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腔及骶尾部区域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原发部位在盆腔/骶尾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随访远期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原发于盆腔或骶尾部NB患儿16例(男8例,女8例)的初诊年龄、原发瘤灶部位、瘤灶大小、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等临床特征。对规律治疗随访的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总结患儿术后并发症,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例患儿中位诊断年龄23.0(5.7~102.0)月龄,6例(37.5%)≤12个月。患儿均进行了化疗,中位化疗疗程6(1~8)个疗程;15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完全切除12例,占80%,手术方式以经腹为主(86.7%,13/16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3.5(8~136)个月,3例(18.8%)患儿术后骶骨缺如,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5年总生存(OS)率100%。结论:单中心总结显示,盆腔和骶尾部区域NB患儿生存率高。肿瘤完全切除联合化疗治疗是有效的措施。术后永久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8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模式及预后,并归纳国际研究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1999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DSRCT患儿,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结果:8例患儿中男6例,女2例;7例原发腹盆腔,1例原发骶尾部;8例就诊时存在临近组织/器官/淋巴结不同程度浸润,其中4例(50%)同时有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肝、肺、骨转移。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3例接受腹盆腔+瘤窝增量放疗,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0年2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3例死亡,5例存活(2例完全缓解,1例反复复发,2例部分缓解仍在治疗中)。中位复发时间为14.5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0±17.5)%、总体生存率为(51.4±20.4)%。结论:50%的DSRCT患儿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虽经过化疗、积极的手术切除、腹盆腔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多模式治疗,但预后仍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外科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骶前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骶前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骶前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骶前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骶前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骶前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骶前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骶前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骶(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骶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骶前复发合并前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 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无盆腔外转移、或仅有寡转移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同时使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的56例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及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两类。所有手术应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具体包括经腹补片覆盖Treitz韧带至骶骨岬的后腹膜缺损和骨盆入口,补片四周分别与侧腹膜和前盆留存脏器的腹膜缘缝合、或固定于耻骨弓及耻骨联合;或经骶尾入路,补片重建盆底肌-骶骨平面缺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放化疗史、复发或原发、盆腔外转移等)和手术情况(脏器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织重建等);围手术期空盆脏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痊愈时间;术后恢复(肠功能恢复时间、空盆腔综合征痊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Clavien-Dindo分级进行评价。结果: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82)岁,男25例、女16例;其中23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8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32例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24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440(240~1 0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0(2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1~9)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14(5~105)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37例,≥Ⅲ级并发症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6)岁,男8例、女7例;4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1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13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600(360~96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600(4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2~7)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68(7~120)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12例,≥Ⅲ级的3例患者中,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或病例死亡,5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5~12)个月,随访期内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54例均存活,未见手术部位肿瘤复发。结论: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安全可行,可能会提高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 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 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 RR=0.140,95% CI:0.061~0.322, P<0.001)。 结论:直肠癌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切除术后近远期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针对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直肠癌患者,探讨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纳入2010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结直肠外科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根治性前切除术的47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近远期吻合口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采用国际直肠癌研究组(ISREC)分级标准],次要观察指标是吻合口漏的预后相关指标,包括继发形成的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及长期造口状态。术后每3~6个月进行体检、抽血、内镜及影像学复查,术后2年以上患者每年复查1次,未返院患者按期接受电话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月。采用单因素χ 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 结果:在470例患者中,男性331例(70.4%),年龄(53.5±11.6)岁,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者228例(48.5%),440例(93.6%)行预防性造口。中位随访28个月,各级吻合口漏见于129例(27.4%)患者,其中ISREC B~C级表现为吻合口漏67例(14.3%),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70(2~515)d。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症状以肛门骶尾疼痛(27.9%,36/129)、肛门流脓(25.6%,33/129)和直肠刺激征(17.8%,23/129)。65.1%(84/129)的缺损部位为吻合口后壁。治疗方式以经肛脓肿切开引流/置管冲洗(27.9%,36/129)和超声/CT引导下穿刺引流(17.1%,22/129)为主。12例患者因术后1年以上未复查影像学检查而无法评估慢性骶前窦道,评估结果显示:15.9%(73/458)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占吻合口漏患者的62.4%(73/117);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15.2%(69/454),其中49例继发于各级吻合口漏;12.6%(59/470)的患者因吻合口漏而被迫长期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150 ml和盆腔放射性损伤与本研究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有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1.72,95% CI:1.04~2.86, P=0.036)、术中出血量>150 ml(OR=1.82,95% CI:1.11~2.97, P=0.017)和盆腔放射性损伤(OR=4.90,95% CI:3.09~7.76, P<0.001)是本研究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吻合口漏患者,ISREC分级B~C级(OR=9.59,95% CI:3.73~24.69, P<0.001)、年龄≤55岁(OR=3.35,95% CI:1.35~8.30, P=0.009)、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OR=3.33,95% CI:1.25~8.92, P=0.017)和盆腔放射性损伤(OR=3.29,95% CI:1.33~8.14, P=0.010)是其需要长期造口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开展保肛手术,术后吻合口漏常见且预后不良,患者长期造口比例高。盆腔放射性损伤是术后吻合口漏和长期造口的双重不利因素。围绕盆腔放射性损伤筛选高危人群,选择性开展保肛手术,有助于减少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复发直肠癌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肿瘤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LRRC患者病例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盆壁的累及情况行"北大医院F分型",即将骨盆划分为前方、两侧盆壁和骶骨4个方向,根据盆壁累及程度分为F0(无累及盆壁,肿瘤累及临近脏器或向前方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或小肠)、F1(肿瘤累及一个方向的盆壁,如骶骨、两侧盆壁之一)、F2(累及两个方向的盆壁)和F3(累及3个方向的盆壁)。病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及活检病理学检查(穿刺或肠镜活检)确诊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2)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3)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排除因心肺等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F3或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对肿瘤的手术根治性进行评价。患者术后每12个月进行随访。影响肿瘤根治性的单因素风险分析采用χ 2检验,多因素风险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于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共计入组111例LRRC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2例,复发年龄≥65岁者36例,癌胚抗原水平≥15 μg/L者48例。根据"北大医院F分型"结果,F0、F1和F2患者分别有70例、38例和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8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32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51例(其中联合骶尾骨切除1例)。根据术后病理评价,R 0、R 1和R 2切除分别为83例、20例和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LRRC的手术根治性与LRRC手术方式、北大医院F分型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北大医院F分型为F1~2是不能完成R 0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7.256,95% CI:8.572~161.912, P<0.001)。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5%(25/111),围手术期病死率1.8%(2/111),LRRC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7.8%(42/111)。全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21.9%,其中LRRC术后化疗组与未予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与32.4%( P=0.005);癌胚抗原水平<15 μg/L与≥15 μg/L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9%与24.3%( P<0.001);R 0、R 1和R 2切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9.8%、21.3%和8.5%( P=0.002);F0、F1和F2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22.0%和0( 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根治性( HR=2.088,95% CI:1.095~3.979, P=0.02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HR=1.857,95% CI:1.157~2.980, P=0.010)和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HR=1.826,95% CI:1.137~2.934, P=0.013)是影响LR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 P<0.05)。 结论:LRRC手术必须严格限制手术适应证。评估复发肿瘤累及盆壁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术前较低的癌胚抗原水平、提高肿瘤手术根治性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延长LRR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2023 年6 月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15 例资料,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术.术后1 年采用妇科检查(POP-Q系统)及应力状态盆腔MRI检查进行客观评估;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 Short Form,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进行主观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 65~135 min,(102.9±16.3)min,出血 20~50 ml,术后住院时间6~9d.随访时间6~72 个月,(42.8±22.3)月,其中14 例≥12 个月,均未出现盆腔疼痛、腰骶部疼痛、尿潴留、线带暴露.1 例术后1 年出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 例失败(Ⅱ度),客观成功率93.3%(14/15).术后1 年盆腔MRI解剖标志点至耻尾线的距离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PFDI-20、PISQ-12 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是治疗有手术指征的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安全、有效的互助术式,改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简单易掌握,且耗材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附件肿瘤超声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性,30岁,2015年7月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CA125偏高,为243.60 U/ml(正常值0~35 U/ml),未予治疗.2015年8月无故出现经期延长20 d,9月出现阴道浅黄色水样异常排液,当地医院复查CA125 为192 U/ml,妇科超声提示附件占位,即来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经阴道超声所见:子宫前位,大小5.0 cm×4.3 cm×4.6 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1.2 cm,宫腔线显示清晰,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双卵巢显示清楚,未见异常(图1,2).左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右侧附件区、子宫前方可见一低回声肿块,大小8.1 cm×3.7 cm×4.0 cm,其内可见大小不等透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低回声肿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点线状(图3,4).肿块与子宫及双侧卵巢均未见明显关联.盆腔内可见游离液体,最大深度2.4 cm.超声诊断:考虑附件来源肿瘤,性质待定.后未做特殊处理.于2015年11月入院行盆腔粘连松解+右侧输卵管系膜肿物切除+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输卵管增粗变形,结构异常,表面可见炎性渗出;右侧输卵管系膜肿块,大小9.0 cm×4.0 cm×4.0 cm,包膜完整.术后常规病理诊断:右输卵管系膜中分化浆液性腺癌,肿瘤大小9.0 cm×4.0 cm×3.2 cm;右输卵管未见著变.2016年1月行经腹全子宫切除+左附件切除+右侧卵巢切除+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及双侧卵巢、左侧输卵管未见肿瘤,淋巴结均未见转移,大网膜未见转移.术后给予紫杉醇+卡铂2疗程化疗.随访患者28个月,未发现转移灶.后经病理会诊更正诊断为中肾管癌(图5~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后入路骶前脓肿引流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后入路骶前脓肿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经本院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为骶前脓肿,并行超声引导下经臀大肌置管引流的48例患者.分析骶前脓肿形成的病因、位置、大小、形态、导管型号、引流时间,与导管相关疼痛和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短期与长期疗效,引流管使用的型号分别为8F、10F、12F及16F,并且根据导管型号将病例分为4组,比较组间脓肿引流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脓肿体积与引流时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骶前脓肿成因包括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38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3例,放射性直肠炎2例,直肠癌术后复发并肠穿孔1例,克罗恩病1例,阑尾炎并脓肿形成1例,直肠瘘1例,胰腺假性囊肿术后1例.脓肿最大直径为24~135 mm,体积为4.8~283.4 ml.引流管使用型号为8-16F,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52 d(平均13 d).42例(91.3%,42/46)患者骶前脓肿可充分引流无需进一步手术,有4例(8.7%,4/46)患者引流效果不佳需进一步手术治疗.8-16F不同型号引流管组间引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肿体积与引流时间呈正相关(r=0.281,P<0.05).经臀大肌置管引流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臀大肌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易耐受的深部盆腔脓肿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