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中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接受乳腺癌保乳术后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固定方案将其分为真空垫组(24例)、乳腺托架组(27例)、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21例),采用锥形束CT分析固定摆位误差,计算总体误差均值和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值,并分析影响固定摆位误差的相关因素。结果:乳腺托架组、真空垫组及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组间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2.11±0.41、2.67±0.26、1.79±0.21)、Z方向旋转误差(1.14±0.24、1.05±0.21、0.91±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5.86、6.21,均 P<0.05);真空垫组Z方向平移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7, P=0.001);乳腺托架组Z方向旋转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1, P=0.001)。乳腺托架组左右(X)、上下(Y)、Z方向的计划靶区(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2.02、2.09、1.97;真空垫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81、2.07、2.25;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13、1.51、1.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 OR=4.208,95% CI 1.438~12.312)、乳腺体积( OR=4.023,95% CI 1.375~11.769)均是固定摆位误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应用于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的固定摆位,有助于减小固定摆位误差,但固定摆位误差同时受患者BMI、乳腺体积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基于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SCRA),并通过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该新型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被评估并纳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均接受了真空垫体位固定和四维CT模拟定位,本研究以计划靶区体积(PTV)为目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设计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使用R 50%、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等参数评估治疗计划,并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结果: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1例室性期前收缩(PVC)受试者接受了处方剂量25 Gy的单次SCRA,PTV平均值为71.3 cm 3(60.3~89.4 cm 3),平均治疗时长12.0 min (4.5~21.0 min)。短期随访平均持续了18周(14~25周),结果显示受试者未出现并发症,VT负荷和PVC负荷显著下降。 结论:SCRA术短期内有效和安全,但关键放疗技术的效果和使用规范仍需要继续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塑头肩模与头颈肩真空垫在肺癌脑转移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中固定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热塑头肩模单用或联合使用头颈肩真空垫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S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9年间54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并行HFSRT患者,热塑头肩模固定24例(单模组),热塑头肩模+真空垫固定30例(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在线图像配准,记录疗前分次间误差及疗后分次内误差,治疗过程中应用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误差,成组 t检验分析两组各方向误差差异。 结果:全组患者分次间7.0%~15.4%的水平误差≥3mm,7.0%~12.6%旋转误差≥2°;单模组比联合组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1.035±1.180)mm∶(1.512±0.955)mm, P=0.009],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665°±0.582°∶0.921°±0.682°, P=0.021)。全组患者分次内误差为0%~0.7%的水平误差>1mm,无旋转误差≥1°;联合组比单模组左右和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0.047±0.212)mm∶(0.246±0.474)mm, P=0.004)和(0.023±0.152)mm∶(0.140±0.350)mm, P=0.020],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091°±0.090°∶0.181°±0.210°, P=0.001)。光学表面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结果。 结论:热塑头肩模±头颈肩真空垫固定可达到脑转移瘤HFSRT的精度要求,但需配合在线图像配准及六维床体位校正,联合组的分次内固定效果更好。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运动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对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不同的体位固定方式对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的影响及三种固定方式下头颈部肿瘤的外扩边界。研究发现三组患者在腹背方向(AP)、头脚方向(SI)、左右方向(LR)的摆位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放射治疗中,头部以及上颈部靶区,三种固定方式均可。存在肩部靶区患者采用头颈肩真空垫加头颈肩热塑膜的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使用真空垫与乳腺托架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分析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使用真空垫与乳腺托架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放疗的患者120例,根据固定方式将患者分组:A组( n=60)采用真空垫进行固定,B组( n=60)采用乳腺托架进行固定,均采用CBCT技术进行摆位评估,分析各组摆位误差及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 结果:A、B组在左右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33±0.12)cm和(0.34±0.15)c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背方向误差分别为0.32(0.11,0.42)cm和0.15(0.09,0.21)cm,头脚方向分别为0.34(0.16,0.34)cm和0.23(0.15,0.37)cm,B组头脚、腹背平移误差小于A组(均 P<0.05)。B组患者左右方向[A组:(0.31±0.13)cm,B组:(0.18±0.05)cm, P<0.05]、腹背方向旋转后平移误差均显著小于A组[A组:(0.31±0.11)cm,B组:(0.23±0.08)cm, P<0.05],头脚方向旋转后平移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左右方向旋转误差小于A组[A组:(0.98±0.12)° ,B组:(0.67±0.31)°, P<0.05],头脚、腹背旋转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患者的计划中心点(MIDM),计划中心点水平向左、向右10 cm处(MIDL、MIDR),MIDM向头侧移动8 cm(SM),MIDL向头侧移动8 cm(SL),MIDR点向头侧移动8 cm(SR),MIDM点向足侧移动8 cm(IM),MIDL点向足侧移动8 cm(IL),MIDR点向足侧移动8 cm(IR)处的模体厚度均低于A组(均 P<0.05)。在治疗完成时,A组高等级放射性皮炎总发生率为61.67%(37/60),B组高等级放射性皮炎总发生率为41.67%(25/60),B组患者高等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小于A组( P<0.05)。 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使用乳腺托架进行乳房固定,调强放疗中可以减小摆位误差,降低模体厚度及高等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托联合真空垫在射波刀颈椎转移灶体位固定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颈托联合真空垫个性化体位固定在射波刀颈椎转移灶体位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治疗部位为颈椎为标准,选取拟行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颈椎转移灶的患者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1.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颈托联合真空垫个性化体位固定,B组采用真空垫体位固定,C组采用小头模固定。首次治疗完成后询问患者治疗过程中固定模具的舒适度。完成放疗后,收集并分析3种固定技术平移和旋转方向的平均偏移量、最小公差距离(dxAB)、最小旋转偏差角度(drAB)、错误节点比例(false nodes)以及舒适度。结果:3组患者首次治疗过程中位置偏差在头尾(inf_sup)、左右(left_right)、腹背(ant_post)、俯仰(pitch)、横滚(roll)、平旋(yaw)方向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3、2.56、3.41、4.21、2.71、8.14, P<0.05)。与B组和C组比较,A组的dxAB,drAB和false nodes数据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5.06、4.31、3.30, P<0.05)。此外,A组和B组患者感觉比C组固定更舒适( χ2=12.46, P < 0.05),A组和B组之间舒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射波刀治疗的颈椎转移灶患者,采用颈托联合真空垫个性化体位固定,不降低舒适性的同时提高了射波刀脊柱跟踪的精度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医院2021年1—8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改良型体膜组),3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三维矢量误差、>5 mm误差的比例,以及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在模拟移床前后的剂量差异(包括PTV_ V100、PTV_ V95、CTV_ V95和模拟移床以后的PTV_ V100 S、PTV_ V95 S、CTV_ V95 S),并进一步分析改良型体膜组不同放疗时间的摆位误差变化。 结果:60例患者共行锥形束CT扫描369次,其中改良型体膜组195次,真空垫组174次。两组 x、 y、 z方向(左右、头脚、腹背)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9±1.98)、(2.38±2.04)、(1.45±1.16)mm和(2.24±1.63)、(2.78±2.17)、(2.70±1.88)mm,三维矢量误差分别为(4.32±2.28)、(5.13±2.14)mm。其中,改良型体膜组在 z方向和三维矢量上误差小于真空垫组( t=-7.77、-3.41, P<0.05)。>5 mm误差出现的比例,真空垫组在 x方向低于改良型体膜组(χ 2 =7.13, P<0.05),改良型体膜组在 z方向低于真空垫组(χ 2=5.90, P<0.05)。模拟移床后,改良型体膜组的PTV_ V100 S优于于真空垫组( t=2.47, P<0.05)。且改良型体膜组第1周的 x方向误差大于第2~3周和第4~5周( P<0.05)。 结论:使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总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真空垫固定,但应特别注意放疗第1周 x方向的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在乳腺癌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真空垫(VP)、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VB)和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PB)对乳腺癌放疗中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次内患者移动及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2021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乳腺癌患者共96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P组、VB组和PB组,每组32例。利用锥形束CT(CBCT)和计划系统获取患者分次间摆位误差和分次内移动及剂量学分布,以及患者锁骨上区域摆位误差和真空垫、发泡胶形变数据。结果:3组固定方式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左右(LR)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头脚(SI)方向上PB组小于VB组(3.02±2.04、3.65±2.64, t=2.35, P=0.031),腹背(AP)方向上VB与PB组均优于VP组(3.36±2.93、3.14±0.98、4.03±2.55, t=2.29、3.11, P<0.05)。分次内移动仅AP方向上VP组与PB组优于VB组(1.31±0.95、1.24±0.89、1.88±1.33, t=-2.04、-2.31, P<0.05);分次内移动对剂量学分布无影响( P>0.05);乳腺托架未能改善锁骨上区域摆位重复性( P>0.05);测量点中发泡胶塑形稳定性均优于真空垫( t=2.43~5.63, P<0.05)。 结论:使用PB固定方式能减少乳腺癌患者分次间摆位误差和患者分次内移动;发泡胶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能保持塑形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中两种不同头枕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采用透明头枕和真空袋头枕两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透明头枕固定)与研究组(真空袋头枕固定),每组20例。在直线加速器治疗过程中,利用千伏级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获取每例患者10次的配准图像数据。分析两组线性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患者头脚(Y轴)方向、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1.1±0.8)mm、(0.9±0.8)mm、(1.2±0.9)mm,对照组分别为(1.3±1.1)mm、(1.1±1.1)mm、(1.4±1.1)mm,研究组X轴、Y轴、Z轴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73±0.52)°、(1.08±0.89)°、(0.89±0.74)°,对照组分别为(0.81±0.69)°、(1.38±1.05)°、(0.88±0.70)°。两组Y轴和Z轴线性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P=0.004);两组X轴、Y轴旋转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P=0.001)。 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真空垫头枕在改善旋转摆位误差和线性摆位误差方面都较透明头枕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引导下不同固定方式对下肢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在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引导下不同固定方式对下肢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某院完成下肢肿瘤放射治疗的145例患者,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分为真空负压垫组(A组,n=46)、热塑膜组(B组,n=50)和丁字鞋组(C组,n=49).根据统一标准为3组患者勾画靶区,制订放射治疗计划,利用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进行位置验证并记录AP(前后)、SI(头脚)、LR(左右)、Yaw(绕AP旋转)、Roll(绕SI旋转)、Pitch(绕LR旋转)共计6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结果:3组患者在LR、AP以及Roll方向上的摆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LR、AP以及Roll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显著低于其他2组,C组在LR、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修正后3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值均可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结论:热塑膜固定方式可提高下肢放射治疗患者体位固定的精确性,有效减小摆位误差,推荐临床体位固定阶段优先考虑用热塑膜固定患者体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