-ILD组患者的抗SSB抗体阳性率(9.9%与0)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25)。 结论:抗Scl-70抗体阳性与SSc-ILD的发生相关,抗SSB抗体阳性可能是SSc患者出现IL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收治5例大面积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57(38.0±2.1)岁,创面面积为16.0 cm×8.0 cm~18.0 cm×12.0 cm。术中行头皮创面清创后,安装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安装后第3天开始对创面进行牵张,每天牵张1 mm,并均分成3次完成,牵张过程中,注意创缘的血运变化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当创面牵张至创缘行创面挤捏闭合式试验阴性时,停止进一步牵张,维持最后的牵张状态3 d后,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牵张过程中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牵张5、10、15、20 d剩余创面面积。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5例患者创面经牵张治疗19~23 d后直接缝合。牵张过程中创缘无张力性水疱形成,创面缝合后创缘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发生。牵张治疗5~20 d,创面面积逐渐缩小。术后随访时间2~11(4.5±1.5)个月,牵张处的头皮组织弹性、色泽、感觉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似,新生毛发接近正常,创缘可见线性瘢痕,创面无瘢痕形成。结论: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的应用降低了头皮缺损创面的治疗难度,治疗后新生毛发生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拉杆式皮肤牵张器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拉杆式皮肤牵张器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应用新型拉杆式皮肤牵张器修复的52例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患者资料。男40例,女12例;年龄4~61岁,平均37.1岁。皮肤牵张后一期闭合创面;未一期闭合者,根据创面情况决定再次行牵张术进而关闭创面,若经皮肤牵张后Pinch试验阴性则直接缝合,若Pinch试验阳性则采用植皮、皮瓣修复剩余创面。术后12个月观察瘢痕有无挛缩,植皮及皮瓣区域大小,并与原创面进行比较评价牵张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经皮肤牵张后一期闭合创面36例,分期闭合创面8例,剩余的8例患者在皮肤牵张缩小创面后经植皮修复2例,皮瓣修复6例。一期闭合创面中,发生感染3例,皮缘坏死5例;分期关闭创面未出现感染,但发生皮缘坏死2例;在8例经皮肤牵张缩小创面后植皮或皮瓣修复患者中,未出现感染及皮瓣坏死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经一期或分期闭合伤口愈合良好,瘢痕呈线性,无瘢痕挛缩,经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患者植皮或皮瓣面积小于原有创面。结论:应用新型拉杆式皮肤牵张器的皮肤牵张术是一种有效的皮肤创面治疗手段,针对部分患者可替代传统的植皮术和皮瓣手术,但严格把握适应证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牵张力对三维打印组织血管管腔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牵张力对三维打印组织血管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于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妇产科生产的3名健康产妇(年龄22~35岁)弃用的脐带组织,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于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行创面修复术的10例男性患者(年龄20~45岁)的废弃正常皮肤组织,提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鉴定2种细胞后取第4~6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以HUVEC、HSF为种子细胞,以聚己内酯、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原为支架材料,借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构建三维打印血管化组织。将间距6、10 mm的聚己内酯支架及无聚己内酯支架的打印组织分别设为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无聚己内酯组。培养4 d,取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采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培养14 d,取3组打印组织,肉眼观察组织形变情况;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组织中纤丝状肌动蛋白排列,观测组织血管管腔直径、总长度与分支数。设计并打印另带有微弹簧结构的上述3组组织,培养9 d,根据力-位移曲线测量打印组织所受牵张力。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培养4 d,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细胞存活率为(91.3±2.2)%。培养14 d,无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形变不明显,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发生明显形变。培养14 d,无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纤丝状肌动蛋白的排列无特定方向,而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中纤丝状肌动蛋白的排列具有方向性。培养14 d,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管腔直径分别为(6.0±1.3)、(10.8±1.3)μm,均明显大于无聚己内酯组的0 μm(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管腔直径明显大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总长度、分支数均明显短/少于无聚己内酯组(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总长度、分支数均明显短/少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培养9 d,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受到的牵张力分别为(2 340±59)、(4 284±538)μN,均明显大于无聚己内酯组的0 μN(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受到的牵张力明显大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 结论:三维打印支架结构能对打印组织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张力,可通过调控牵张力大小调控打印组织的血管管腔直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高压氩气注射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21岁,工作时被高压氩气注射枪头穿刺左前臂后出现疼痛,手指麻木,皮温降低,伤后6 h到达急诊。临床检查:左前臂近1/3背侧一针孔样穿刺伤口(图1),无出血,左前臂较健侧轻度肿胀,伤口周围压痛明显,皮温较健侧降低,自肘关节至腕关节全程可触及皮下"握雪感",手指指端痛触觉略减退,指腹血运及张力正常,手部主动活动自如,无被动牵拉痛。X线片示左前臂全范围皮下积气(图2,3)。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前臂切开减压并VSD负压吸引术。术中发现穿刺点位于小指伸肌腱与指总伸肌腱间隙,穿刺深度达肌膜,挤压肘关节可见深筋膜下积气(图4),锐性切除部分深筋膜,采用手法及驱血带驱赶的方法释放积气。再次检查前臂背侧皮下"握雪感"明显减轻,但前臂远端掌侧及近端尺侧皮下"握雪感"仍非常明显。依次从前臂远端掌侧及近端尺侧作小切口,相同方法释放皮下积气(图5)。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以VSD覆盖创面。术后预防性应用一代头孢抗菌素24 h,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 IU肌肉注射,VSD持续冲洗并负压吸引3 d,复查X线片示左前臂皮下积气显著消失(图6),缝合伤口。患者伤后1个月重返工作岗位,左上肢肌力及皮肤感觉均正常。伤后50 d复查左前臂刀口愈合良好,左前臂外观正常(图7,8),X线片示左前臂皮下积气完全消失(图9)。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任何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9例闭合性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6岁;初次内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14~75 d,平均47.3 d。其中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伴裂开1例,伤口皮肤坏死2例,伤口感染6例;伤口常规扩创后形成类梭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5.0 cm×2.0 cm~7.0 cm×3.5 cm,且所有患者创面Pinch试验均阳性。于创面两侧缘各置入1枚直径为2.0的克氏针,安装新型皮肤牵张器,术中根据创面两侧软组织条件,可急性闭合5 mm左右(宽度),术后每天调整牵张器的螺纹杆以逐渐缩小创面,创缘靠拢后无张力缝合。记录创面牵张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创面靠拢时间、牵张速度、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创面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均获得顺利闭合,创面靠拢(至缝合时)时间8~15 d,平均12.1 d;牵张速度为1~3 mm/d,平均2 mm/d;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至拆线时)22~30 d,平均26.8 d,牵张期间VAS评分为3~7分,平均为4.9分;VSS评分2~7分,平均为4.1分;无术口感染复发、皮肤再坏死及需再手术患者。结论: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的创面原位修复器械;建议操作时设定牵张速度为平均2 mm/d,患者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8 ± 11.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2 cm×1.0 cm~22.0 cm×17.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5 ± 1.7)个月]。创面经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 d[(7.8 ± 2.3)d],创面愈合时间15~47 d[(23.0 ± 3.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 d为(3.2 ± 0.9)分,30 d为(0.7 ± 0.2)分( P < 0.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 结论: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