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组织磷脂酰胆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进化及其表达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助于维持肺泡结构,促进呼吸作用和对氧的吸收及利用,磷脂酰胆碱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主要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物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编码磷脂酰胆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胆碱激酶基因Chok-α和Chok-β、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基因Pcyt-α和Pcyt-β以及胆碱磷酸转移酶基因Cpt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以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为对照,测定了这些基因在肺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Chok-α、Chok-β、Pcyt-α、Pcyt-β和Cpt基因序列高原鼢鼠与以色列鼹鼠(Nannospalax galili)的同源性最高,高原鼠兔与北美鼠兔(O.princeps)的同源性最高,均高达90%以上;高原鼢鼠Cpt与以色列鼹鼠,高原鼠兔Chok-β、Pcyt-β和Cpt与北美鼠兔有平行进化位点.选择压力分析表明,高原鼢鼠Chok-α亚基第4位的赖氨酸、第5位点的苯丙氨酸和第10位的谷氨酸,高原鼠兔Chok-β亚基第4位蛋氨酸,高原鼢鼠Cpt第163位谷氨酸,这些位点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IFT评估结果发现,高原鼠兔的Chok-β亚基中第212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和Pcyt-β亚基第18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对其功能有显著影响(P<0.05).mRNA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Chok-α和Chok-β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高原鼠兔与SD大鼠(P<0.01),高原鼠兔Chok-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D大鼠(P<0.05);SD大鼠Pcyt-α、Pcyt-β和C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P<0.01),而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间无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SD大鼠相比,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磷脂酰胆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氨基酸变异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两种高原动物的生理适应,更利于它们在高寒低氧的独特环境中获取氧并利用氧,从而促进呼吸作用,以加强能量代谢并适应低氧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盘龙七片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腰肌劳损给予盘龙七片4片/次口服、3次/d。用药3 d后出现恶心、纳差,继而排浓茶色尿、陶土色便。用药15 d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0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8 U/L,碱性磷酸酶(ALP)463.6 U/L,G-谷氨酰转移酶(GGT)1 332.3 U/L,总胆红素(TBil)110.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胆道梗阻后,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停用盘龙七片,给予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甲泼尼龙治疗。患者不适症状逐步减轻,肝功能逐步好转。治疗14 d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伴汇管区轻度纤维化,考虑药物所致。治疗16 d后,改为保肝药口服2周。停止治疗1周后,患者无不适,皮肤、巩膜颜色正常,肝功能正常(ALT 31 U/L,AST 25 U/L,ALP 83.9 U/L,GGT 37.0 U/L,TBil 19.8 μmol/L,DBil 7.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膝骨关节炎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筛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与大鼠膝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为深入研究骨关节炎生物标志物提供线索。方法: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300 ~ 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周期分别为4、8和12周,每个周期每组10只大鼠。模型组大鼠左侧膝关节采用改良Hulth法行造模手术,5 d后,驱赶大鼠使之活动,每天30 min。实验期间,两组大鼠均饲喂普通固体饲料、自由饮用自来水。实验期满,采集大鼠膝关节和血液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检测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数据库比对,筛选与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变薄,表层粗糙、缺损或剥脱,软骨细胞变性、坏死、缺失,病变随实验周期延长而加重。筛选出11个与骨关节炎相关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硒代半胱氨酸、6-羟褪黑素、γ-谷氨酰半胱氨酸、花生四烯酸、二氢神经鞘氨醇、白三烯A4、白三烯B4、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ETrE)、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酰胺和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其中,实验4周时筛选出9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4个低表达;实验8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2个高表达,6个低表达;实验12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3个低表达。筛选出2条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分别为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其中,二氢神经鞘氨醇和神经酰胺归属到鞘脂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和白三烯B4归属到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骨关节炎疾病进程可以影响血清代谢物谱的构成和水平。11个血清差异代谢物涉及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平台的六价铬亚慢性暴露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六价铬[Cr(Ⅵ )]亚慢性染毒的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Cr(Ⅵ)低剂量组9只、Cr(Ⅵ)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饮纯净水,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分别饮用10、50 mg/LCr(Ⅵ)水溶液(分别为28、140 mg/L重铬酸钾),连续染毒90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Cr(Ⅵ)染毒浓度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Metabo Analyst 4.0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UPLC-Q-TOF-MS/MS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实验检测数据可靠。对照组、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差异明显,Cr(Ⅵ)接触致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筛选出Cr(Ⅵ)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18个差异代谢物,Cr(Ⅵ)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存在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不同Cr(Ⅵ)剂量组与对照组有13个代谢物同时存在差异,分别是3-羟基- 11Z-十八烷基肉碱、鹅肌肽、焦磷酸法尼酯、油酰乙醇胺、亚麻油肉碱、硫胆酸3-O-葡萄糖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20∶3(5Z, 8Z,11Z)]、溶血磷脂酰胆碱[22∶2(13Z,16Z)]、磷脂酰甘油[16∶0/22∶5(7Z,10Z,13Z,16Z,19Z)]、磷脂酰肌醇[18∶1(11Z)/20:4(5Z,8Z,11Z, 14Z)]、磷脂酰肌醇[20∶ 3(5Z,8Z, 11Z)/18∶0],5羟色胺。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与葡糖醛酸间转化、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与Cr(Ⅵ)亚慢性染毒相关。结论:Cr(Ⅵ)亚慢性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血清代谢指纹特征改变,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脂质代谢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蜱传脑炎患者脂质代谢分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蜱传脑炎患者的代谢情况,研究蜱传脑炎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的50名蜱传脑炎患者及39名健康组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在样本中共检测出465个质谱峰,鉴定出磷脂及甘油酯等代谢物。对显著变化( P<0.01,VIP>1,FC>2)的差异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26种差异代谢物,与机体的抗炎等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类整体趋于上调[log 2(Fold change)>0],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呈现下降趋势[log 2(Fold change)<0]。且所得潜在标志物的AUC值为0.999,可用于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诊断。 结论:经病毒侵染后,人体内磷脂代谢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会发生一定变化,且所得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蜱传脑炎疾病诊断,为疾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 0.19, P = 0.853;性别: χ2 = 0.03, 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0.7。 结论: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西长寿地区老年人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与老年健康指数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水平与老年健康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永福长寿队列2016年基线调查对象251名,其中中青年组(≤59岁)、年轻老年组(60~89岁)和长寿老年组(≥90岁)分别为66、63和122名。收集对象人口学资料并测量对象身高、体重、血压和脂质代谢相关指标,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结果评估老年人认知和躯体功能,构建老年健康指数。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LPC16∶0、LPC18∶0、LPC18∶1、LPC18∶2水平,比较其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健康状态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LPC水平与老年人健康指数的关联。结果:随年龄增加,对象中女性占比增加、吸烟和饮酒率下降,BMI、TC、TG、LDL-C、舒张压、4种LPC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均 P<0.05)。随老年人健康状态下降,血清LPC16∶0、LPC18∶0、LPC18∶1、LPC18∶2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均 P<0.001),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仅LPC18∶0与老年健康状态相关[ OR(95% CI):0.48(0.25~0.92)],血清LPC18∶0浓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16.87 nmol/L),老年人健康状态较差的风险下降52%。 结论:血清LPC18∶0是独立于年龄和性别的老年健康状态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尘肺病模型肠道与呼吸道共有差异菌群和代谢产物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大鼠肠道和呼吸道共有差异菌群和差异代谢物,分析大鼠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在大鼠尘肺病进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于2020年4月,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煤矿粉尘组和二氧化硅组,每组各6只)。煤矿粉尘组和二氧化硅组大鼠采用非气管暴露法分别灌注1 ml 50 mg/ml煤矿井下粉尘悬浊液和二氧化硅悬浊液,对照组大鼠灌注同等剂量灭菌生理盐水。染尘24周后采集大鼠粪便、咽拭子和肺灌洗液。采用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和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粪便、咽拭子和肺灌洗液中菌群和代谢物,筛选肠道和呼吸道共有差异菌群和共有差异代谢物。并采用Spearman法对差异菌群和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煤矿粉尘组门水平下共筛选到9种肠道和呼吸道共有差异菌群,属水平下共筛选到9种肠道和呼吸道共有差异菌属,主要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链球菌属、乳杆菌属;与对照组比较,二氧化硅组门水平下共筛选到9种共有差异菌群,属水平下共筛选到5种共有差异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异杆菌属、粘液杆菌属。与对照组比较,煤矿粉尘组共筛出7种共有差异代谢物,标桩菌素、芳樟醇氧化物和异亮氨酸-亮氨酸在肠道和呼吸道中均上调;二氧化硅组与对照组比较,共筛出19种共有差异代谢物,其中二乙醇胺、1-氨基环丙烷羧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鞘氨醇、棕榈酸、二氢鞘氨醇、1,2-二油酰基-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硬脂酰-2-油酸甘油酯磷酸化胆碱在肠道和呼吸道中均上调。结论:尘肺病大鼠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存在移位现象,大鼠在尘肺病进展过程中存在脂质代谢失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506对胰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微小RNA-506(miR-506)对胰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Panc02细胞建立原位成瘤模型。将C57BL/6荷瘤小鼠分为miR-ctrl C57组和miR-506 C57组,每组15只,成瘤后分别通过腹腔注射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脂质体包被的miR-ctrl(miR-ctrl/DOPC)或miR-506(miR-506/DOPC),测量肿瘤重量和体积,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亚群变化,并监测小鼠生存期。将荷瘤裸鼠分为miR-ctrl nude组和miR-506 nude组,每组5只,成瘤后分别通过腹腔注射miR-ctrl/DOPC或miR-506/DOPC,用以排除免疫系统影响。将C57BL/6荷瘤小鼠分为清除对照组和巨噬细胞清除组,每组10只,成瘤后两组分别通过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或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用以排除巨噬细胞影响,2周后各组再分为miR-ctrl PBS组、miR-506 PBS组、miR-ctrl Clo组和miR-506 Clo组。 结果:miR-506 C57组小鼠的肿瘤体积(1.04±0.23)×10 3 mm 3和肿瘤重量(0.51±0.10)g均小于miR-ctrl C57组[(1.92±0.34)×10 3 mm 3和(0.99±0.19)g],M2/M1比例低于miR-ctrl C57组[(1.19±0.46)比(2.85±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生存曲线显示,miR-506 C57组小鼠总生存期好于miR-ctrl C57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BALB/c裸鼠成瘤模型中miR-506 nude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与miR-ctrl nu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57BL/6荷瘤小鼠模型免疫微环境中miR-506 PBS组较miR-ctrl PBS组肿瘤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更低[(4.70±1.86)%比(12.00±2.24)%],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更高[(10.54±1.89)%比(4.54±1.25)%],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更低[(14.00±4.00)%比(26.80±4.27)%],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干扰素-γ的浓度更高[(89.60±14.69)比(28.00±13.69)ng/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经过Clo清除巨噬细胞后,miR-506 Clo组和miR-ctrl Clo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iR-506通过巨噬细胞依赖的方式抑制胰腺癌的进展并纠正其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