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线表面修饰和改性的现状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缝合线在外伤创面和手术切口的愈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缝合需求的提高,缝线的性能不断地被开发。同时,在眼科手术中缝线带来的眼内感染等不良反应也催生了眼科缝线的改性研究。现笔者对现行临床通用的缝线在表面修饰和改性方面的改进进行概括,并对眼科缝合线在应用上的特殊需求、现有的改性研究以及其在未来的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翼状胬肉结膜移植术中不同缝线方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评估埋线式缝合法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效果,并比较其与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5—7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并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法、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3个组,每组40眼。记录手术时长,并于术后第0.5、1、3、7、10、14天和第1、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五点法记录术眼疼痛评分;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植片脱落、移位或翼状胬肉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连续缝合法、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45±2.78)、(16.28±2.24)和(16.58±2.22)min,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98, P<0.05),其中连续缝合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7),埋线法与间断缝合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7)。3个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0.5、1、3、7、10天,埋线法疼痛评分均低于连续缝合法及间断缝合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7天,3个组角膜上皮未愈合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术后第10天,3个组角膜上皮均愈合。术后6个月,3个组均未出现植片移位、脱落、坏死及感染、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3个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埋线缝合法可有效减轻翼状胬肉结膜移植术后刺激症状,同时对植片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传统间断缝合法相比,其不增加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hotoshop软件设计指导的飞秒激光辅助DLK治疗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观察Photoshop软件个性化设计指导的飞秒激光辅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因圆锥角膜完成期拟行飞秒激光辅助DLK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应用Photoshop软件测量患者角膜直径,然后个性化设计角膜植床/植片的直径;而对照组植床/植片直径统一设定为7.9/8.2 mm。观察患者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度、平均散光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72例(72眼)患者,其中研究组40例,植床/植片的直径分别为7.9/8.2 mm 6例、8.1/8.4 mm 18例、8.3/8.6 mm 16例;对照组32例,植床/植片直径均为7.9/8.2 mm。术后1周,研究组应用Photoshop软件实际测量的角膜植片直径为(8.4±0.1)mm,与术前个性化设计的植片直径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7, P=0.710)。术后12个月,研究组BCVA(LogMAR)为0.44±0.24,较对照组(0.58±0.30)视力更好( t=-2.19, P=0.030);研究组散光为(3.96±2.68)D,相比对照组的(6.30±4.71)D,其散光更小( t=-2.65, P<0.001)。所有患者中均未出现后弹力层破裂、缝线松动、缝线新生血管化、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Photoshop软件个性化设计角膜植床/植片直径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可以显著改善圆锥角膜患者DLK后的屈光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部分结膜切除术治疗结膜松弛症性溢泪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评价球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球结膜松弛症患者溢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5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确诊为结膜松弛症并伴有溢泪症状,接受部分结膜切除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27例(27眼)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结膜松弛症均为Ⅲ级或以上,接受球结膜部分切除术后,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及结膜脱垂体征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下泪河高度变化。 结果::术后患者的溢泪症状均消失。拆除结膜缝线后未见切口处的结膜裂开。至术后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期间,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结膜松弛症复发。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提高( P<0.001),术后12个月下泪河高度较术前提高( t=-14.642, P<0.001)。 结论::切除松弛脱垂的球结膜,间断缝合球结膜切口,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可有效避免手术中结膜撕裂和术后结膜切口裂开等手术并发症,能够改善患者的溢泪,一定程度上稳定泪膜,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3-18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制套环泪道硅胶支撑管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观察自制套环泪道硅胶支撑管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自制套环泪道硅胶支撑管行泪小管断裂修复术的泪小管断裂患者267例(267眼)临床资料。随访6~12个月,观察并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自制套环泪道硅胶支撑管的置入,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解剖成功256例(95.88%, 256/267),功能成功239例(89.51%, 239/267)。术中2例(0.74%,2/267)从鼻腔用缝线牵引泪道硅胶支撑管时出现线结处硅胶管断裂,重新制作硅胶支撑管后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5例(1.87%,5/267)发生眼睑外翻,泪道冲洗通畅,并于术后6个月行睑外翻矫正术,术后恢复良好,溢泪症状消失;术后6例(2.25%, 6/267)泪道硅胶支撑管脱出,及时予以还纳;1例(0.37%,1/267)泪道硅胶支撑管丢失,术后随访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症状。术后拆除泪道硅胶支撑管的时间为(3.20±0.97)个月。结论: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应用自制套环泪道硅胶支撑管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埋线法重睑术后角膜上皮病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分析埋线法重睑术导致的角膜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埋线法重睑术后引起的角膜上皮病变31例(31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均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出现眼部刺激症状,角膜呈现不同程度的上皮糜烂及增生,其中角膜上皮糜烂18例(58.06%);角膜上皮轻度增生12例(38.71%);角膜上皮重度增生1例(3.23%)。病程18.00(11.00,37.00)个月,范围4~228个月。角膜上皮糜烂组和角膜上皮增生组病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7.75,18.75)个月vs 44.00(26.00,59.50)个月, Z=-4.06, P<0.05],两组视力(BCVA,logM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5(0.60,0.80) vs 0.40(0.30,0.60), Z=-2.88, P<0.05]。两组病灶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3.75,9.00) mm 2 vs 4.00(3.00,7.00) mm 2, Z=-0.66, P>0.05]。病程与角膜病变性质呈正相关关系( ρ=0.76, P<0.01),病程、角膜病变性质均与视力(BCVA)呈负相关( ρ=-0.74, P<0.01; ρ=-0.55, P<0.01)。13例拆除缝线联合增生病灶切除术后治愈。 结论:埋线法重睑术后可能出现缝线暴露,导致角膜上皮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为角膜上皮糜烂或增生等,容易误诊,需要仔细探查上睑结膜和穹隆结膜并拆除缝线,角膜上皮增生需要手术剥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移植物的类型及其固定方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各种类型组织材料移植术效果最佳,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为了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移植物的固定方式从传统的缝线缝合转变为各种无缝线的固定方式,均取得不错效果。本文总结和分析目前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常用的移植物类型及其固定方式,以期为眼科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55-16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观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未保留囊袋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术。术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视网膜情况,随访6个月。结果:33例均顺利完成硅油取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1.05±0.19,1.05±0.18,与术前视力1.06±0.1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F=0.96, P=0.360);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 192.27±208.70)个/mm 2,(2 114.94±239.45)个/mm 2,与术前(2 146.85±254.02)个/mm 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F=1.55, P=0.230)。术后6个月,33例均无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无缝线暴露或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采用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及硅油取出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减少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