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2年11月),收集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视神经炎患者的文献资料,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TNF-α抑制剂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视神经炎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7例,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4岁;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11例,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6例,依那西普治疗8例,戈利木单抗和培塞利珠单抗治疗各1例;其中5例患者曾接受过其他TNF-α抑制剂治疗。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15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8例,银屑病关节炎3例,前葡萄炎2例,其他风湿性和炎症性疾病9例;其中4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从接受TNF-α抑制剂至视神经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3 d~2年),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伴眼球运动疼痛多见。37例患者中,8例进行了脑脊液检查,其中6例存在脑脊液异常;7例进行了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其中4例阳性。32例患者行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1例表现为视神经增强,14例有脑部病变,5例有颈椎或脊髓病变。30例患者进行了视力检查,29例视力下降。24例停药并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GC)治疗;6例仅停药未给予GC;7例未描述是否停药,其中5例给予GC。30例经停药和/或GC治疗后,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6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结论: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多发生于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6个月内,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多见,伴或不伴脑部MRI病变,及早发现并给予干预,通常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后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COVID-19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既往COVID-19相关GBS患者脑脊液中SARS-CoV-2 RNA阳性报道罕见。文中报道4例COVID-19相关GBS患者,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并确诊COVID-19后4~15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表现为进展性双下肢无力,3例患者伴有大小便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1例患者伴有双侧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复视和共济失调等多脑神经炎及Miller-Fisher综合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3例患者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F波出现率减低,另外1例患者存在下肢运动传导通路异常。有3例患者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查,其中1例患者血GD1a-IgG阳性。对4例患者均行血液、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3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1例患者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伴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然而,AD的早期诊断受到侵入性脑脊液检测和高成本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限制。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外周的延伸,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脑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发现AD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存在AD病理变化、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及血-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可发现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但视网膜血管成像作为AD生物标志物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提高视网膜血管指标诊断AD的特异度,并将研究关口前移至临床早期,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AD、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儿童结核病仍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抗结核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儿童抗结核治疗的疗程一般较长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儿科医师掌握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对于儿童结核病的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抗结核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皮肤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药物热、球后神经炎。对于不良反应轻、可耐受的患儿,应对症处理并继续抗结核治疗;如不良反应严重或者不能耐受,应及时停药。如不良反应复杂、严重或者罕见,应进行多学科讨论,做出最优的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非典型Takotsubo心肌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研究证据表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倾向于是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表现为心肌损伤的病例罕有报道。文中报道1例青年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侧视神经炎、延髓极后区综合征、脑干综合征和横贯性脊髓炎的经典核心症状,在病程中还出现了心率增快、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轻中度改变和B型钠尿肽明显升高以及左室基底段运动幅度减低等心肌损伤改变,符合NMOSD合并Takotsubo心肌病的诊断。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心肌损伤表现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而快速恢复。这一罕见病例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其不仅拓宽了NMOSD的症状谱,还为NMOSD器官损害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20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经血和(或)脑脊液抗神经抗体检测确诊的207例抗体介导的CNS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207例抗体介导的CNS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中抗 N-甲基- 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117例,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63例,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阳性32例,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阳性6例,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3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抗体阳性2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1例;最常见的临床表型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其次为视神经炎(ON);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及不自主运动是抗NMDAR抗体阳性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而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及视觉障碍是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及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病(GFAP-A)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07例患儿中17例有多重抗神经抗体共阳性,其中抗NMDAR抗体与抗MOG抗体共存10例(1例同时检测到抗GFAP抗体),抗NMDAR抗体与抗GFAP抗体共存3例,抗MOG抗体与抗GFAP抗体共存3例,抗NMDAR抗体与抗CASPR2抗体共存2例,抗GABABR抗体与抗CASPR2抗体共存1例。202例患儿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154例出现白细胞增多症,27例蛋白水平升高。203例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179例异常,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局灶性或全面性慢波,部分患儿脑电图提示痫性放电。205例患儿接受了免疫治疗。所有存活患儿均至少随访6个月,164例患儿完全康复,40例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3例死亡。随访期间共有28例患儿有1次或多次复发。 结论:抗体介导的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儿童各年龄段,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患儿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死亡率低,但部分患儿存在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D4 + Th细胞相关性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大类与神经眼科交叉、体液免疫主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常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具有较高致盲率,给患者生活质量、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沉重打击。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的发现,使NMOSD在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上取得显著的进步,但AQP4-IgG并非是NMOSD完全通用的生物标志物。CD4 +辅助性T(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NMOSD发病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回顾近些年来与NMOSD发病密切相关的CD4 + Th细胞相关性细胞因子的研究成果,包括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7、IL-2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13、IL-31、IL-33和调节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等,以期为NMOSD或NMO-ON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策略等提供新的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减旋覆花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疼痛行为及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加减旋覆花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疼痛行为及磷酸化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及汤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法建立坐骨损伤(CCI)模型。汤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2.5、5.0、10.0 g/kg的加减旋覆花汤浓缩液,普瑞巴林组灌胃15 mg/kg的普瑞巴林,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15 d。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第3、7、11、15 d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中IL-1β、TNF-α、IL-10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LR4、NF-κB p65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汤药高剂量组自发性疼痛评分降低( P<0.05),热辐射缩足潜伏期(TWL)延长( P<0.05),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升高;汤药低、中、高剂量组脊髓组织IL-1β、TNF-α水平降低( P<0.05),IL-10水平升高( P<0.05);脊髓组织TLR4、NF-κB p65平均灰度值降低( P<0.05),p-p38MAPK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加减旋覆花汤可有效改善CCI大鼠神经源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TLR4信号通路激活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氧化氮在神经精神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生理浓度NO参与维持正常神经精神功能,病理性高浓度NO则表现出神经毒性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病理反应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 N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代谢与作用,并以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为例,探讨了 NO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与致病机制,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新型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思路和动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藤茶及其活性成分二氢杨梅素的药理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中药藤茶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藤本植物,含有黄酮类、酚类、甾体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二氢杨梅素为藤茶中含量最高的黄酮类化合物,也是其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藤茶及二氢杨梅素的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其机制主要涉及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抑制迁移侵袭、调节免疫、逆转耐药.另外,藤茶及二氢杨梅素还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肝病;通过抗炎作用治疗肠道炎症、关节炎、神经炎等炎症性疾病;通过调节代谢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此外,藤茶及二氢杨梅素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文章对藤茶及其活性成分二氢杨梅素的药理作用进行整理综述,并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以期为藤茶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