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眶隔脂肪重置在下睑袋术中矫正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重置法在下睑袋成形术中矫正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整形美容科对下睑袋合并泪槽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72例(男10例,女62例,年龄32~66岁,平均48岁),松解泪槽韧带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释放眶隔脂肪,将眶隔膜及脂肪向下推进平铺,重置于眶下区骨膜瓣下,填充沟槽凹陷。结果:72例手术切口均愈合,双侧眼部形态自然、对称,睑颊部过渡良好,轮廓线呈单凸型曲线,切口瘢痕不明显。6~24个月随访,5例失访;1例出现单侧下睑睑袋复发,6个月后再次手术修复后改善;1例出现轻微下睑退缩,按摩理疗随时间增长自行好转;其余65例泪槽沟睑颊沟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66例(91.67%)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松解泪槽韧带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并进行眶隔重置,对于矫正下睑袋伴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隔脂肪瓣联合游离脂肪矫正伴中重度上睑凹陷的多重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瓣联合游离脂肪矫正中重度上睑凹陷及多重睑的方法。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院区医疗美容科对中重度上睑凹陷及多重睑的患者20例(男1例,女19例;年龄20~47岁,平均29岁),将脐下游离脂肪块填充于释放平铺的眶隔脂肪层上。结果:20例患者手术成功,效果满意。术后3个月内,肿胀逐渐消退。术后3~12个月,患者上睑凹陷均有明显改善,眼睑外形基本稳定;受区上眼睑脂肪存活良好,上眼睑触摸无硬节,重睑弧度理想,均比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眶隔脂肪瓣联合游离脂肪块矫正上睑凹陷及多重睑的方法,存活率稳定,可较好地改善上睑凹陷以及多重睑,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法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手术矫正无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治疗的无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的患者资料。手术均经结膜入路释放眶隔脂肪、松解泪槽韧带、分离颧前间隙-上颌前间隙,将眶隔脂肪瓣内固定于此间隙中,以矫正泪槽畸形。依据数码电子照片,术前对泪槽畸形进行Hirmand分型。术前、术后根据Sadick泪槽评价量表(TTRS),分别对泪槽凹陷深度、色素沉着程度、颧部脂肪下垂以及下睑皮肤皱褶程度进行评分;根据Barton的睑颊部美学评估分级标准,对眶-颊结合部的形态进行评级;同时结合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自评表,综合分析泪槽畸形矫正的美学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术前、术后TTR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共纳入79例不伴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患者,均为双侧。男性24例,女性55例,年龄19~38岁,平均25.7岁。术后3 d所有患者均出现结膜水肿,11例出现皮下淤斑、下睑肿胀或不对称,通过局部冷敷和口服地塞米松等,1~2周内均恢复,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13个月,平均8.5个月。TTRS术前、术后评分比较,Hirmand 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irmand Ⅱ和Ⅲ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Barton评级:Hirmand Ⅰ型33例,均由术前的1级改善为术后的0级;Hirmand Ⅱ型35例,由术前的1级(7例)、2级(25例)和3级(3例)改善为术后的0级(30例)和1级(5例);Hirmand Ⅲ型11例,由术前的2级(6例)和3级(5例)改善为术后的0级(2例)、1级(5例)和2级(4例)。患者自评满意度:满意为78.5%(62/79),基本满意为17.7%(14/79),不满意为3.8%(3/79)。 结论: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术,能有效矫正不同程度的无眶隔脂肪膨出泪槽畸形,达到提升下睑年轻化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及个性化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及其在上睑成形术中的处理经验。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六科的单睑伴上睑臃肿女性患者165例,年龄18~40(26.1±6.2)岁。行切开法重睑手术过程中,去除多余皮肤及眼轮匝肌,常规暴露眶隔前壁,观察眼轮匝肌后脂肪及眶隔脂肪容量,对眶隔前壁膨出者全层打开眶隔并探查泪腺。根据软组织的构成情况行眼轮匝肌后脂肪及眶隔脂肪部分去除或调整,泪腺复位联合脂肪瓣转移等手术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结果:165例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手术效果稳定,偶见持续轻度疼痛、局部皮肤紧绷感、溢泪、球结膜水肿等均在短期内自行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上睑成形术中识别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可更好地平衡上睑脂肪组织容量,避免术后复发或黏连形成凹陷,使重睑形态更加自然柔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泪沟畸形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泪沟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手术矫治的泪沟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行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术)及单纯组(单纯行眶隔脂肪重置术)。手术方法:采用经皮入路,于眼轮匝肌下分离重置眶隔脂肪填充泪沟凹陷,联合组加行转移蒂在内侧的眼轮匝肌瓣填充泪沟内侧凹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irmand泪沟等级量表对患者下睑进行评级(Ⅰ、Ⅱ、Ⅲ级,从内侧至外侧程度依次加重),并将下睑由内侧至外侧均无明显泪沟评为0级,计算2组中各级的改善率(术后评级改善例数占该级中总例数的百分率)和完全改善率(术后评级改善至0级例数占该级中总例数的百分率);术后1个月内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记录。组间Hirmand各级改善率、完全改善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75例患者(350只下睑),其中联合组104例(208只下睑),男16例,女88例,年龄(34.3±8.3)岁,术前下睑Hirmand Ⅰ级47只,Ⅱ级54只,Ⅲ级107只;单纯组71例(142只下睑),男7例,女64例,年龄(33.2±8.6)岁,下睑术前Hirmand Ⅰ级24只,Ⅱ级32只,Ⅲ级86只。术后6个月,联合组中Ⅰ级病例改善率为91.5%(43/47),高于单纯组的54.2%(13/24)( P<0.01),而2组中Ⅱ、Ⅲ级病例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中Ⅰ、Ⅱ、Ⅲ级病例完全改善率分别为91.5%(43/47)、77.8%(42/54)、72.0%(77/107),均高于单纯组的54.2%(13/24)、25.0%(8/32)、24.4%(2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并发症包括睑外翻、血肿、淤斑、局部水肿超过2周,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术对各级泪沟畸形均有改善,而且对泪沟内侧凹陷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眶隔脂肪重置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隔脂肪瓣矫正下眼睑眼袋合并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瓣矫正下眼睑眼袋合并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的经验。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部整形一中心用眼袋修复术联合眶隔脂肪释放术治疗35例眼袋合并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男4例、女31例,年龄35~63岁,平均47.5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膨出、中重度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畸形及骨性眶缘轮廓感;均用经皮肤切口眼袋修复术,将眶隔脂肪释放后向下牵拉并内固定于合适位置,填充泪沟及睑颊沟。结果:35例患者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血肿、感染,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6个月。35例患者眼袋、泪沟及睑颊沟畸形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内,2例患者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眼袋畸形,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轻度下睑外翻,均未处理,3个月后恢复。结论:眼袋修复术联合眶隔脂肪释放的手术方式,可有效修复下眼睑眼袋及矫正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层次重置联合眶周定点悬吊重建下睑亚单位美学结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下睑缘入路行皮瓣、肌皮瓣、眶隔膜瓣、眶隔脂肪瓣四层次重置联合眶周定点悬吊面中部复合软组织,重建下睑亚单位美学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浙江省荣军医院美容整形外科收治的经下睑缘切口行中面部年轻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下睑缘入路,行眶隔前间隙、上颌前间隙、颧前间隙松解形成肌皮瓣,释放固定眶隔脂肪瓣,解剖眶隔膜瓣行眶周横纵排列的渔网状交叉缝合固定;坐位上推面部软组织确定中、外侧悬吊点及悬吊组织,进行悬吊点标记、固定,提升并修剪肌皮瓣与下睑缘皮肤重叠部分形成皮瓣等手术操作。术后进行随访,通过患者自评(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以及1位未参与手术的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IGAIS)(-1~3分,分数越高表明改善效果越显著),对下睑亚单位美学结构(笑丘、下睑皱襞、下睑板下沟、睑颊交界区)的重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89例,年龄38~83岁,平均53岁。所有患者术后1周眼部肿胀基本消退,无血肿、下睑退缩、睑球分离、下睑外翻等并发症出现,无颧骨外侧软组织堆积及悬吊点凹陷畸形;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笑丘、下睑皱襞、下睑板下沟重建效果好,其中2例睑颊交界区稍明显,呈现轻度脂肪膨出眼袋,3例睑颊沟轻微显现,其余患者睑颊交界区的弧面连续性好。患者自评情况:非常满意76例,满意16例,不满意4例;医生IGAIS评分结果:96例患者评分为(2.43±0.35)分,其中76例3分,16例2分,4例1分。结论:经下睑缘入路行皮瓣、肌皮瓣、眶隔膜瓣、眶隔脂肪瓣四层次重置联合眶周定点悬吊面中部复合软组织,能够有效地重建笑丘、下睑皱襞、下睑板下沟、睑颊交界区亚单位美学结构,可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轮匝肌后脂肪眶隔瓣修复不良重睑术组织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后脂肪眶隔瓣修复不良重睑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3例不良重睑术女性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26.3岁),均为重睑切开术后重睑切口区域组织严重缺乏,或伴有不同程度医源性上睑提肌功能障碍,均采用眼轮匝肌后脂肪眶隔瓣术式进行修复;术中发现眼轮匝肌后脂肪眶隔瓣层过于薄弱,以该层组织为载体进行脂肪颗粒注射填充。术后随访3个多月,评估其修复效果。结果:23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感染。2例严重组织缺乏合并重度机械性上睑下垂的病例修复术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5例术后患者认为闭眼时存在切口的台阶感;其余16例重睑形态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松解释放眼轮匝肌后脂肪眶隔瓣能有效防止不良重睑线再次粘连,对于重睑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有较满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埋没导引技术在眶隔脂肪瓣转移填充泪沟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评估埋没导引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瓣转移填充泪槽畸形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双侧下睑袋伴泪沟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0~35岁,平均29.7岁。均用埋没导引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瓣转移填充泪沟畸形。11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发生,结膜切口愈合良好。随访>3个月,除2例患者由于面中部凹陷较明显,眶隔脂肪瓣转移量不足以将颧内侧区填充饱满外,其余9例患者眼袋和泪沟消除,颧内侧区饱满度增加。经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中,用埋没导引技术将释放的眶隔脂肪瓣内固定至泪沟畸形下方,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