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白蛋白紫杉醇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白蛋白紫杉醇治疗线数、转移部位数、具体转移部位、既往是否使用多西他赛和紫杉醇以及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探讨不同亚组患者在接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整体人群mPFS为8.2个月。三阴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Luminal型乳腺癌的mPFS分别为6.4个月、11.2个月、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2, P=0.025)。白蛋白紫杉醇为一、二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9.5个月,三线至七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6.3个月( χ2=3.86, P=0.049)。转移部位≤3个患者的mPFS为8.1个月,>3个患者的mPFS为7.0个月( χ2=0.38, P=0.535)。存在肝、脑转移患者的mPFS为6.8个月,肝、脑以外转移患者的mPFS为9.6个月( χ2=7.53, P=0.006)。既往接受过多西他赛、紫杉醇治疗的患者mPFS为8.2个月,既往未接受过多西他赛、紫杉醇治疗的患者mPFS为9.6个月(χ 2=0.03, P=0.862)。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单药治疗患者的mPFS分别为12.1个月、7.8个月、9.0个月、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 P=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子分型(三阴性: RR=1.87,95% CI为1.24~4.22, P=0.008;HER-2阳性: RR=0.63,95% CI为0.52~0.94, P=0.042)、治疗线数( RR=0.67,95% CI为0.32~0.86, P=0.011)、具体转移部位( RR=1.26,95% CI为1.12~2.75, P=0.014)及联合治疗方式(联合靶向治疗: RR=0.74,95% CI为0.16~0.86, P=0.021;联合化疗: RR=0.93,95% CI为0.48~0.96, P=0.045;联合免疫治疗: RR=0.81,95% CI为0.17~0.78, P=0.03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良反应主要有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周围神经毒性、皮疹,未有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 结论: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过表达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对卵巢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过表达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hioredoxin reductase 1,TR1)对卵巢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卵巢去势组和卵巢去势过表达TR1组(卵巢去势-TR1组),每组18只。用慢病毒构建过表达TR1载体,脑立体定位仪海马定位进行注射慢病毒重组体,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R1、Bcl-2,p53和p21的mRNA和蛋白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Caspase-3的表达;用WST-1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法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mutase,SOD)活性、用微板法测定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通过旷场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用GraphPad Prism 9.0进行统计学处理,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卵巢去势组大鼠海马组织TR1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大鼠( t=3.125,4.402,均 P<0.05),卵巢去势-TR1组大鼠海马组织TR1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均高于卵巢去势组( t=4.945,4.845,均 P<0.05)。(2)三组大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和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73,33.67,6.51,均 P<0.05)。在旷场实验中,卵巢去势大鼠运动距离多于正常组[(4 700±141)mm,(3 967±163)mm],中央区停留的时间长于正常组[(87.33±3.93)s,(80.83±2.48)s],卵巢去势-TR1组的运动距离[(4 267±150)mm]和中央区停留时间[(82.17±3.43)s]均低于卵巢去势组(均 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卵巢去势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28.67±2.50)s,(19.50±2.59)s, P<0.05],而卵巢去势-TR1组逃避潜伏期低于卵巢去势组[(25.00±1.67)s, P<0.05]。(3)三组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指标MDA、SOD和GSH的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7.41,91.38,28.69,均 P<0.01)。卵巢去势组大鼠海马组织的MDA水平高于正常组( P<0.05),卵巢去势-TR1组低于卵巢去势组( P<0.05);卵巢去势组SOD和GSH水平则低于正常组,而卵巢去势-TR1组SOD和GSH水平高于卵巢去势组(均 P<0.05)。(4)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均显示,卵巢去势组大鼠海马组织老化相关蛋白p21和p53水平高于正常组(均 P<0.05),卵巢去势-TR1组p21和p53水平则显著低于卵巢去势组(均 P<0.05)。卵巢去势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水平高于正常组( P<0.05),卵巢去势-TR1组Caspase-3水平则显著低于卵巢去势组( P<0.05)。卵巢去势组大鼠海马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低于正常组( P<0.05),卵巢去势-TR1组Bcl-2水平则显著高于卵巢去势组( P<0.05)。 结论:过表达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1)通过调节海马组织氧化损伤、减少细胞老化,从而减少海马部位神经元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GD2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3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5年至2023年第2季度以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对3种GD2单抗的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以3种GD2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630例,包括达妥昔单抗465例、达妥昔单抗β 61例和那西妥单抗104例,涉及PT为341、24和125种,分别映射在19、2和12个SOC中。3种GD2单抗相关AE中,均有出现死亡、威胁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不良结局的患者。采用ROR法和IC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AE风险信号142、3和30个,其中未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记录的分别为73、0和6个。报告数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和达妥昔单抗β均为发热,那西妥单抗为低血压和疼痛;信号强度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分别为穿刺部位脓肿、器械相关的菌血症和喘鸣。3种药物重叠的AE风险信号为发热和疼痛,达妥昔单抗发热信号强度最强,那西妥单抗疼痛信号强度最强。在AE报告数前30位的PT中,那西妥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的AE风险信号明显多于达妥昔单抗。那西妥单抗AE风险信号中,不同于达妥昔单抗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PT为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热、疼痛和低血压为3种GD2单抗常见AE。那西妥单抗引起疼痛明显,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为该药独有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AE风险信号,临床应予警惕并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血病眼部表现及治疗相关眼部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许多患者可有眼部表现,部分患者可因视力损害或眼部病变首诊于眼科。白血病可通过直接浸润或由于贫血、血小板减少、血黏度增高、免疫抑制等间接因素累及眼前节、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眼眶等眼组织,特征性眼部表现包括Roths斑、绿色瘤等。不同类型白血病对眼部的损害概率和侵犯部位不尽相同,急性较慢性、髓细胞较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眼部病变的概率高。近年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抗白血病靶向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等,但白血病患者生存周期明显延长的同时,也可能引起或加重眼部病变,如酪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可导致眶周水肿、阿糖胞苷具有角膜毒性、甲氨蝶呤引起眼外肌麻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干眼高发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重视白血病相关眼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白血病的眼部表现及其治疗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黏菌素治疗小儿重症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多黏菌素在治疗小儿重症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CRGNB)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PICU收治的使用多黏菌素治疗的危重症CRGNB感染患儿15例,根据患儿最终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感染相关情况、多黏菌素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以及肾毒性监测指标,评估多黏菌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死亡5例,存活10例,12例患儿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存活组的多黏菌素治疗时间较死亡组长( P<0.05)。(2)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10例),其他部位包括肺部感染(5例)、胸腔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且其中4例为多部位联合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其中2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培养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对多黏菌素敏感。(3)12例患儿在原抗生素联合治疗失败后,启用多黏菌素;另有3例直接启用多黏菌素治疗。14例患儿为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仅1例患儿单独应用多黏菌素治疗。体温、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在治疗前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降钙素原在多黏菌素治疗第3天较治疗结束时显著升高( P<0.05),且较存活组有显著差异( P<0.05),但与患儿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 χ2=0.837, P=0.360)。6例患儿治疗后病原学检测转阴,9例未转阴,且与多黏菌素使用时间长短( t=-0.692, P=0.502)和生存状况( χ2=0.313, P=0.576)无统计学相关性。病原学未转阴患儿中,死亡组3例,存活组6例;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4例)、肺部感染(4例)为主。(4)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和尿蛋白使用多黏菌素前后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死亡组血尿素氮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第1天、第7天显著降低( P<0.05);存活组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 P<0.05)。 结论:针对儿童感染CRGNB的重症病例使用多黏菌素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目前亟需更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做进一步探索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300~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8),双羟萘酸布比卡因辅料组(VE组)、盐酸布比卡因组(BH组)、脂质体布比卡因组(BL组)、低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L组)、中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M组)和高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H组),于左侧坐骨神经处分别注射双羟萘酸布比卡因辅料0.4 ml,盐酸布比卡因溶液0.4 ml,脂质体布比卡因混悬液0.4 ml,1、3和10 mg/ml双羟萘酸布比卡因混悬液各0.4 ml。分别于给药前1 d(T 0)和给药后0.5、1.5、3、5、8、12、16、24、48 h(T 1~9)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计算热缩足潜伏期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同时行运动功能评分,以评价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于给药后2和7 d(T 9,10)时,每组分别处死5和3只大鼠,取注射部位坐骨神经及周围肌肉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神经损伤评分和炎症反应评分,以评价神经毒性作用。 结果:与VE组比较,HL组T 1~4时、HM组T 1~8时、HH组T 1~8时MPE升高,HL组T 1~4时、HM组T 1~5时、HH组T 1~7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 P<0.05),HL组、HM组、HH组各时点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H组比较,HM组T 3~8时MPE升高,T 3~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 9时神经周围肌肉炎症反应评分降低( P<0.05);与BL组比较,HM组T 3~7时MPE升高,T 4,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 9时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降低( P<0.05)。6组神经损伤评分均为0分。 结论:双羟萘酸布比卡因可对大鼠坐骨神经产生阻滞作用,浓度越高阻滞时间越长,且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长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与等浓度等容量盐酸布比卡因和脂质体布比卡因相比,双羟萘酸布比卡因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长,且神经毒性作用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碘对比剂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碘对比剂脑病(CIE)是使用碘对比剂(ICM)造影或介入治疗后的罕见并发症,发生率0.13%~2.92%。CIE一般发生在使用ICM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其临床表现多样,以短暂的皮质盲最为常见。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一般在48~72 h内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遗留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CI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血脑屏障受损导致较大剂量的ICM暴露和ICM的直接细胞毒性有关。既往有慢性肾病和脑卒中病史是CIE发生的危险因素,ICM的类型和造影或介入术的部位可能对CIE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使用ICM造影或介入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神志障碍、视野缺损、癫痫等症状,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完善CT或磁共振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α-半水硫酸钙/磷酸八钙/RGD多肽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将α-半水硫酸钙(α-CSH)、磷酸八钙(OCP)与RGD多肽(RGD)复合,探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材料浸提液备用并作为实验组,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CCK-8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前期实验保存的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以完全培养液、0.64%苯酚溶液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购自武汉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MK小鼠(6个月龄,18~22 g)腹腔内,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新西兰大白兔(3个月龄,2.0~2.5 kg)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情况评估材料的皮内刺激反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实验中α-CSH组1、3、5、7 d时BMSCs的相对增殖率(RGR)分别为85.87%、91.49%、91.30%、91.20%;α-CSH/OCP组分别为86.99%、92.53%、94.11%、89.98%;α-CSH/OCP/RGD组分别为91.45%、97.40%、97.66%、95.10%,3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BMSCs的RGR均>80%,按照细胞毒性分级其为0~1级,说明材料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实验小鼠术后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神经反应方面均未见异常,说明材料无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中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材料的原发刺激指数(PII)分别为0.125、0.250、0,均在0.0~0.4范围内,其反应类型为极轻微型。结论:α-CSH/OCP/RGD多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例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患儿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AESD)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例AESD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8例患儿的前驱感染症状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均在发热后24 h内出现惊厥发作;病程呈双相,其中第一相病程中3例出现惊厥持续状态,第二相病程中均表现为丛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加重,4例伴不自主动作。7例患儿被收入重症监护室,4例行气管插管,1例合并脓毒性休克。8例患儿第二相病程中颅脑MRI均示"亮树征",包括双侧对称性受累和双侧非对称性受累,受累部位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8例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予亚低温脑保护。出院后随访,患儿恢复期(3个月以上)颅脑MRI复查示脑萎缩、硬膜下积液、脑软化等改变,6个月时8例患儿均存活,但均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扩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分2例、5分4例、7分2例。结论:AESD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双相惊厥发作、头颅MRI示"亮树征"为其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该病患儿存活率高,但易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 6 U的BMSCs悬液配置成的生物墨水,通过3D打印平台组建仿生脊髓支架,置入培养基中并在37 ℃的CO 2培养箱环境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大体观察BMSC在支架中的分布;利用CAM/PI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测定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将支架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利用HE染色测定皮下组织以检测支架的免疫原性;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半切模型,移植支架进行治疗,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脊髓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情况;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机械疼痛评分进行感觉功能评价;表面电极检测法评价电生理恢复效果。 结果:支架内部呈现网状疏松结构,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外均匀分布;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支架在打印24 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6%;皮下移植支架28 d后,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免疫原性低;脊髓移植支架28 d后,通过HE染色观察到,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的再生脊髓组织明显增多,其中广泛分布着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再生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与损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损伤部位的再生神经元和轴突明显增多。BBB评分中,支架治疗组第一周10分,损伤组仅1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支架治疗组第4周为17分,损伤组仅恢复至4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斜板支撑角度恢复至40°,而损伤组仅恢复至22°;治疗组的疼痛阈值降至18.5分,与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电生理的潜伏期恢复效果同假手术组,优于损伤组。 结论:3D打印水凝胶支架具有疏松网状结构适宜细胞存活增殖、生物性良好、细胞毒性低、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促进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再生并伸出轴突,从而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功功能、感觉功能和神经电信号传导速率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