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胶片对 90Sr- 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中放射性皮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 90Sr- 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中硅胶片对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接受 90Sr- 90Y敷贴治疗的17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1例、女性94例,年龄(27.2±3.7)岁。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55例)、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6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 90Sr- 90Y敷贴器进行多次小剂量治疗,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和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分别使用1 mm、2 mm厚硅胶片对病灶周围皮肤进行保护。采用美国肿瘤放疗学会的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对3组患者的放射性皮炎进行分级,比较各组患者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等级。分析 90Sr- 90Y敷贴治疗疗程及硅胶片保护对发生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齐),3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和对照组患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83.6%对89.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15, P>0.05);与对照组和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相比,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89.5%对83.6%对54.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08、11.738,均 P<0.05)。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总体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等级低于对照组(1.05±0.65对1.37±0.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09, P<0.05),2 mm厚硅胶片保护组患者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等级(0.63±0.66)低于对照组和1 mm厚硅胶片保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49、-3.473,均 P<0.05)。 90Sr- 90Y敷贴治疗疗程的增加会使瘢痕疙瘩患者严重放射性皮炎发生的风险增加( OR=2.348,95% CI :1.524~3.618, P<0.001),不同厚度硅胶片的使用可降低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风险(1 mm厚硅胶片: OR=0.273,95% CI:0.109~0.685, P<0.01;2 mm厚硅胶片: OR=0.099,95% CI:0.034~0.293, P<0.001)。 结论:90Sr- 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患者时,使用2 mm厚硅胶片保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三维多孔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定向排列的三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三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 t=4.653, 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 t=0.232、0.856、0.258、7.716, 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 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 结论: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数字化与高千伏X线胸片进行矽肺诊断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观察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软拷贝图像(copy image of chest digital radiography,DR SC)的读片效果,并与胶片-增感屏高千伏X线胸片(high kV film-screen chest radiography,FSR HkV)对照分析,探讨尘肺诊断DR SC读片的可行性,为建立尘肺诊断的区域信息网络平台提供依据。 方法:2019年6月,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从事铜矿或铅锌矿开采并接触矽尘的119名矿工作为调查对象。由三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各自独立对每个病例的DR SC和FSRH kV胸部X线表现分别作出判定和诊断,以多数医师认同的判定和诊断作为最终判定结果。以肺部主要小阴影形态、总体密集度、分布范围、小阴影集聚和大阴影,以及诊断分期为观察指标,分析两种成像方式一致性。 结果:调查对象中男性11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6.21岁。平均接尘时间7.38年。113例两种成像方式的肺部X线表现以p、q、r圆形小阴影为主,网状不规则影不明显,仅观察到1例FSR HkV判定p影DR SC判定q影,两者符合率99.12%(112/113)。另外6例均观察到巨大阴影。无尘肺和壹期判定符合率为95.51%(4/89);贰期和叁期判定均未出现差异(30/30),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肺部圆形小阴影为主的矽肺X线表现,DR SC可以用于诊断分期读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和雕刻耳再造支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个性化耳支架在耳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均拟行耳再造手术。对单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耳部CT扫描,应用Mimics 18.0软件行术前分析和耳支架设计,通过等比例打印和三维打印分别制作二维胶片和三维硅胶耳模,完成耳再造术。术后半年复诊,对比分析两侧耳廓的外形、大小位置和耳颅角,根据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共选择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8~27岁,平均15.5岁。患者均成功完成术前设计规划和耳再造手术。术中肋软骨耳支架与三维打印支架的形态及大小非常相近,术后未发生血肿、感染、皮肤坏死、支架外露等并发症。术后半年左右两侧耳对比,再造耳轮廓清晰,与对侧接近。所有患者术后对再造耳外形均较为满意,平均满意度4.4分。结论: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小耳畸形患者的术前设计和支架雕刻,耳模制备由传统的二维走向三维,小耳畸形的治疗由传统的标准化耳再造转变为个性化耳再造,显著地提高了手术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等离子射频联合喉模置入治疗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和喉腔支撑材料置入术治疗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6-04期间收治的13例(男8例、女5例)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成年患者,年龄28~67岁.本次就诊前均在外院接受过1~5次不同方式的外科处理,末次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2~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电子或频闪喉镜检查以及嗓音质量评估.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喉气管乳头状瘤等离子射频消融和喉腔支撑材料(硅胶片7例、硅胶管4例、T管2例)置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76个月.结果:喉镜发现病变分别位于声带、前连合、室带、后连合、杓会厌皱襞、会厌等部位,部分累及声门下区和气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前连合或(和)后连合等部位粘连,2例存在轻度气管狭窄.所有患者在术后2~6周拔除喉腔支撑材料,除2例2个月后再次发生前连合粘连,余均未发生明显的声带粘连或喉气管狭窄.术后的嗓音障碍指数和总嘶哑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内复发3例,术后2年内复发4例,病变均位于室带、声门下区和气管内,随访期间未复发者6例.复发者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随访期间内未再出现复发.该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等离子射频可满意切除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同时采用不同的支撑材料保护手术创面能有效地预防创面粘连和喉气管狭窄的发生,提高嗓音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术后术腔纤维化对梅尼埃病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梅尼埃病患者经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术治疗后,其术腔纤维化对手术疗效的可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行乳突切开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再次手术中所见及可能导致首次手术后复发的原因.结果 3例患者分别为梅尼埃病临床四期1例,三期2例;再次手术中均发现原乳突腔内淋巴囊减压区域为广泛增厚的纤维组织,T型硅胶片被包埋或排出,内淋巴囊双侧囊性结构消失;分别进行了迷路切除术1例,半规管阻塞术2例,术后均未再出现眩晕.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分流术后眩晕再发的原因十分复杂,而术后内淋巴囊手术区域纤维化、瘢痕增生等所导致的内淋巴分流受阻可能是再发眩晕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和治疗中耳粘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可吸收医用膜(粘克)对耳科术后中耳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听阈正常、无耳科疾病的正常豚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均通过堵塞咽鼓管来诱发中耳黏膜炎性渗出改变,在豚鼠的中耳鼓岬部植入粘克阻隔材料(试验组1),并在另外两组的豚鼠中耳内植入硅胶片(试验组2)和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作为对照,每组豚鼠分别在术后15 d和90 d各处死6只,以了解可吸收医用膜阻隔中耳粘连的作用.结果 植入粘克材料的豚鼠听力阈值改变较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植入阻隔材料后豚鼠的听泡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与其他两组形成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和大片坏死相比,粘克材料组形成的纤维肉芽组织较少,且形成局限性包裹,并有腔隙形成,有效的阻隔了粘连.结论 粘克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阻隔中耳粘连的生物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装置中弹性基底的应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一种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动态培养装置中弹性基底的应力情况进行研究,使装置更接近人体血流动力学环境,实验并观察不同张应力情况下平行平板流动腔中弹性基底切应力的变化.方法 采用一系列静态拉伸试验拟合动态拉伸的情况,即将两种不同厚度硅胶片置于装置中,从0%开始,分别以每次间隔10%拉伸率做静态拉伸(0%、10%、20%、30%),并在保持其拉伸率不变的情况下,计算硅胶片拉伸后的腔体高度.通过计算切应力得到不同拉伸率下的切应力曲线,分析比较切应力随硅胶片厚度变化的规律.结果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当拉伸率为30%时,0.5 mm厚度硅胶片随拉伸率的变化(腔体高度的变化),对平行平板流动腔中切应力会产生一定影响,平均和最大切应力分别减小10.1%和10.4%.结论 计算平行平板流动腔中切应力必须考虑引入张应力后弹性基底厚度变化所引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体外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以及设计研制新型平行平板流动腔提供实验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状腺术后切口皮下积液的风险管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06例甲状腺开放式手术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甲状腺疾病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皮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引流方式的引流时间.结果:506例患者中,22例患者发生术后皮下积液,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4%.切口皮下积液与引流时间、手术时间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引流时间为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9,P<0.05).胶片引流时间[(1.8±0.0)d]明显短于甲状腺引流管[(3.4±0.1)d]及硅胶脑室引流管[(2.9±0.1)d](P<0.05).结论:甲状腺术后引流时间是甲状腺术后切口皮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3种引流方式中胶片引流不增加切口皮下积液发生率,具备引流时间短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耳粘连术腔植入硅胶支撑片的临床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自主研发生产硅胶片植入中耳腔防止粘连性中耳炎术后粘连的用法和有效性,为实现粘连性中耳炎进行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方法 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因中耳病变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患者6例.术前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5例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所有患者术中发现中耳黏膜上皮化或炎性肿胀严重,清理后鼓室黏膜全部缺损或严重损伤,植入硅胶片.术后行二期手术重建听力.分析其一般情况、术中所见黏膜情况和术前术后听力效果.结果 6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例为中耳胆脂瘤,1例为鼓室体瘤.一期术后所有患者鼓膜愈合光滑平整,未见排异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2.5月后行二期手术,CT提示6例咽鼓管开放,2例形成含气鼓室,4例仍存在部分鼓室粘连,但含气改善,术中见所有患者硅胶覆盖中耳黏膜光滑,均未有病变复发,其中3例植入PORP重建听力,另外3例植入TORP.各频率气导经过二次手术均有提高,气骨导差第一次术后缩小5.64dB,第二次术后再次缩小4.98dB,其中500Hz和4000Hz二期术后气导听力较二期术前提高更明显.结论 鼓室成形术中植入中耳硅胶片有助于增加鼓室含气量,改善中耳振动特性,为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