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复杂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4年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肝癌患者60例,对患者的肿瘤部位及大小、人肝血流阻断、切除方式、出血量、引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中出现胸腔积液18例,胆瘘6例,腹腔感染2例,膈下积液2例.患者的HbsAg与术后2年或3年生存率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肝硬化程度、门静脉癌栓、肿瘤合并包膜及术中出血量等因素均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管癌栓、AFP、肿瘤大小、术中输血量(血浆)、术前Child-Pugh分级、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术时(麻醉时间)等对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影响(P>0.05),肿瘤子灶或卫星灶、肝硬化程度、门静脉癌栓(一级分支)、术中出血、肿瘤包膜、肝静脉癌栓量等对患者术后生存率均有影响(P<0.05).结论 复杂性肝癌的手术切除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子灶或卫星灶、肝硬化程度、门静脉癌栓(一级分支)、术中出血、肿瘤包膜、肝静脉癌栓量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居第2位[1],全球新发肝癌患者中约有一半在中国,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肝癌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容易侵犯门静脉而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一旦形成PVTT,癌栓快速生长,从门静脉二级分支生长到一级分支平均仅需8.5d,而从一级分支蔓延至主干平均仅需11.5 d[2],并且可引起黄疸、腹水、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国内学者报道肝癌患者就诊时合并PVTT率高达44.0% ~ 62.2%[3];若肝癌合并PVTT,其中位生存时间仅为7.2个月,远低于不合并PVTT患者的35.2个月[4].因此,PVTT成为提高肝癌整体疗效的“瓶颈”.由于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因而国际上对PVTT的诊治标准仍未达成共识.欧美肝癌诊疗指南[5]将PVTT归于BCLC分期的C期,治疗策略主要是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降期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现有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不佳.虽然国外指南推荐索拉非尼为唯一治疗手段,但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尤其是伴癌栓侵犯至门静脉一级或二级分支的患者(程氏分型Ⅰ/Ⅱ型),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取得比其他非手术疗法更好的效果.然而临床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病灶范围较广无法根治性切除,或者由于癌栓侵犯到门静脉主干(程氏Ⅲ型),术后癌栓残留可能性高,需要通过降期切除的方法改善预后.研究发现通过新辅助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钇-90微球放射性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姑息性治疗方法,部分患者(5.7%~26.5%)可出现门静脉癌栓消退乃至消失、肿瘤体积缩小、卫星灶消失等现象,从而使病灶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降期切除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内近程放疗在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71例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患者的病历资料,24例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TACE术作为研究组,47例仅接受TACE术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存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24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植入125I粒子条.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7±7.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0±4.0)和(10.7±0.7)个月(P<0.001).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不仅安全而且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进展期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生存获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进展期肝癌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生存获益的影响因素,进而对筛选合适治疗人群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中心行TACE治疗的进展期肝癌患者.患者病程中只接受过TACE治疗.统计每例患者基线特征、病灶特征以及首次TACE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首次TACE术后反应.研究终点为患者总体生存期.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72例(82.8%)既往乙型肝炎病史,中位生存期为7.4个月.多因素分析得出5个独立影响因素:最大病灶直径(风险比HR=5.689,95%CI:2.366,13.681)、门静脉癌栓分级(HR=1.937,95%CI:1.129,3.324)、血清白蛋白(HR=2.367,95%CI:1.161,4.827)、凝血酶原时间(HR=2.177,95%CI:1.119,4.238)、mRECIST分级(HR=5.076,95%CI:2.391,10.776).5个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大病灶直径≥7 cm,门静脉癌栓累积一级分支或主干,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异常的进展期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中很大可能无法生存获益.首次TACE术后病灶反应情况对于生存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1 cm HBV相关小肝癌发生肝内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1 cm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早期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择无肝内转移且无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内瘤栓、切缘充分的单发直径≤1 cm肝细胞癌切除标本45例(中位年龄55岁,男性占71.1%),通过中位时间13个月随访,根据是否发生HCC肝内转移分为转移组(n=15)和未转移组(n=30),比较两组临床、影像特征,并通过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发现HCC肝内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在Gd-EOB-DTPA增强MRI图像中,T1WI序列上易表现为低信号(9/60.0%,P=0.042),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12/80.0%,P<0.001),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10/66.7%,P=0.017),过渡期低信号(12/80.0%,P=0.001)和肝胆特异期低信号(9/60.0%,P=0.016),肝胆特异期极低信号范围多>1/2(14/93.3%,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分化等级、Edmondson分级后,过渡期低信号(HR=6.19,95%CI:1.73~22.16,P=0.005)是HCC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可以有效预测直径≤1 cm sHCC的肝内转移风险,能为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0例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总结门静脉癌栓分布情况及直接、间接征象.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经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证实,70例患者中,共存在104个门静脉癌栓,其中单发门静脉癌栓者39例,多发门静脉癌栓者31例.在104个门静脉癌栓中,累及二级及二级以上门静脉分支者11个,占比为10.58%;累及一级门静脉分支者36个,占比为34.62%;累及一叶一级分支者18个,占比为17.31%;累及两叶一级分支者9个,占比为8.65%;累及门静脉主干者21个,占比为20.19%;累及肠系膜静脉或下腔静脉者9个,占比为8.65%.门静脉癌栓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部分癌栓存在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用于评价门静脉癌栓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