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碘-125(iodine-125,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持续低剂量率内照射治疗方式,现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近年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125I粒子除损伤DNA外还作用于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而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类凋亡、促进细胞保护性自噬、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此外,125I粒子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激活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文就125I粒子诱导的上述生物学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和联合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CT图像的腹腔镜超声引导I125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术前规划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提出基于CT图像的腹腔镜超声引导I125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术前规划方法,并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1例胰腺癌患者的术前CT图像导入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治疗计划系统(TPS)中,获得肿瘤和周围器官的重建图像.借助基于肿瘤表面的虚拟手术导板,选择进针点位置,进而规划出粒子植入的针道及粒子数量,并评估辐射剂量.结果 共规划21条针道,拟植入45颗粒子.术前规划中肿瘤的剂量参数指标D90为12 481 cGy,V100为92.83%,可满足临床剂量要求;而周边正常胰腺组织的D90为0,V100仅为0.40%.结论 理论上,腹腔镜超声引导I125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能保证粒子精准植入并达到肿瘤局部控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条植入治疗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应用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的10例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侧股静脉入路植入血管内支架,对侧股静脉入路释放粒子条,利用血管内支架的张力将125I粒子条固定在上腔静脉内壁上.对血管内支架通畅性,症状缓解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上腔静脉血管内支架和粒子条植入技术成功率100%,SVC症状缓解率98%,血管内支架即刻通畅率96%.患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随访期3~8个月内血管通畅率98%.结论 经“双股静脉入路”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门静脉125I粒子条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门静脉125I粒子条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80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9例,年龄(53.1±9.9)岁.80例患者中,48例接受单纯TACE(A组),32例行门静脉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及肝内病灶、癌栓控制率.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门静脉粒子及支架.癌栓控制率B组优于A组(90.6%比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内病灶控制率分别为77.1%(A组)、90.6%(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8.0± 0.6)、(16.0±2.1)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6±1.0)、(14.8±1.5)个月,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960,HR:0.383,95%CI:(0.158~0.926),P<0.05],125I联合TACE治疗为影响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回归系数:-1.525,HR:0.218,95%CI:(0.100~0.473),P<0.05].结论 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相对于单纯TACE,TACE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可对门静脉癌栓进行安全、有效的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恶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辐射剂量监测及防护对策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肝恶性肿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不同当量铅胶皮防护前后的辐射剂量,探讨恰当的防护措施.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行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处方剂量 120~140Gy.术后用x-γ射线巡测仪检测距离防护及0.125/0.175/0.25/0.35mmPb屏蔽条件下的辐射剂量率,比较不同铅当量铅胶皮的防护效果.结果 无防护下肝脏体表辐射剂量率均值为(322.62±332.25)μSv/h;辐射剂量率随着放射源距离的增大而衰减,2m处为本底量.在0.125mmPb铅当量屏蔽距放射源1m、0.175mmPb铅当量屏蔽距放射源0.5 m、0.25mmPb铅当量屏蔽体表条件下的辐射剂量率最高值分别为0.08μSv/h、0.10μSv/h、0.09μSv/h.0.125mmPb铅当量屏蔽下检测到体表最大辐射剂量率为11.1μSv/h.结论 在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术后应积极采取检测及防护措施,本组病例患者采用0.125mmPb屏蔽防护方式,可使长期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及亲属达到防护安全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介入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适合指导介入治疗的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介入分型.方法:根据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动态增强CT或MR影像学表现,将门静脉癌栓分为Ⅰ ~ Ⅴ共5型,包括Ⅰ型、Ⅱa型/Ⅱb型、Ⅲa型/Ⅲb型/Ⅲc型、Ⅳa型/Ⅳb型、Ⅴ型,其中将Ⅰ ~ Ⅳ型同时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归为Ⅴ型.观察不同分型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放射性碘-125粒子条植入治疗的效果.结果:117例入选患者介入分型为Ⅰ型占10.2%(12/117)、Ⅱ型占17.1%(20/117)、Ⅲ型占53%(62/117)、Ⅳ型占19.6%(23/117)、Ⅴ型占16.2%(19/117).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8例(93.1%)患者门静脉灌注明显改善.术后1~3个月增强M R/C T随访显示,植入碘-125粒子部位的癌栓均较术前明显萎缩,有效控制.结论: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介入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介入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腔内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经皮胆道植入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收治的14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50例患者(实验组)接受裸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92例患者(对照组)仅进行了裸支架的植入.观察两组患者支架通畅率、生存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226 d,生存期中位数为194 d,对照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86 d,生存期中位数为117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组中,平均15颗125I粒子(8~22)作为粒子条联合裸支架同时植入胆管内.与手术前的实验室指标相比,两组术后1周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显著降低,且两组间术后1周肝功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严重并发症仅发生在对照组的1例患者.结论 金属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有效、安全,可以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期,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管内近程放疗在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71例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患者的病历资料,24例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TACE术作为研究组,47例仅接受TACE术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存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24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植入125I粒子条.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7±7.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0±4.0)和(10.7±0.7)个月(P<0.001).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不仅安全而且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PTBS)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且接受PTBS治疗的24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有无高淀粉酶血症或急性胰腺炎,将所有患者分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组(n=55)、无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组(n=194),并分析其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TBS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TBS术后,共55例(22.1%)发生血清淀粉酶异常升高,其中26例(10.4%)诊断为高淀粉酶血症,29例(11.7%)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所有胰腺炎均表现为轻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2.2,95%CI:1.07~4.52,P=0.033)、碘-125粒子条植入(OR=2.8,95%CI:1.21~6.45,P=0.016)、胆道支架跨乳头释放(OR=6.3,95%CI:2.85~14.05,P<0.001)及术中胰管显影(OR=13.9,95%CI:5.64~34.03,P<0.001)是PTBS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是PTBS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年龄≤60岁、同期碘粒子条植入、胆道支架跨乳头释放及术中胰管显影是PTBS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独立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碘-125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腔内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126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及预后因素.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 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条及胆道金属支架.中位随访时间为373.5(8~1527)天.中位OS为370.0天(95%CI:319.6~420.4).3、6、12及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8%、53%及19%.中位支架通畅期为322.0天(95%CI:237.0~407.0),3、6、12及24个月的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73%、46%及16%.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与否(P<0.001)是OS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是治疗MOJ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