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阳还五汤通过miR-26a-5p激活PTEN/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探讨补阳还五汤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补阳还五汤+miR-26a-5p激动剂(激动剂)组、补阳还五汤+激动剂阴性对照(激动剂阴性对照)组,每组36只;每组又按再灌注时间分为第3、7、14天3个亚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诱导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补阳还五汤组、激动剂组、激动剂阴性对照组建模24 h后开始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每日2次;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直至处死的前1 d.激动剂组和激动剂阴性对照组建模24 h后分别于侧脑室注射miR-26a-5p激动剂和miR-26a-5p激动剂阴性对照剂,其他各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建模24 h后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每日1次,直至处死的前1 d.采用改良版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2,3,5-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BrdU/NeuN双阳性(BrdU+/NeuN+)细胞数评估新生神经元,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 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PTEN 及 miR-26a-5p 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PTEN、PI3K、p-PI3K、Akt、p-Akt 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缩小脑梗死体积,增加BrdU+/NeuN+细胞数,上调miR-26a-5p的表达,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新生;侧脑室注射miR-26a-5p激动剂后加强上述效应.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元新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iR-26a-5p激活PTEN/PI3K/Akt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塑料暴露致小鼠皮质铁死亡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建立微塑料暴露小鼠模型探讨微塑料暴露致皮质铁死亡的影响,以期为微塑料暴露致神经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SPF级雄性C57小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微塑料组、中微塑料组、高微塑料组,每组10只.微塑料暴露组小鼠分别以25、50和100mg/kg纳米聚苯乙烯灌胃,连续染毒8周,对照组每天灌胃相同剂量纯水.染毒结束后,以新物体识别实验检验小鼠的神经行为变化;以HE染色观察小鼠皮质病理变化;以试剂盒检测小鼠皮质组织中二价铁(Fe2+)、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皮质组织中二价金属铁离子转运体1(DMT1)、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FPN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 7 成员 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染毒期间,低微塑料、中微塑料与高微塑料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微塑料组和高微塑料组新物体识别指数显著下降(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微塑料组小鼠皮质中出现神经细胞深染,结构模糊,核固缩现象;中微塑料组及高微塑料组小鼠皮质及海马中神经细胞深染,结构模糊,核固缩现象进一步加剧.与对照组相比,各微塑料组小鼠脑皮质中铁含量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在中微塑料组和高微塑料组中显著下降(P<0.05);同时,TFR1表达水平在各微塑料组小鼠脑皮质中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中微塑料和高微塑料组小鼠脑皮质中FPN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MT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GPX4与SLC7A11在中微塑料组与高微塑料组小鼠皮质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微塑料暴露可引起小鼠新物体识别能力下降,其中微塑料引起皮质神经细胞铁稳态失调导致铁死亡是诱导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赤凤迎源针刺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大鼠Ras/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赤凤迎源针刺法对面神经超微结构、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血清KR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赤凤迎源针刺组,每组 8 只.除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外,其他各组大鼠用面神经颊支压榨法诱导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予以干预 2周.干预结束后,行电镜检查观察大鼠的面神经超微结构;通过HE染色观察面神经组织形态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KRas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面神经组织MEK、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另外 3组大鼠动物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针刺 2周后,常规针刺组及赤凤迎源针刺组大鼠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赤凤迎源针刺组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针刺 2周后,与模型组对比,常规针刺组及赤凤迎源针刺组面神经轴突纤维排列较紧密,内质网较多,KRa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面神经MEK蛋白、ERK蛋白表达升高(P<0.05),且赤凤迎源针刺组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 赤凤迎源针刺法可改善面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上调KRas、MEK及ERK表达水平,可能与激活Ras/MEK/ERK信号通路有关,从而修复面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镇痛麻醉方案的构建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镇痛麻醉方案的构建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33例。A组不给予右美托咪定,B、C组在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负荷剂量,然后分别以0.2、0.4 μg·kg -1·h -1速率进行泵注,至术后24 h停止。观察3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HR)、血压、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 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采用颅内压监测仪动态测定颅内压,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 2)。记录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T0时,3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颅内压、CER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麻醉时间推移,3组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平均动脉压、HR、NSE、S-100β、iNOS、颅内压、CERO 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组变化幅度比A、B组更大;而RR、Sp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开颅术后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改善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且对呼吸没有显著影响,尤其是0.4 μg的右美托咪定复合氢吗啡酮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AT-GluA2CT干扰GluA2/TARPγ-8耦合对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应用干扰肽TAT-GluA2CT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最合适的给药时间。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雄性,72只),同时设立对照组(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癫痫组(12只),对照肽组(12只),干扰肽组(48只),根据给药的时间不同将干扰肽组又分为前1 h组(12只),后2 h组(12只),后4 h组(12只)和后6 h组(12只)。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Nissl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凋亡发生;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 唑-4-丙酸(AMPA)受体第二亚单位GluA2表达和GluA2/AMPA受体胯膜调节蛋白家族γ-8(TARPγ-8)复合物耦合的变化情况。采用 t检验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 结果:应用干扰肽后,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0.07±3.51,前1 h组39.40±2.39,后2 h组38.43±2.42,后4 h组30.30±2.55,后6 h组27.93±3.20, F=235.28,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相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31.47±3.19,前1 h组7.30±3.45,后2 h组9.27±3.81,后4 h组12.86±3.08,后6 h组14.43±3.13, F=248.60,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癫痫后海马GluA2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1 626.53±2 700.58,癫痫组14 578.16±2 917.02,前1 h组13 375.47±3 180.54,后2 h组15 244.10±1 390.41,后4 h组15 799.16±4 559.49,后6 h组15 722.95±1 756.01, F=3.83,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之间GluA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5, P=0.77);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GluA2/TARPγ-8耦合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4 509.80±3 718.54,前1 h组12 055.18±5 847.11,后2 h组9 630.51±5 805.17,后4 h组12 749.35±7 108.45,后6 h组11 092.98±7 330.08, F=10.68, P<0.05);与癫痫组相比,前1 h组大鼠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评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潜伏期(18.58±3.99) min,前1 h组(103.25±9.21) min, t=29.23, P<0.05]。 结论:干扰肽TAT-GluA2CT可减轻癫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在匹罗卡品前1 h或后2 h应用干扰肽对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坐骨神经损伤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离断修复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运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组。B、C组先分别于右侧坐骨神经行离断修复术,待神经愈合到8、12周后,3组分别行右侧股骨截骨延长外固定术(Ilizarov术)建立牵张成骨模型。股骨截骨延长术(Ilizarov术)前及术后行肌电诱导仪(EMG)检测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术后每周行X线检查骨痂生成情况。矿化2、4、6周分别取材行四点弯曲实验和组织学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再生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评估,当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表通过GraphPad Prism 8.0绘制。 结果:A组在术前及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优于B、C组;矿化第2、4周,X线片示B组成骨优于A、C组;HE及Safranin O染色示B组局部毛细血管及软骨形成明显多于A、C组;免疫组化染色示B组牵张区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表达量高于A、C组;矿化第6周,四点弯曲实验示B组骨质量优于A、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骨延长组的牵张区骨再生较单纯骨延长组愈合良好,股骨延长过程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后其电生理改变呈周期性变化,该损伤在术后6周可逐渐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疼痛行为、软骨修复及背根神经节(DRG)中转录激活因子3(ATF-3)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外泌体治疗关节炎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外泌体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2组均于左后肢膝关节腔注射4 mg/50 μl单碘乙酸钠(MIA)建立疼痛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关节腔注射50 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造模14天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左后肢膝关节腔注射50 μl生理盐水,外泌体组大鼠注射50 μl外泌体。于造模前1天、造模后第7、14天及给药后第7、14、28天对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进行测定;于测试后取出相应时间点DRG,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ATF-3及GAP-43表达情况;并取出相应时间点各组大鼠膝关节,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软骨修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在给药后第7天时,机械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均明显增加,直到给药后第28天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DRG水平AT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1),GAP-4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0.001);膝关节水平使用国际骨关节炎研究所(OARSI)软骨评分,在外泌体给药28天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外泌体可减轻MIA诱导的关节炎疼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及软骨修复有关,且神经修复早于软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脊髓NINJ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脊髓神经损伤诱导蛋白2(NINJ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30~260 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NINJ2干扰病毒组(NP+siRNA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对照病毒组(NP+scrRNA组)。Sham组与N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NP+siRNA组和NP+scrRNA组鞘内注射相应病毒10 μl。1周后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不结扎。分别于术前3、1 d和术后1、3、5、7、10和14 d时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INJ2和p-NF-κB p65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 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余3组术后3、5、7、10和14 d时术侧MWT降低,脊髓NINJ2和p-NF-κB p65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NP+siRNA组术后3、5、7、10和14 d时术侧MWT升高,脊髓NINJ2和p-NF-κB p65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 P<0.05),NP+scrRNA组不同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脊髓NINJ2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与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小RNA-211-5p靶向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B2信号通路对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211-5p、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2(EphB2)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配体B2(ephrin B2)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以及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和效果。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采用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和未受伤的PC12细胞进行前瞻性研究。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每组各30只,在术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和28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将SCI大鼠分为重组慢病毒载体LV-miR-211-5p组(A组)、空慢病毒载体LV-eGFP(B组)、0.9%氯化钠组(C组),每组15只,分别重组慢病毒载体、空慢病毒载体和0.9%氯化钠注射于脊髓损伤处头、尾侧,于术后1、7和14 d收集BBB评分,检测脊髓组织中的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GAP-43和突触素的表达。另外用150 μmol/L过氧化氢(H 2O 2)建立PC12损伤细胞系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系的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和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11-5p是否靶向调控EphB2。 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SCI组的miR-211-5p在损伤后1、3、7、14、21和28 d水平低于假手术组(0.70 ± 0.03比1.00 ± 0.10、0.60 ± 0.04比1.00 ± 0.05、0.45 ± 0.10比1.00 ± 0.12、0.30 ± 0.06比1.00 ± 0.15、0.20 ± 0.05比1.00 ± 0.13、0.10 ± 0.02比1.00 ± 0.07),EphB2和ephrinB2水平高于假手术组(1.10 ± 0.05比1.00 ± 0.01、1.80 ± 0.01比1.00 ± 0.08、2.30 ± 0.01比1.00 ± 0.10、2.60 ± 0.01比1.00 ± 0.05、2.80 ± 0.01比1.00 ± 0.06、3.00 ± 0.01比1.00 ± 0.07,1.20 ± 0.05比1.00 ± 0.02、1.60 ± 0.01比1.00 ± 0.03、2.10 ± 0.10比1.00 ± 0.01、2.40 ± 0.11比1.00 ± 0.09、2.70 ± 0.13比1.00 ± 0.05、2.90 ± 0.12比1.00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4 d,A组BBB评分高于B组和C组[(14.0 ± 1.1)分比(8.0 ± 1.1)和(8.2 ± 1.2)分],miR-211-5p水平高于B组和C组(1.90 ± 0.10比0.40 ± 0.01和0.50 ± 0.02),Eph/ephrin B2水平低于B组和C组(0.70 ± 0.10比1.80 ± 0.04和1.90 ± 0.06,0.60 ± 0.03比2.00 ± 0.04和2.10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术后14 d A组GAP-43和突触素含量均高于B组和C组( 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11-5p能够抑制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敲低miR-211-5p能够提高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phB2是miR-211-5p的靶基因,过表达EphB2可拮抗miR-211-5p对H 2O 2诱导的PC12后细胞凋亡抑制作用。 结论:miR-211-5p可通过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的表达而促进SCI的神经功能修复,提示把Eph/ephrin B2作为靶点,采用miR-211-5p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可能对SCI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磷酸化水平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Neurogin2基因(Ngn2)诱导的神经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gn2-MSCs)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细胞,并将Ngn2基因通过慢病毒转染MSCs细胞;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制备大鼠MCAO模型,分别设为Ngn2-MSCs移植组、Ngn2-MSCs+JAK-STAT通路抑制剂(AG490)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0、12、24、48、60、72、90 h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分单因素方差分析,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及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两均数成组设计资料 t检验分析。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区细胞凋亡水平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Ngn2转染MSCs后,Ngn2-MSCs细胞表现出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Western blot检测提示干细胞移植后脑组织JAK-STAT3信号通路12 h开始STAT3蛋白磷酸化激活,48 h达到高峰,90 h后逐渐下降,均高于0 h(12 h: t=4.780,48 h: t=6.991,90 h: t=4.578, P均<0.05)。实验组细胞凋亡数量48 h[(20.5±2.1)个/高倍镜视野]及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组间 F=13.372, P<0.05),神经缺陷评分(2.51±0.16 48 h及之后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组间 F=6.990, P<0.05)。 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损损伤中,JAK-STAT3通路磷酸化激活与神经损伤相关,抑制JAK-STAT3通路磷酸化水平可以降低细胞移植区细胞凋亡水平,提高干细胞移植存活率,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