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心系疾病.属于中医学胸痛、真心痛、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舌诊是四诊望诊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实际中医临床望诊中对舌体信息辨识是不可或缺的.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分型辨识可在患者舌体舌象信息客观化表现中寻求一定的规律.论文以冠心病中医舌诊在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的现有研究的文献整理为始,辅以当前已有的中医舌诊客观化及相应技术,以及冠心病生化指标与舌体的关系为补充,充分说明中医舌诊客观化分析在冠心病和中医心系疾病证候分类及临床辨证标准建立的辅助作用.依托中医传统理念背景下的舌诊客观化技术,能够充分解决中医临床对冠心病诊断标准尺度不一、诊察辨识疾病导向效果差的问题.从而推进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减少因主观因素干扰,对冠心病中医舌诊研究及中医舌诊客观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参芪汤加减真武汤联合西药对冠心病合并肾病患者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参芪汤加减真武汤联合西药对于冠心病合并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冠心痛合并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西药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治疗组患者予倍他乐克及阿托伐他汀片口服,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组的基础上予参芪汤加减真武汤口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连续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CRP、FI、Scr、MA、BUN含量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差异性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积分、CRP、FI、Scr、MA、BUN含量等方面均明显好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的好转程度较西药治疗组更为明显;而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的临床疗效亦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汤加减真武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肾病患者的心肾功能,对于治疗冠心病合并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类证治裁》痛证辨治特色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全面整理和总结清代医家林珮琴治疗痛证的论述与方药,认真研究和挖掘林氏的学术思想与辨治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认真研读《类证治裁》书中卷六“头痛论治”“胸痹论治”“心痛论治”“胃脘痛论治”“胁痛论治”“腹痛论治”“肩背手臂痛论治”“腰脊腿足痛论治”“身痛论治”等章节,对林氏学术思想、论治理念、方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发.结果:林珮琴祖述经典,旁及众家,撷其精英,灼有定见.在痛证的论治中,博采众长,但不人云亦云,每有真知卓见;细审病因,详陈辨证,勘验轻重缓急;五脏通调,重在治肝,谙熟清疏泻润诸法;力倡温通,综合调治,以除寒瘀虚滞之弊;独爱金石,沉降荡涤,以收效专力宏之功.结论:林氏集百家之言,汇众医之长,既有虔诚笃定的沿袭继承,又有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本文以痛证的治疗为切入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刻领略大师风范,以期尽取精华,更好地在临床论治该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健脾益肾法治疗胸痹的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发病非常迅速,病情也异常凶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其中冠心病作为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危害最大、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在中医学上属于“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临证经验,本文根据胸痹的病因病机,从脾肾两方面人手,探讨健脾益肾法治疗胸痹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拓宽胸痹的治疗思路,不断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阳气不通"论治冠心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多是阳虚寒凝、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病因,导致瘀血、痰浊、气滞的产生,从而痹阻心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脉不通,其临床表现均为"阳气不通".故"阳气不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治疗上应以"通阳"为第一要务,同时也应注意兼顾痰浊、气滞、寒凝、气虚、阴虚等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耳部冠状沟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耳部冠状沟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分型结果及其与耳部冠状沟的相关性进行观察记录和归纳分析.[结果](1)120例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型37例,占30.8%;寒凝心脉证型34例,占28.3%;正虚阳脱证型49例,占40.9%.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以正虚阳脱证最为多见,且病情危重,与气虚血瘀证和寒凝心脉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耳部冠状沟出现频率无相关(P>0.05),中医证型与耳部冠状沟出现频率相关(P<0.01).(3)正虚阳脱组耳部冠状沟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及寒凝心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虚阳脱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高的耳部冠状沟出现率,预示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高,预后不佳,需加强对此类患者进行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阳微阴弦”理论对冠心病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典型胸痛,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西医治疗虽取得一定效果,但有其局限性,因此准确把握冠心病的中医病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张仲景指出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此论点也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本文就胸痹“阳微阴弦”理论与冠心病诊疗方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以为冠心痛的中西医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学屏论治糖尿病性心脏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丁学屏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名中医,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糖尿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在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方面有深刻的见解,现就其经验总结如下.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该病死亡率极高[1],且经济负担沉重[2],具有症状不典型、病变弥散、治疗难度大、易猝死等临床特点[3].糖尿病性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在病理机制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不仅存在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心肌变性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该病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胸痹、真心痛、心悸、怔忡、支饮、水肿等,临床可以统称为消渴病心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诊断率较低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在诊疗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误诊率的降低,MVA的患病率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因其较高的发病率,逐渐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虽然目前对MVA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临床收效不甚理想.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在治疗该病时主要以血管活性药物、他汀类等药物为主,但疗效不稳定.MVA属中医“胸痹心痛病”的范畴,中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独特优势在治疗MVA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样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诊疗方案.为推动中西医对MVA的研究,该文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对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浅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中医虽无此名,但是根据其相关临床症状表现可将其归于血痹、 胸痹、真心痛、 眩晕、 头痛、 腹痛、 中风和厥证等范畴.因而此病借用中医辨证进行诊治,临床可取得一定效果.纵观诸家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虽然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各有侧重,并不断有创新性认识提出,使得临床上出现了治法各异,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抓关键病机.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见证在解决关键病机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针对关键病机进行论治.AS的关键病机是痰瘀互结,占主体地位应为本;虽然还可兼见阴虚、 血虚、 阳虚、 气虚、 气滞、 热邪、 毒邪等病机,但它们均处于次要地位应为标.这与古人正虚为本,邪盛为标的传统认识规律大有不同,对"本虚标实"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且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大黄虫丸是治疗AS的良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