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药品注射剂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的除热原工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了保证化学药品注射剂的安全性,需加强对所用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的热原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指南的汇总比较,结合审评工作实践,对包材除热原常用工艺及相关验证要求进行探讨.企业应基于包材类型及材料的性质,对除热原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证明其去除热原的能力满足要求.常见的玻璃包材除热原工艺为干热处理,常见的胶塞除热原工艺为冲洗除热原,塑料包材通常通过粒料内毒素控制、高温吹塑工艺及生产环境来保障细菌内毒素符合要求.在除热原验证中,应合理选择内毒素指示剂并制订除热原验证标准,标准通常为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与非PVC五层共挤膜输液袋的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非PVC五层共挤膜输液袋与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的相容性.方法 采用HPLC、GC法对5种抗氧剂和苯乙烯进行检测,分别对包材和供试制剂的提取、迁移及吸附性进行研究.结果 提取、迁移试验中,5种抗氧剂和苯乙烯的含量均符合相关要求;吸附试验中,药品的稳定性也符合要求.结论 非PVC五层共挤膜输液袋与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的相容性良好,可作为直接接触该药品的包装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EM-EDS解析药物对玻璃注射剂瓶内表面的侵蚀程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碱性药物对直接接触的低硼硅玻璃注射剂瓶内表面的侵蚀情况,考察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的相容性.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灌装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的低硼硅玻璃注射剂瓶内表面,并结合X射线能谱仪确证侵蚀部位.结果 通过对低硼硅玻璃注射剂瓶内表面的扫描电镜图的研究,显示阳性对照样品能较好区分不同的侵蚀程度,加速试验的各时期样品均未发生明显侵蚀现象.结论 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能直观显示低硼硅玻璃注射剂瓶内表面结构被接触药物侵蚀的程度,可作为药包材和药物相容性的评价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与包材相容性研究中抗氧剂264迁移量的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监管部门为确保疫苗质量,出台了批签发制度,同时增加了流通过程的温度实时监控和全过程的电子监管等环节.随着药包材、药用辅料与药品关联审评政策的逐步实施,对药包材变更进行相容性研究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售疫苗直接接触的包材主要有西林瓶、胶塞、预灌封注射器,材质主要为玻璃和弹性体密封件,其中胶塞(即弹性体密封件)的配方中含有多种添加剂,工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等残留物均可不同程度地向疫苗中迁移,且添加剂及其降解物有一定毒性,均造成了包材的安全隐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属元素检测技术在药包材常规检测、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药包材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和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所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分为玻璃、金属、塑料、橡胶、预灌封等类型.药包材常规检测即按照《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及技术要求,对药包材的质量进行监管.药品的相容性研究则是证明药品与包装材料之间没有发生严重的相互作用,并导致药品稳定性和有效性发生改变,或者产生安全性风险的过程.药包材本身的质量、安全性、使用性能以及药包材与药品之间的相容性对药品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药包材中含有的砷、汞、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不仅可能会引起药效降低,而且进入人体后因无法消化、排除,经长期累积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加强对药包材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监管,提升金属元素检测水平,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客观需要,也是药品一致性评价及关联评审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药包材材料类型出发,综述了在药包材中常规检测及相容性研究中金属元素检测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方法,并就应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对未来的检测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注射液中四种外源性抗氧剂迁移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硝唑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部分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1],如腹腔、消化道、女性生殖系、下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骨关节等部位的厌氧菌感染[2].因甲硝唑价格低,效果好,使用量逐年增大.塑料输液瓶因其轻便、耐高温、透光性好、阻隔性能好、毒性小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注射液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3].塑料包材中广泛使用添加剂,如抗氧化剂、抗酸剂、增塑剂、着色剂等,它们通过加工分散在塑料分子结构中,起到改善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大多的添加剂并不参与到塑料的分子结构中,只是存在于塑料分子的空隙中,在适当的条件下有可能从塑料中迁移出来,各种添加剂的迁移对于药物溶液不溶性微粒、pH、药物化学性质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92家医院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集中调配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调查目前国内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集中调配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的现状,对该领域潜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用药安全水平的提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全国PIVAS微信群,进行线上问卷发放,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信息:共收集有效问卷92份,涉及92家医院,其中16家开展了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集中调配工作.风险点:在已开展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集中调配的16家医院中,对于直接接触成品输液的包材,50%的医院选择原溶媒输液袋、43.75%选择普通注射器、18.75%选择螺口组合件注射器;近半数的医院,40%以上的静脉推注用药品需排液;调配后成品的外包装,包材为注射器时63.64%选择无菌盘,18.18%选择无菌袋,18.18%选择清洁袋;对于成品输液核对环节,注射器为包材时,63.64%在核对包装区内进行,18.18%选择在调配间内,18.18%在操作台.发生漏液情况:16家医院中有12家偶有发生调配后成品的漏液,4家未发生漏液.结论:儿童是高风险用药人群,各医院集中调配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品时在直接接触成品输液的包材、非整袋溶媒的排液方式、成品包装核对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直接接触成品输液的包材选择不多,其中螺口组合件注射器较普通注射器的密封性更好,漏液率低.另外在洁净级别高的环境下使用无菌外包装材料进行调配后成品的核对包装,更能保证成品输液的无菌和安全.目前该领域亟须行业统一的规范或指南的指引,行业协会、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厂家、医疗机构等多方协作努力才能保障儿童静脉推注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登记和关联审评管理工作现状及优化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原料药、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以下简称"原辅包")分阶段实现了登记备案和与制剂关联审评的管理模式.本文详细阐述了原辅包关联审评审批制度的政策演变,从登记平台建设、登记要求、关联审评审批程序等方面系统介绍关联审评管理工作现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药包材相关法规及卤化丁基药用胶塞与药物相容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简述了40年来我国关于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包材行业管理法规的发展,从早期的生产许可制到2000年以后的注册审批制,直到近2年开始实施的药包材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制,密切了药品生产和包装上市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并将药包材与药物的相容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药品上市申请备案中,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卤化丁基药用胶塞作为药品包装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药包材,对其质量要求、与药物的相容性研究得到行业广泛关注,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卤化丁基药用胶塞与药物相容性的常见问题,包括吸附、浸出物和微粒污染等,以及对药用胶塞中的挥发性成分、抗氧剂与游离硫、金属元素、硅油、不挥发性成分等的提取和迁移试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对提高药用胶塞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和人用药品安全性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