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者主要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囊蚴的蟹或蝲蛄等后被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不典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结核病、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现报道1例非肺吸虫病高发区的以胸腔积液、肺部"隧道征"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病例,以提高非高发区临床医师对肺吸虫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5-2020年浙江省并殖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2005-2020年,在浙江省并殖吸虫病历史疫区每年选择1~2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2~3个村开展监测,每个村选择当地居民50~150名作为监测对象,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每个村捕捉50~100只中间宿主溪蟹或蝲蛄,使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对3 297人进行血清学检测,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2.9%(94/3 297);共检测溪蟹或蝲蛄3 929只,分为2 749组,其中790组检出囊蚴,囊蚴感染率为28.7%。结论:浙江省部分县存在并殖吸虫传播链,仍具有并殖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因此,需加大监测力度,广泛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食野生螃蟹致并殖吸虫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由进食未经煮熟的带有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而得病,此类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容易误诊漏诊,诊断明确后吡喹酮治疗常有效。本文2例患者早期均未得到确诊,后经免疫学检查而明确诊断。提示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是预防并殖吸虫病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20年收治的蠊缨滴虫合并肺吸虫感染患儿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病例2以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起病,2例患儿入院时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升高,行痰液检查检出活的蠊缨滴虫、肺吸虫虫卵,病例1还查到粪类圆线虫幼虫。经甲硝唑注射液及吡喹酮片治疗,随访均治愈。结论:蠊缨滴虫是一种较少见的机会致病性寄生虫,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罕见,期待通过该文拓宽临床医生思路,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雷帕纹唇鱼寄生似指环虫属单殖吸虫一新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采用整合分类学研究方法,综合形态特征和28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记述和命名了云南南盘江万峰湖流域段雷帕纹唇鱼Osteochilus repang鳃部寄生的似指环虫属Dactylogyroides一新种,以宿主鱼学名命名为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D.osteochilus sp.nov..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具有1对钩尖互对的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1个呈片状且分成相等两半的联结片.交接管呈管状,基部膨大,支持器基部片状,中间有一小孔.本新种在联结片、交接器形态上与该属已记录种显著不同.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似指环虫属属内种的两两相对遗传距离为0.052~0.175,本新种与似指环虫属已记录种D.tripathii(JX993982)的遗传距离为0.076,与D.dorsalis的为0.175.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BI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显示,本新种与似指环虫属物种聚为一个进化支,并与指环虫属Dactylogyrus进化支为亲缘关系较近的姐妹群.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是我国记录的第2个似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单殖吸虫编目,并为似指环虫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齐齐哈尔地区淡水螺体内4种吸虫幼虫的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分离自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淡水螺体内的4种吸虫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2023年3-7月在齐齐哈尔市嫩江浏园段水域内采集淡水螺,分类鉴定后压碎螺壳,显微镜下观察内脏团,分离螺体内的吸虫幼虫.分别提取不同吸虫幼虫总DNA,PCR扩增吸虫幼虫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后在NCBI网站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 11.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 共采集到7种淡水螺(2771只),其中阳性螺3种,分别为黑龙江短沟蜷(282只)、中国圆田螺(709只)和绘环棱螺(142只).共检出4种吸虫幼虫,每只淡水螺只寄生1种吸虫幼虫,分别为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和绘环棱螺体内的幼虫a(阳性率25.23%,107/424),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b(阳性率2.82%,20/709),寄生于黑龙江短沟蜷体内的幼虫c(阳性率0.70%,2/282)和寄生于中国圆田螺体内的幼虫d(阳性率0.56%,4/709).幼虫a~d的ITS2目的序列扩增长度分别约为523、701、960和554 bp.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幼虫a ITS2序列与Notocotylus ephemera(GenBank:OP72089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49%;与N.ephemera和Notocotylidae sp.的遗传距离最近,均为0.014,推测幼虫a为背孔科吸虫.幼虫b ITS2序列与卷棘口吸虫(GenBank:GQ4631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4.56%;与卷棘口吸虫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5,推测幼虫b 为棘口科棘口属吸虫.幼虫 c ITS2 序列与 Echinochasmus suifunensis(GenBank:MT447049.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9.82%;与E.milvi的遗传距离最近,低于0.001,推测幼虫c为棘口科棘隙属吸虫.幼虫d ITS2序列与马尔科维奇侧殖吸虫(GenBank:OP106430.1)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2.36%;与Asymphylodora parasquamosa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0,推测幼虫d为单睾科侧殖属吸虫.结论 齐齐哈尔嫩江流域内淡水螺体内可能寄生有背孔科吸虫、棘口科棘口属和棘隙属吸虫、单睾科侧殖属吸虫,提示可能危害鱼类、家禽及哺乳动物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澜沧江大鳞高须鱼寄生指环虫属单殖吸虫一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4/7/6
本文记述了位于云南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勐腊(补远江)流域段(101°14′2″E,21°24′36″N,海拔570m)大鳞高须鱼Hypsibarbus vernayi鳃上寄生的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一未定种.自然感染率为76.2%,感染强度为每片鳃3~10枚.未定种虫体平均大小为640 μm×129 μm,具2对眼点.后吸器由1对D.wunderi型中央大钩、1个长片状联结片和7对边缘小钩构成.交接器由交接管和支持器构成,交接管基部膨大呈球形,随后变细沿支持器直线延伸;支持器直管状,端部分两支为"并指状",与交接管相联结,像拇指包绕住交接器.上述特征与我国鲃亚科Barbi-nae鱼类上已记录的指环虫(齿形指环虫D.denticulati、倒刺鲃指环虫D.spinibarbichthi、角鱼指环虫D.epalzeorhyn-chus、条纹指环虫D.lineatus)有明显差异.28S rDNA部分序列分析显示,本未定种与寄生于意大利路库玛雅罗鱼Squalius lucumonis上的尹文指环虫D.yinwenyingae亲缘关系最接近,但碱基相似度只有95%.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本未定种为指环虫属科学上一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补远江指环虫新种D.buyuanjiangensis sp.no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以胸腔积液为表现的肺吸虫病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疾病;9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患病数约为2 000万例[1].肺吸虫引起的胸腔积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无特异性,往往难以与结核性胸腔积液或恶性胸腔积液区分,尤其在肺结核流行的人群中,诊断延误或误诊较多.现报告本院1例该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