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估体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学结果,并且可降低永久性造口概率。然而,控制排便功能紊乱是ISR术后不容忽视且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仍缺少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评价术后肛门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单位临床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阐述ISR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学评估以及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术后肛门功能常根据多种量表组合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失禁评估量表、胃肠功能问卷、特异性LARS评估量表和大便日记。ISR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更适合采用症状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可采用水灌注式或高分辨率固态直肠肛管测压评估ISR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并采用排粪造影和3D直肠腔内超声评估其解剖形态学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球囊训练、经肛门灌洗和骶神经调节术等均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可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应激情绪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应激情绪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的孕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等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助产干预,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比较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肌力,干预前后应激情绪变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控制效果,产后3个月、6个月性功能变化。结果:产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盆底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各项性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缓解应激情绪,同时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1例产后SU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PFM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则辅以抗阻夹腿训练及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盆底肌在不同状态时的表面肌电值,采用1 h尿垫试验评估患者SUI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持续收缩电位及耐力收缩电位均显著增高,静息期电位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20(1.45-2.80)g]、I-QOL评分[71.59(66.48-83.52)]、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41.30(33.05-49.50)μV]、持续收缩电位[31.30(25.15-42.50) μV]、耐力收缩电位[27.00(20.65-33.10)μV]及静息期电位[2.30(1.50-3.20 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PFMT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抗阻夹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减轻SUI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部分SUI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治疗。受试者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静息相及力排相),对SUI组尿道、膀胱颈功能及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SUI组TVT术后尿道移动角度、膀胱颈及尿道开放、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对照组和SUI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 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25例,SUI组33例,31例行TVT治疗,其中12例于术后3~ 6个月复查盆底MRI,纳入术后观察。力排相下,SUI组较对照组,功能尿道长度、尿道移动角度、H线、M线、膀胱漏斗征、尿道开放和膀胱脱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膀胱脱垂程度减小,子宫脱垂程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尿道长度增加,尿道移动角度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底MRI能准确评估SUI盆底功能;TVT术后对尿道支持结构薄弱及盆底器官脱垂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潜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相较于X线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对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至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9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肛门直肠肌群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时相肛门直肠肌群弹性模量值的变化。分别运用卡方检验及Bland-Altman点图分析对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静息相到收缩相,静息相到力排相(Valsalval动作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得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力排相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弹性模量值分别为32.4 kPa (19.1 kPa,60.3 kPa)、25.3 kPa (17.0 kPa,53.8 kPa)、28.6 kPa (21.3 kPa,55.1 kPa) ,分别与静息相弹性模量值[33.5 kPa (22.1 kPa,44.9 kPa)、28.9 kPa (22.4 kPa,45.1 kPa)、32.4 kPa (23.1 kPa,49.4 kP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X线排粪造影对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9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肛门直肠测压对于排便不协调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6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X线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差异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 P=0.429、0.582)。 结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肛直角角度变化较灵敏,与X线排粪造影评估角度变化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膀胱截石位及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所获得的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是否一致。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产后6~8周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的受检者44例,分别测量受检者在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分腿抱膝位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较膀胱截石位增大[(41.06±8.25)mm对(39.96±8.10)mm; t=-2.965, P=0.005],肛提肌裂孔面积也较膀胱截石位增大[(27.55±4.90)cm 2对(26.32±4.76)cm 2; t=-3.820, P<0.001]。 结论: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比膀胱截石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 ± 4.82)cm 2比(23.00 ± 5.34)cm 2、(138.59 ± 23.14)°比(148.47 ± 20.38)°、(9.96 ± 2.63)cm 2比(11.60 ± 2.75)cm 2、(20.13 ± 4.37)mm比(28.05 ± 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椎管内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门诊检查的3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检查,观察组由专人指导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后妊娠晚期、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在妊娠28周尿失禁程度比较无差异( P>0.05),两组在妊娠36周尿失禁程度比较,观察组中、重度尿失禁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及产后尿潴留等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会阴撕裂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和会阴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浅层和深层盆底肌肉的Ⅰ类和Ⅱ类纤维张力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Kegel运动训练能够显著减轻妊娠期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症状,提高会阴完整率和分娩结局,促进产后盆底肌纤维肌力的恢复,增强产妇产后盆底动态压力,显著降低盘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