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地区水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污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广西部分城市、乡镇的水源水、出厂水及污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污染情况,为医疗卫生、水利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12月-2023年3月以广西地区珠江流域、红河流域、桂南沿海诸河的9条江以及中部3个县的18个镇为采样点,使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2023)中的多孔海绵滤膜模块采样及快速淘洗步骤对原水和出厂水进行采集并做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检测,同时对水厂进行基本情况调查,检测39份出厂水中的水质相关指标,包括色度、浊度、pH、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和氨氮.结果 采集水样193份,隐孢子虫检出率为17.6%,贾第鞭毛虫检出率为14.5%;39份出厂水的其他水质检测指标超标率情况,色度为5.1%,浊度为2.6%,pH为5.1%,菌落总数为10.3%,总大肠菌群与耐热大肠菌群均为15.4%,耗氧量为5.1%,氨氮为10.3%,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未超标.隐孢子虫与原水氯化物(r=-0.35,P<0.05)、原水硫酸盐(r=-0.34,P<0.05)、原水溶解性总固体(r=-0.45,P<0.05)、原水总硬度(r=-0.38,P<0.05)成负相关,与出厂水菌落总数(r=0.38,P<0.05)、原水浊度(r=0.34,P<0.05)成正相关;贾第鞭毛虫与原水溶解性总固体(r=-0.32,P<0.05)、原水总硬度(r=-0.39,P<0.05)、出厂水总硬度(r=-0.35,P<0.05)、出厂水pH(r=-0.35,P<0.05)成负相关,与出厂水菌落总数(r=0.34,P<0.05)成正相关.结论 调查地区的部分原水和出厂水受到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污染,山泉水、水库水、江河水和地下水均有受到污染的风险,完善的水厂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三七药渣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最佳发酵工艺为有氧发酵 48 h、厌氧发酵 36 h,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 2∶3∶1,料液比0.14 g·mL-1,接菌量 5%,温度 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三七药渣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5.64%、96.98%、123.83%,相较于单菌发酵均显著升高.发酵产物清除 DPPH、ABTS 自由基的 IC50 值分别为 1.774、3.065 mg·mL-1,还原Fe3+的能力为 0.138 mmol FeSO4·g-1,较未发酵药渣显著增强.结论 最佳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三七药渣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相较单菌发酵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提示上述益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三七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化学药品注射剂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的除热原工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了保证化学药品注射剂的安全性,需加强对所用直接接触药品包材的热原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指南的汇总比较,结合审评工作实践,对包材除热原常用工艺及相关验证要求进行探讨.企业应基于包材类型及材料的性质,对除热原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证明其去除热原的能力满足要求.常见的玻璃包材除热原工艺为干热处理,常见的胶塞除热原工艺为冲洗除热原,塑料包材通常通过粒料内毒素控制、高温吹塑工艺及生产环境来保障细菌内毒素符合要求.在除热原验证中,应合理选择内毒素指示剂并制订除热原验证标准,标准通常为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三色散凝胶贴膏原料药提取工艺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对三色散凝胶贴膏原料药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传统工艺组、水提组和醇提组,每组5只,采用前交叉韧带横断术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考察不同提取方式所得凝胶贴膏对膝骨关节炎大鼠的药效学影响.分别以冷、热痛阈值与疼痛介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环氧合酶2(COX-2)、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为指标进行镇痛实验;对大鼠滑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入侵程度,并以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为指标进行抗炎实验,对比各组大鼠的抗炎镇痛效果差异.以加醇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作为正交试验考察因素,以蔓荆子黄素、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并计算综合评分,优选出三色散凝胶贴膏原料药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冷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除传统工艺组外)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介质CGRP、COX-2、SP、PGE2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滑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胶原沉积减少,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增生;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传统工艺组比较,醇提组大鼠的大部分检测指标显著降低(P<0.05),而水提组大鼠仅热痛阈值和滑膜组织中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三色散凝胶贴膏原料药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取适量三色散细粉,加8倍量5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90 min,提取2次;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蔓荆子黄素、士的宁与马钱子碱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07%、0.092%、0.214%,RSD均小于5%.结论 优化的三色散凝胶贴膏原料药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有利于提高该制剂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油藏注入水靶向脱硫潜力的高温脱硫菌群富集驯化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海上油田见聚后产出水硫化物超标,影响到注聚水的配聚黏度,采用生物脱硫时,由于常规除硫菌难以适应除油后产出液的高温,使得脱硫效果不佳.[目的]分析海上采出液水处理过程的菌群结构,明确生物处理各节点的菌群构成变化;开展耐高温脱硫菌驯化筛选,获得耐高温的高效脱硫菌.[方法]采集来自胜利油田海三站的水样,以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菌群结构,并分别在不同温度(55、60 和 65℃)下的无机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多轮转接驯化,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筛选获得耐高温的脱硫菌群,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富集菌群的组成,并测定其脱硫能力.[结果]处理前的采出液水样含有较多的嗜热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如 Thermodesulfovibrio、Pseudothermotoga、Thermolithobacter、Fervidobacterium、Thermovenabulales和Pseudomonas;以厌氧气浮除油工艺处理的出水中,嗜氢菌属(Hydrogenophil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菌,该菌在中心三平台外输水中相对丰度占比为 76%,在注聚平台水中相对丰度占比为 84%.然而经过不断提高温度的驯化富集后,菌群中栖热菌属(Thermus)微生物占主要优势,相对丰度占比可达 89.4%,此外也有少量嗜氢菌等;等离子体诱变后进一步提高了脱硫的效率,筛选获得的诱变后菌群在 65℃可将培养液中 8.88 mg/L的硫化物快速去除,去除率最高达 100%,去除速率高达 0.49 mg/(L·h).[结论]通过对水样中菌群进行高温驯化和等离子体诱变,获得了耐 65℃高温的高效脱硫菌群,提升了配聚水硫化物脱除效果,对高温油田的开发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多菌种联用发酵燕麦麸皮工艺优化及发用功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为开发燕麦麸皮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多菌种联用发酵法共提取燕麦麸皮β-葡聚糖和燕麦多肽的工艺条件,并对发酵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抑菌性和应用于发用化妆品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活菌数的测定,确定了适合燕麦麸皮发酵的最优发酵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与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联用,接种比 7∶3∶5.以多肽与β-葡聚糖综合得率为评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 1∶7.5、温度 30℃、接种量 2%、发酵时间 42 h,β-葡聚糖和燕麦多肽得率分别为5.98%和 16.21%.燕麦麸皮发酵液的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 89.00%、99.50%和93.01%,IC50 分别为89.35、1.315和91.26 mg/mL.此外,发酵液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链球菌(Staphylostreptococcus aureus)和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具有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12.5、25 和 12.5 mg/mL.发酵提取液在增加发丝光泽度、修护毛鳞片、改善干梳理性、增加α-角蛋白还原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效果.综合3种提取工艺的目标活性物质含量的检测及功效评价,实验发现发酵提取工艺相较于热提取法与酶解提取法,对β-葡聚糖与多肽的综合提取效率提升,且在抗氧化、抑菌、修护毛鳞片与还原角蛋白功能上有更高的活性,为燕麦麸皮在发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荔枝核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体外降血糖活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荔枝核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分离工艺的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L9(34)正交设计考查热浸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荔枝核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选择HPD-BJQH、HPD-417和AB-8三种型号大孔树脂,通过动态吸附和解吸附实验,确定总黄酮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模型测定总黄酮粗品的降血糖活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与铁离子还原实验测定HPD-BJQH总黄酮粗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荔枝核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热浸提取法,用50%乙醇溶液,70℃提取1.5h,料液比为1∶20,荔枝核中总黄酮得率为4.23%.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为:采用HPD-BJQH型大孔树脂,上样液流速为0.5ml·min-,上样液中总黄酮浓度为5.5 mg· ml-1,以70%乙醇洗脱,得荔枝核HPD-BJQH总黄酮粗品,其纯度为52.3%.当HPD-BJQH总黄酮粗品溶液的浓度为1 mg· ml-1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92.1%,高于阳性市售药阿卡波糖.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经HPD-BJQH纯化的总黄酮粗品的IC50值为0.00016 mg·ml-1,远高于阳性对照原花青素、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和维生素C.结论 该研究为荔枝核降糖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次旋转正交法优化提取板栗壳斗中多酚类物质的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实现二次旋转正交法优化提取板栗壳斗中多酚类抗氧化剂,本文用板栗壳为原材料,采用传统水液溶解和加热提取的工艺,以单因素的结果设计二次旋转正交实验,以总多酚提取率为评定对象,得出板栗壳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了抗氧化测试和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板栗壳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7%,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45 min.在该条件下,板栗壳多酚的最佳提取率为5.44%.当多酚浓度为1 mg/mL时,产品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8.15%.产品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均符合多酚类物质的光谱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丁醇发酵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生物燃料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生物丁醇以其燃烧值高,能量密度大,污染轻,以及可与汽油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点,成为新一代可再生资源研究开发的重点.尽管生物丁醇目前前景广阔,但传统丙酮-丁醇-乙醇(Acetone-butanol-ethanol,ABE)发酵途径生产成本高且产率低限制了其商业化生产.为了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实现廉价生物材料的工业转换,基于生物质资源的经济型发酵工艺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外源添加的技术手段,快速揭示发酵体系下菌株表型及发酵性能变化对于系统阐述菌株代谢水平与基因水平交叉作用规律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此外,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组学工程技术手段的发展,围绕代谢网络结构改造,阻断非丁醇代谢合成通路,明确胁迫调控机制,解除相关代谢调控等方面内容,对产丁醇梭菌进行内源改造,以期提高丁醇代谢合成能力及丁醇耐受性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基于丁醇发酵生物质资源开发,代谢宏观调控策略及菌种选育等方面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丁醇生产代谢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对生物丁醇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为工程菌的构建和基于过程工程技术的代谢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贼麻黄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木贼麻黄多糖的提取工艺,初步研究木贼麻黄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木贼麻黄多糖,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木贼麻黄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木贼麻黄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73℃,液料比25∶1,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5.57±0.072)%.木贼麻黄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703.9 μg·mL-1和2 135.1 μg·mL-1;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对Fe3+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结论 该提取工艺能较好地提取木贼麻黄多糖,所得木贼麻黄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但活性低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