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 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 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肛门疾病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痔、直肠脱垂、直肠癌、肛裂或肛瘘等的外科治疗方法,一旦术中损伤控便的神经或肌肉,将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FI)。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尽可能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术后F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此外,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熟练度、术前患者合理的饮食调整、规律的排便以及盆底肌的锻炼等,都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FI的发生率。而对于术后已经发生FI的患者,在制定合理的饮食、规律排便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可以采用如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骶神经刺激、经皮胫神经刺激、针灸、注射填充剂、肛门或阴道插入物、经肛门灌洗、手术、心理支持等方法,针对患者病情个体化治疗。本文结合文献对可能导致术后FI的常见疾病现状进行总结,阐述术后FI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以期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除外不能完成或拒绝本次试验者、有其他泌尿系统病史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凯格尔训练组(A组),进行收缩肛门训练,每次收缩5 s,每次收缩间隔休息2 s;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组(B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收缩肛门训练;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组(C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B组和C组生物反馈治疗时,患者取右侧卧位,将直肠探头表面电极插入肛门,参考电极固定于右侧大腿的内收肌处。嘱患者尽可能用力收缩肛门挤压电极,使收缩肛门产生的肌电信号与电脑屏幕上的肌电信号同步。在生物反馈治疗的电刺激阶段,采用电流强度30~50 Hz、脉宽300μs的菱形波,电刺激强度以可见到肌肉的细微收缩为准。3组的训练时间均为每日训练45 min,共训练8周,每周末记录1 h尿垫试验、每日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牛津评分量表评分,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和组间差异,记录4种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点。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术后至开始训练的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保留神经束、Gleason评分、1 h尿垫试验、尿失禁次数、ICIQ-SF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治疗后的1 h尿垫试验结果分别为(37.4±7.2)、(22.2±4.7)、(18.3±2.4)g,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57.0±8.3)、(58.6±8.6)、(56.5±9.2)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的尿失禁次数分别为(4.6±0.7)、(3.4±0.6)、(3.0±0.8)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7.6±0.9)、(7.3±1.0)、(7.3±1.0)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ICIQ-SF分别为12(11,14)、8(7,9)、6(5,8)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17(16,18)、16(16,18)、17(16,1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牛津等级量表评分分别为3(3,3)、4(3,4)、4(4,4)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2(1,2)、1(1,2)、2(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均可改善男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控能力、盆底肌力,可以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SOC模式健康管理联合生物电刺激对初产妇产后自我效能和盆底肌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SOC模式健康管理配合生物电刺激在初产妇分娩后自我效能和盆底肌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6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自然分娩的12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60例)和常规组(60例).常规组给予产后常规健康干预措施及传统的盆底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给予基于SOC模式的健康管理及联合生物电刺激康复治疗.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评价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量表(BPM-SES)评价自我效能,采用盆底肌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评价初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使用神经肌肉刺激仪测定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以评价患者的盆底肌肉功能,采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经过3个月的干预,两组在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失及不可预测性方面的得分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后3个月联合组不明确性为得分(27.35±4.33)分、复杂性(14.34±2.23)分、信息缺乏(15.35±2.62)分及不可预测性(11.46±1.99)分均低于常规组[不明确性(31.24±6.52)、复杂性(15.15±2.56)分、信息缺乏(17.14±2.48)分及不可预测性得分(12.27±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6,3.876,2.255,4.767,均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均升高(P<0.05).干预后3个月联合组预期自我效能得分(87.36±9.38)分,预期结果(84.37±7.29)分均高于常规组[预期自我效能得分(78.27±9.59)分,预期结果(75.18±7.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6,3.455,均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盆底肌功能障碍PFDI-20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3个月联合组盆底肌功能障碍PFDI-20各维度得分分别为膀胱症状(7.30±2.37)分、肠道症状(11.32±2.21)分、盆腔症状(6.36±2.64)分、总分(24.45±4.93)分均低于常规组[膀胱症状(12.29±2.58)分、肠道症状(14.11±2.52)分、盆腔症状(10.16±2.45)分、总分(36.26±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67,3.434,4.867,4.554,均 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盆底肌肉功能均好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3个月联合组盆底肌肉功能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41.37±4.30)mm Hg,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46.35±4.28)mmHg,盆底静息压(5.15±0.67)mm Hg,盆底收缩压(48.42±4.99)mmHg均好于常规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37.28±4.59)mmHg,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41.16±4.57)mmHg,盆底静息压(4.71±0.48)mm Hg,盆底收缩压(42.21±4.5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4,4.326,4.711,3.853,均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PFIQ-7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3个月联合组PFIQ-7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日常生活(1.54±0.65)分,人际关系(0.61±0.15)分,个人情绪(1.05±0.33)分均低于常规组[日常生活(3.54±0.92)分,人际关系(1.01±0.23)分,个人情绪(1.68±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8,3.221,2.987,均P<0.05).结论 基于SOC模式健康管理可更好的降低初产妇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自我效能,更积极主动配合盆底肌功能康复,联合生物电刺激更好地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碍,提高了初产妇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痛疗效及对盆底肌肌力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痛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盆底肌肌力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来院就诊的198例盆底痛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和指法组各99例,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指法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筋膜指法放松.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28天、停止治疗14天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分级、盆底肌电指标(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快速收缩、持续收缩)、盆底肌障碍评估(PFIQ-7)、并发症和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指法组总有效率(89.9%)高于电刺激组(79.8%)(P<0.05);治疗7天、治疗28天、停止治疗14天,两组VAS、ODI评分逐渐下降且指法组均低于电刺激组,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指法组优于电刺激组,两组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波幅均下降,快速收缩、持续收缩均上升,且指法组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波幅低于电刺激组,两组PFIQ-7评分均下降且指法组均低于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治疗后随访3个月,疼痛复发电刺激组(8.1%)与指法组(3.0%)无差异(P>0.05).结论: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治疗盆底痛疗效,有效临床症状,提升盆底肌肌力和活动功能作用,治疗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及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由盆底支持结构薄弱、缺损及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一系列症状的非器质性疾病,与年龄、肥胖、妊娠分娩、慢性疾病、不良心理刺激等多种因素相关。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基于多学科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PFD的策略,旨在通过不同的物理治疗措施,激活盆底神经肌肉使盆底肌肉功能逐渐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促进盆底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PFD的范畴及康复治疗方案相对模糊,为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制订本专家共识,以期为PFD规范诊断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盆底与骶神经磁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女性阴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阴部神经痛(pudendal neuralgia,PN)又称为阴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发生在阴蒂(阴茎)、会阴、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的疾病,易引起阴部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韧带产生疼痛与不适[1],其发病率约为6.6%[2].此病以女性患者居多[3],由于难以启齿,往往不愿就医,因此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POP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总有效率、盆底障碍功能问卷-20(PFDI-20)评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分、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评分及复发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较优(P<0.05).治疗后2组患者PFDI-20和PF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FDI-20和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强/延长(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强/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FI和PIS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SFI和PI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POP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POP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