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 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外侧锁孔入路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微血管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眶外侧锁孔人路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供血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的穿支血管的起源、数量和分布特征,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经眶外侧锁孔入路观察,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的穿支血管平均5.2支,其中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0-2支)占视神经、视交叉上方穿支总数的16.7%,起源于大脑前动脉A1段的(1-4支)占83.3%;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每侧发出1-3支不等的穿支血管供应视交叉侧方,平均每侧1.7支,属于视交叉侧方的专线动脉;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结论 熟悉供应颅内段视神经、视交叉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注重眶外侧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疾病时加以保护,对于减少视觉传导通路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0 ~ Ⅲ级)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低分级后交通动脉瘤而发生术中破裂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 分级0级3例,I级6例,Ⅱ级10例,Ⅲ级5例.所有患者均术后4 ~ 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内容主要为:影像学检查、Glasgow预后评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结果 24例均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1例发生于开颅时,3例于动脉瘤暴露之前,15例于分离动脉瘤时,5例于夹闭时,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1例术中急性脑肿胀,行骨窗扩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CT提示术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塞,1例术后3周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余21例无特殊.术后4~6个月随访,行头颅CT、CTA或DSA,无新发梗塞、脑积水等,动脉瘤无残留、复发.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恢复良好22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无死亡.2例残疾患者,经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后明显好转.结论 眶外侧锁孔入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入路,通过良好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显微操作、临时阻断、有效监测等可降低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和适应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鞍结节脑膜瘤,又称鞍区脑膜瘤、鞍上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前床突或蝶骨平台等区域的脑膜瘤,因上述颅底解剖结构集中在3 cm 范围内,所以临床上常将上述部位脑膜瘤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一是尽量全切除肿瘤,二是改善临床视功能障碍症状.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有助于临床预后改善;对于体积小、无症状患者,应密切随访.手术的原则是在最小的损伤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肿瘤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以往是否行手术或者放射治疗等,有些学者还推荐根据肿瘤与鞍结节的关系分型决定手术方式[1].传统的手术入路包括: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额底入路、纵裂入路、额底外侧入路等,近些年新兴有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等.本文重点介绍鞍结节脑膜瘤的常见外科手术入路及其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2例手术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是鞍上常见肿瘤,常累及视神经,首发症状多为视力损伤,切除肿瘤的同时提高或保留患者视力尤为重要.方法:对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mpson分级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 Ⅰ级7例,SimpsonⅡ级切除14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视力好转18例,视力无减退2例,视力恶化2例,嗅觉丧失2例,减退4例,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创伤小,对视神经和嗅觉功能保护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眶外侧锁孔入路与常规锁孔入路对于鞍区手术显露的量化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量化对比眶外侧锁孔与常规锁孔入路包括翼点锁孔、眶上锁孔入路对于鞍区各部区域显露面积和操作能力的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从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15例(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随机分3组,分别模拟眶上锁孔、眶外侧锁孔、翼点锁孔开颅.应用无框神经导航系统,以视交叉和终板前方相交处作为中心基点,选取6个不同参照点以辐射状方式向颅底鞍区外方延伸,相邻2个参照点方向与基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所构成的6个三角形为鞍区显露总面积.通过组合叠加三角形计算幕上区、同侧区、幕下区、对侧区的显露面积并进行组间比较.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引入Salma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模拟鞍区常见部位的操作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眶外侧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对鞍旁区显露的总面积分别为(1641.6±295.6)mm2、(1782.3±294.6)mm2、(1552.5±307.4)mm2,彼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比幕上区显露面积时,眶外侧锁孔入路和眶上锁孔入路都大于翼点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同侧区和幕下区的显露面积,翼点锁孔入路和眶外侧锁孔入路都大于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对侧区显露面积时,眶上锁孔入路大于眶外侧锁孔入路大于翼点锁孔入路,且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alma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所得评分:眶上锁孔入路评分29.7分(39.08%)、眶外侧锁孔入路37.0分(48.68%)、翼点锁孔入路36.1分(47.50%).结论 3种锁孔入路对于鞍旁区各部的显露程度不尽相同,眶外侧锁孔入路对鞍旁区的显露程度较好,可操作性较高.但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分析,注重具体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大脑凸面脑膜瘤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大脑凸面脑膜瘤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效果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全切除45例,次全切除5例;对照组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6例;2组切除方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 d的尿崩、感染、垂体功能减退、下丘脑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 (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7.43±2.14)分和(5.89±1.34)分,都明显高于术前1d的(3.56±1.33)分和(3.48±1.28)分(P<0.05),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大脑凸面脑膜瘤有利于进行肿瘤全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额下-纵裂入路19例,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例,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28例视力障碍中,24例视力改善,2例加重,2例失明未恢复.肿瘤复发3例.结论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注意保护肿瘤比邻重要结构,是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