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论探讨韦企平的道术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术经验和医道精神,是中医药领域珍贵的财富.韦企平教授行医教学50余载,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以期挖掘韦教授行医教学行为中深层的医术和医道规律.医术方面,其提出了辨病辨证结合→中医眼科四诊→顾护后天之本→重视针药并用的诊疗思路;医道方面,通过"为学、为师和为医"3个方面的价值体系分析,反映了其大仁大义、厚德济生的医道精神,二者最终形成了"以术观道,以道驭术"的紧密关系.以期更加全面的传承韦教授的道术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北宋儒医史堪为医之道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北宋儒医史堪在仕途之余致力于医学,因深感为医之任重大,故在著作《史载之方·为医总论》和相关篇章中论述了为医之源、诊病之道、救治之法、养生之用、为医四失和为医须知变通等内容.史堪认为医道与天道同源而异流,为医之道便在于领悟天道,明乎天理便可明乎医理.在诊病之时重视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在救治之法中强调明理施救,养生之用以恬淡精神为要,并提出医者诊治的四种过失以警醒医者深研医道,同时运用五运六气学说推衍痢疾的各种病机示人以权变之法.梳理总结史堪的为医之道,对于促进医学教育发展、提高医德素养等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昔黄帝之书,尽言大道,以阴阳五行立论,透彻天人之理,后世皆以此为纲,莫敢越矩.然中医阴阳之理甚是精简奥妙,应用于实践则需细化延申其理以对应具体之万千事物,方能与时俱进,使之论述更详实有说服力,具有时代话语权.中医本是中华之瑰宝,定当在当下及未来大放异彩,为世人身体精神健康做出其应有之贡献,且其哲思妙理也将为人类探索真知提供巨大参考价值,前提是我们要继承其灵魂的同时有所创新发展,使其转化为现代语言,来适应于越来越细化的时代特征.而细化要建立在正根之上,莫失中医医道之本,方能有效创新正确细化.中医之正根在于上古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略示上古之道而未过多讲解,今之中医人应当勇于挖掘,广求博取.如仲景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而不当固守狭隘,偏颇一隅之中不能自拔,自掘中医之坟墓.自伏羲创八卦以类万物,再到三坟五典,及至周易之囊括世间万千变化,都是化繁为简,俯察万千,以明大道.而今中医之救人于病苦,是医理对大道的具体应用,却是应该由大道出发,逐渐细化,由简入繁.故笔者不才,抛砖引玉,于此文从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论述为何需要细化,如何细化,如何守中医之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渊源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析浙派中医章氏伤科传承脉络及"和合"思想的渊源,总结其学术特色,丰富和发展章氏伤科理论内涵.[方法]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搜集整理其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古代相关伤科医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及特色.[结果]章氏伤科秉承道家文化之琼浆,汲取儒家思想之精华,上承佛家正骨之要术,中继民间疗法之特长,结合现代医学之技术,潜心医道两百年,济世情怀代相承,形成了以"和合"思想为核心,整体辨证、杂合以治、气血平调、筋骨互用、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形神合一等理论体系为特色的中医骨伤学术流派.[结论]章氏伤科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中西并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和合"理论体系,总结其学术特色,对充实浙派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世医家学内涵及其对中医传承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治学历来重视渊源有自、师出有门,世医名门,传承有序,和而不同,继承之中又有创新.分析和挖掘世医家学精神内涵,包括修身齐家、医道济世,克承家学、绍绪箕袭,荣业所基、籍甚无竞;学术内涵,包括世守心法、专门相继,世传警训、从医宜忌,世遗案稿、学有所凭.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当今中医传承的启示,即弘扬世医家学的传承方式是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世医家学的继承应挖掘学术精髓,医世家学的创新需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中医传承重在文化与精神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甄氏流派传人张忠德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郁证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忠德教授师从甄梦初、甄驾夷两位岭南大家,为甄氏流派第四代传人,其对各类内科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用药简便效验.现将其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如下.1 流派传承岭南医家甄梦初老先生对医道感悟至深,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在对岭南地区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因擅长治疗诸多疑难杂病如痹症、小儿疳积、妇女疾病、郁证等而闻名岭南地区,渐成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后经第三代甄驾夷先生、第四代张忠德教授等推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继续发展壮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道土群体在“援道入医”过程中的作用——兼论医籍中道教神秘主义现象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不老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体悟,逐渐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在古医籍中,道士群体作为中医药学“援道入医”的重要媒介,通过授书传方、医道传授、行医疗病、著书留世等方式,令许多道医中的内容为世人所知,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同时道教神秘色彩也一并浸入医书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中的道教神秘色彩逐渐为人所质疑,其内容在中医书籍中越来越被淡化,道教医学中的本草、医方、针灸等核心部分常被不露痕迹地移植入中医药学内,而其既往道医本身的事实则常被世人所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梳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仁、和、精、诚”四个字的过程,阐明四个字的层面,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仁”是中医学与中医人的出发点,是内心的信仰,表现为医术之仁与医者之仁;“和”是中医药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所在,表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是“阴阳相和”;“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表现为学医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研医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诚”是对中医药从业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表现为医者发愿必须“心地诚谨,心怀至诚”、医者对待患者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医者自我行为必须“诚信求真、慎独自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平田篤胤《毉宗仲景考》评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平田篤胤在《毉宗仲景考》一书中指出,《伤寒论》的作者是葛洪的从祖祖父葛玄,戴霸、张机、仲景等称呼都是葛玄的寓名.平田又以葛玄为基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指出中国医方最初是由神仙所造,根本上是由日本的神创造,中国医道根源于日本的神道.平田的结论并不可信,他实际上是用考证来阐释其所主张的“神医道”思想,与他的复古神道思想相契合,也反映出平田主张日本优于中国的中国观.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此种中国观也可看做是,日本近世中后期以来,一种以国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乃至日本国强调日本至上的强烈民族主义的中国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天真”的医学内涵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真”与防病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探讨其内涵对进一步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的相关内容发现,“天真”即自然天性,即天然的、本来的、自然的物质和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旁参道家典籍,保养“天真”既要求精神内守,又要使外在顺应自然;养神为修“真”之本,但由于形与神相依而存,相互影响,因此需要形神兼顾、性命双修,才能重返天真境界.医道同源,养生和修行都是“与道合真”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