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镇痛失败产后并发颅内硬膜下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硬膜外镇痛失败产后并发颅内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孕妇既往无头痛病史,孕期产前检查无明显异常,孕32周 +6因先兆早产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发生意外硬脊膜穿破。阴道分娩后第4天,产妇出现头痛,平卧时无法缓解,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急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经甘露醇静脉点滴保守治疗后,产后第18天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较前基本吸收后出院,随访至今未诉不适。硬脊膜穿刺后并发颅内硬膜下血肿作为一种罕见而且严重并发症,及早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半数有效浓度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EC 50)。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中心(集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浓度0.05%(D1组)、0.06%(D2组)、0.07%(D3组)、0.08%(D4组)、0.09%(D5组)、0.10%(D6组)复合舒芬太尼0.3 mg/L。运用概率回归法(Probit)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C 50及95% CI。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给药后30 min的宫缩疼痛强度,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记录产妇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分娩后头痛及胎心过缓的情况。 结果: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EC 90为0.081%,95% CI 0.074~0.098。六组产妇中D3组有1例出现胎心过缓,D4组有1例出现心率减慢。所有六组产妇均未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和术后头痛。 结论: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与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有效和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常见并发症。文章针对低血压、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 ERMF)、爆发痛、镇痛不全、宫缩乏力、短暂胎心监护异常、尿潴留、瘙痒等常见并发症以及中转剖宫产术的新进展、预防以及处理进行阐述,旨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操作及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国际多学科共识实践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是硬脊膜外操作时意外刺破硬脊膜、进行脊髓麻醉、诊断性或介入性椎管内操作时出现的一种并发症。鉴于既往预防和治疗PDPH的综述大多缺乏结构化建议,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会等6个学术团体于2023年8月发布《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国际多学科共识实践指南》,涉及PDPH预防、诊断和治疗的10个问题,共形成47个建议和37个声明,是一份较为全面的循证指南。文章对指南要点进行摘译和解读,以期增加麻醉医师对PDPH预防和管理新策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 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 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 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 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 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 2比例高于CEI+EP组( 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 2比例高于PIEB+EP组( 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 10及S 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 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 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 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 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 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 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 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 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 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剖宫产术后脑卒中1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6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剖宫产术后脑卒中1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结果 11 例脑卒中患者中高龄(≥35 岁)5 例,占 45.45%(5/11);妊娠期糖尿病 5 例,占45.45%(5/11);孕前肥胖(BMI≥28 kg/m2)4 例,占36.36%(4/1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 3 例,占 27.27%(3/11);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麻醉方式为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始发症状均为术后1~5d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11 例中9 例患者起初都考虑为椎管内麻醉后低颅压性头痛,经去枕平卧、补充等渗盐水、对症处理后症状不缓解,直至治疗3~8d后患者出现抽搐、偏瘫、语言障碍,方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卒中.11 例患者发病6 个月后,不良预后者占36.36%(4/11),包括死亡1 例,3 例存留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肢体活动障碍.结论 当患者剖宫产术后出现新发头痛,应结合患者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高龄、肥胖等高危因素及麻醉方式,仔细观察头痛出现的特点及伴发症状,仔细地从意识、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如排除椎管内麻醉导致的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应尽快完善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同样需要防止低颅压综合征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对血栓形成的高危产妇,及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早诊断、多种途径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产科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硬脊膜穿破后头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是椎管内麻醉较常见的并发症.产科患者由于性别、年龄、妊娠等因素,在手术时广泛采用椎管内麻醉,故 PDPH 更为常见,其主要特征是椎管内麻醉后 1 ~ 3 天出现直立性头痛,即患者立位时出现头痛或加重,平卧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产科患者出现 PDPH 后往往影响其活动及哺乳,且可增加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故已成为患者产后投诉麻醉医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 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已结案的索赔案件进行整理发现,PDPH 已成为患者因麻醉获得赔偿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亦是产科患者起诉麻醉医生的第三大原因 [1].由此可见,PDPH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已远远超出麻醉医生的预估,这也警示麻醉医生要积极预防、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PDPH,避免 PDPH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对产科患者 PDPH 的治疗表现,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氨茶碱治疗剖宫产术后不典型头痛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是产科椎管内麻醉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是硬脊膜穿破后脑脊液漏导致颅内压降低而产生.典型的PDPH具有明显的体位特征.硬脊膜穿破后也可并发颅内硬膜下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头痛的特征就变得不典型.本文报道1例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后出现PDPH的病例,头痛的症状之后变得不典型,CT提示双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经氨茶碱治疗头痛明显缓解,且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