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石台县首次发现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缩小膜壳绦虫[ Hymenolepis diminuta( Rudolphi , 1819 ) ] ,又称长膜壳绦虫. 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 人感染长膜壳绦虫主要是由于误食了混杂在粮食中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而感染. 中间宿主有蚤类、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等,以大黄粉虫( Tenebrio molitor )、谷蛾( Tinia granella)、具带病蚤和印鼠客蚤常见. 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中,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目前缩小膜壳绦虫国内报告人体病例并不多见[1] ,安徽省在第1、2次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中仅分别发现15例、1例[2,3] ,属人体少见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台县丁莘河流域水库灌区水利血防工程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石台县丁莘河流域水库灌区以硬化为主的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工程区螺情资料和2009-2015年疫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病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硬化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活螺框出现率下降68.79%,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78%,而未实施沟渠硬化的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升高72.49%,活螺平均密度也升高37.16%;项目区人群感染率下降100%,调查耕牛161头,未查到病牛.结论 硬化沟渠水利血防工程对降低钉螺密度、控制血吸虫病有很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6台红外相机,分别放置于安徽省石台县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点的6处环境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活动情况.结果 通过5d的监测拍摄,共在4个监测环境发现了野鼠、野兔和野猪等3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在2处有螺环境发现了野鼠,2处与有螺环境毗邻的环境分别发现了野兔、野猪和野鼠.监测显示,监测环境中野鼠活动最频繁.结论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有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徽石台县肺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石台县肺吸虫流行现状及易感因素,为制订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仙寓乡作为调查点,采集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采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其囊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集当地6~75岁调查对象末梢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肺吸虫特异抗体IgM和IgG;同时进行肺吸虫易感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测溪蟹98只,囊蚴感染率为13.27%(13/98),感染度为0.066个/g,感染指数为0.0089;采集319份当地调查对象末梢血,血清学检测肺吸虫抗体阳性率为6.58%(21/31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溪蟹以及喝生水者抗体阳性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8.053,P<0.05).结论 石台县为肺吸虫病历史流行区,目前部分人群仍存在感染,食用溪蟹及饮用生水者易感染肺吸虫.加强肺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是预防和控制当地肺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牯牛降保护区4种安徽兰科植物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安徽省石台县中药资源普查队通过对牯牛降地区的野外调查,发现4种安徽省级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为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异钩距虾脊兰(Calanthe graciliflora f.jiangx?iensis)、长叶山兰(Oreorchis fargesii)和见血青(Liparis nervosa),其中山兰属为安徽省新记录属.这些新分布类群的发现为安徽省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安徽省兰科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凭证标本存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标本馆(A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省多花黄精适生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多花黄精适宜性评价,为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精种植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实地采集和资料查询,总结不同地区多花黄精性状特点;收集多花黄精132个样点信息,综合43个生态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安徽省不同地区多花黄精生长适宜度.结果 对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多花黄精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其植物学特征;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多花黄精植株形态已有一定差异,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多花黄精存在大量栽培种植;影响安徽省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2月降水量、3月降水量、12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量、土壤类型、11月降水量、植被类型、坡向.安徽多花黄精高适生地区有青阳县、石台县、金寨县、祁门县等地,其生长发育良好,根状茎较粗壮.结论 本研究结果与多花黄精原产区一致,可为合理选择优质多花黄精种植地区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线粒体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山丘型流行区(池州市石台县)和湖沼型流行区(安庆市大观区、铜陵市枞阳县)采集钉螺,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50±3)条尾蚴.35 d后解剖小鼠,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提取成虫DNA,PCR扩增、克隆和测序成虫的线粒体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1(ND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p 6.0和Mega X分析所得序列基本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作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样本的ND1基因序列存在15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存在74个变异位点;ND1基因和COⅠ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047、0.0173,样本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高于ND1基因;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ND1基因和COⅠ基因的变异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Pi)均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样本.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在ND1系统进化树中与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聚集在一起,而在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中单独成簇.结论 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日本血吸虫样本群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的COⅠ基因存在遗传分化,而ND1基因尚未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皖南山区并殖吸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1 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 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 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石台县与青阳县苔藓植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代表了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典型生态系统与关键物种分布区,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优先区域内自然保护地覆盖率通常较低,存在很大的保护空缺.苔藓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个体细小、分类鉴定困难等,使得其多样性保护成为整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较为薄弱的一环.为了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受保护情况,本文以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的石台县和青阳县为例,通过系统的样线法调查优先区域内自然保护地内、外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比较了其物种组成特点及相似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苔藓植物64科140属344种,包括苔类植物27科40属106种、藓类植物37科100属238种,其中有5种为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地内有60科120属270种,保护地外有46科90属185种,保护地内、外苔藓植物科、属、种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6、0.50和0.32,表明自然保护地内、外物种组成差异很大.与石台县和青阳县苔藓植物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新增苔藓植物14科64属273种,其中包括安徽省新记录2科9属96种,而且有18种仅分布于自然保护地外.根据对该区域物种累积曲线及外推估计分析,当采集足够充分时,基于标本数的物种多样性预测值为485种,基于样线数的预测值为563种,说明石台县和青阳县的苔藓植物多样性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本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了自然保护地之外的苔藓植物在保护中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苔藓植物的野外就地保护存在空缺.建议在我国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类似的调查和研究,以期为今后对苔藓植物的分布规律及保护研究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国产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类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较高的有效率,我国已获批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应用时间相对较短.目的 探讨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池州市4家医院(池州市人民医院、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至县人民医院、石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其均初始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同时联用卡瑞利珠单抗静脉滴注.评估患者治疗1、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疾病出现进展、全因死亡或2021-08-31.统计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中无因严重毒副作用退出研究者.患者治疗1、3个月总缓解率(ORR)分别为58.14%(50/86)和65.12%(56/86),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6.74%(66/86)和82.56%(68/86).截至2021-08-31,8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共35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95%CI(5.18,11.8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5%CI(8.97,15.97)〕个月.86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52例(60.47%)〕、继发性高血压〔31例(36.05%)〕、手足综合征〔18例(20.93%)〕和蛋白尿〔12例(13.95%)〕,其中胃肠道反应〔6例(6.98%)〕、继发性高血压〔2例(2.33%)〕和手足综合征〔1例(1.16%)〕出现3~5级毒副作用.结论 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良好,毒副作用相对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