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181例单中心临床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期间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以及抗RNA病毒药物在阻断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4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肾移植科随访的232例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观察时间为新冠病毒感染后30 d。根据肾移植受者是否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分为感染组(181例)和未感染组(51例);感染组受者,根据是否进展为重型,分为病情进展组(23例)和病情稳定组(158例)。对比分析各组受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移植术后时间、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史)、吸烟史、是否使用抗RNA病毒药物及种类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临床分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2例肾移植受者中新冠病毒感染率为78.0%(181/232),临床分型为:轻型112例、中型46例、重型21例、危重型2例,重症率为12.7%(23/181)。新冠病毒感染后,年龄≥65岁的13例受者中有5例由轻/中型进展为重型,年龄<65岁的168例受者中有18例进展为重型;患有糖尿病的68例受者中有13例(19.1%)由轻/中型进展为重型,无糖尿病的113例中受者有10例(8.8%)进展为重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 OR=5.21,95% CI:1.54~17.64, P=0.008)和患有糖尿病( OR=2.44,95% CI:1.003~5.911, P=0.049)可显著增加新冠病毒感染受者由轻/中型向重型进展发生的危险;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 OR=4.03,95% CI:1.14~14.34, P=0.031)是新冠病毒感染受者由轻/中型进展为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181例轻/中型新冠病毒感染受者,有18例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10例使用阿兹夫定进行抗RNA病毒治疗,均未进展为重型;153例未使用抗RNA病毒药物治疗,有23例(15.0%)进展为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8)。23例重型受者中,有14例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2例使用阿兹夫定进行抗RNA病毒治疗,前者均未进展为危重型,后者中有1例进展为危重型并死亡;7例未使用抗RNA病毒药物的受者中有1例进展为危重型并死亡,另外6例均未进展为危重型。 结论:年龄≥65岁或患有糖尿病的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由轻/中型进展为重型的风险更大。其中,年龄≥65岁是新冠病毒感染受者由轻/中型进展为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移植受者在新冠病毒感染轻/中型阶段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或阿兹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率。在重型阶段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进行治疗仍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后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COVID-19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既往COVID-19相关GBS患者脑脊液中SARS-CoV-2 RNA阳性报道罕见。文中报道4例COVID-19相关GBS患者,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并确诊COVID-19后4~15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表现为进展性双下肢无力,3例患者伴有大小便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1例患者伴有双侧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复视和共济失调等多脑神经炎及Miller-Fisher综合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3例患者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F波出现率减低,另外1例患者存在下肢运动传导通路异常。有3例患者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查,其中1例患者血GD1a-IgG阳性。对4例患者均行血液、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3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1例患者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期国内批准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研究概况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2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抗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上市共有6款,其中2款为进口药物:美国辉瑞公司的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与默沙东公司的莫诺拉韦;4款为国产药物:真实生物公司的阿兹夫定、君实生物公司的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先声药业的先诺欣(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及众生药业的来瑞特韦。从整体作用机理上看,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新冠病毒蛋白酶及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来杀死新冠病毒,如能早期应用,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对国内新批准的这6种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研究概况进行阐述,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视应急附条件获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的安全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我国应急附条件批准(CMA)3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包括莫诺拉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和阿兹夫定。这些药物存在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相对不足的现状。莫诺拉韦不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抑制剂或诱导剂,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对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可能更有利。Paxlovid中的利托那韦是药物代谢关键酶—CYP3A4强抑制剂,可与众多治疗心律失常、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安全风险增加。阿兹夫定药品说明书记载的生殖和遗传毒性令人担忧。实现对3种药物的安全管理需要我国政府、医院管理者、临床医师和药师等的共同努力,包括完善药物CMA相关管理法规,加强对这些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监测,进行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监测病毒的变异及其耐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兹夫定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COVID-19的比较: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阿兹夫定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真实世界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收集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所用抗病毒药物分为阿兹夫定组(A组,307例)和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P组,426例),采用PSM平衡2组间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所造成的混杂偏倚。经1∶1 PSM后,A组和P组各261例纳入分析。比较2组患者在综合结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机械通气率、高流量氧疗率、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追踪长新冠症状并统计再次感染和死亡情况。结果:A组中男169例(64.75%),女92例(35.25%),年龄(68.07±14.19)岁;P组中男178例(68.20%),女83例(31.80%),年龄(68.69±15.97)岁。A组的住院费用低于P组[12 892.48(7 287.02,21 763.97)元比17 105.47(10 926.37,33 027.88)元, U=5.02, P<0.010];2组患者在综合结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机械通气率、高流量氧疗率、住院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于1、3、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2组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中2组共54例(11.49%)患者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A组24例(10.21%),P组30例(12.77%), χ2=0.75, P=0.390],再感染的症状较初次无加重。有117例(24.89%)患者报告了长新冠症状[A组53例(22.55%),P组64例(27.23%), χ2=1.38, P=0.241],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包括乏力(9.79%,46/470)、气促(5.74%,27/470)及咳嗽咳痰(3.19%,15/470)。 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中,接受阿兹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住院费用较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患者低,2种抗病毒药物在患者综合临床结局、6个月内的全因死亡率、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乏力、气促、咳嗽咳痰是常见的长新冠症状,随访6个月内仅少数患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但症状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兹夫定片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22年8月18日至9月18日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住院并应用阿兹夫定片治疗的成年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7例,男性68例(58.1%),女性49例(41.9%);年龄18~ 76岁,中位年龄44岁;服用阿兹夫定片前COVID-19病程为2~25 d,平均13 d;阿兹夫定片疗程为2~14 d,平均8 d。117例患者中10例(8.5%)在服用阿兹夫定片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5例(恶心2例、腹泻2例、腹胀1例),肝功能异常和头晕各2例,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乏力各1例;其中1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次,表现为头晕+腹胀。停用阿兹夫定片和/或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1级者7例,2级3例,无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所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在药品说明书中均有记载,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兹夫定片治疗普通型COVID-19安全性较好,患者耐受性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和头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兹夫定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危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阿兹夫定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aCCI)≥1分筛选出高危患者379例,根据使用不同抗病毒治疗药物分为阿兹夫定组(221例)和其他药物组(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和莫诺拉韦,158例),并设定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和aCCI作为混杂因素,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预后差异,评价使用阿兹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主要预后指标为确诊后60 d内病死率,次要预后指标为住院率、重症率、高级呼吸支持使用率、抗原核酸转阴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阿兹夫定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其他药物组[岁:(74.0±12.8)vs.(77.1±13.2)],平均aCCI评分低于其他药物组[分:4(3,5)vs.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匹配后两组各纳入患者1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CCI和BMI等混杂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阿兹夫定组较其他药物组住院率高(80.1%vs.50.5%,P<0.001)、平均核酸抗原转阴时间长(d:10.0 vs.7.0,P=0.003)、平均症状缓解时间长(d:14.0 vs.11.0,P=0.019)、病死率低(8.1%vs.17.6%,P=0.019)以及高级呼吸支持使用率低(11.0%vs.21.3%,P=0.02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阿兹夫定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生死亡(OR=0.436,P=0.023)和使用高级呼吸支持(OR=0.457,P=0.023)的保护因素.结论 与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和莫诺拉韦相较,阿兹夫定治疗具有高危因素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降低病死率、减少高级呼吸支持使用率方面有更好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1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使用阿兹夫定片的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使用阿兹夫定片发生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对我院 2022 年 1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月 15 日使用阿兹夫定片的 352 例COVID-19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询问患者发生ADR的临床表现,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肝肾功能等信息.结果 我院使用阿兹夫定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74.60 岁,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为 84.09%.352 例患者中发生ADR的患者共计112 例,ADR总体发生率为 31.82%,阿兹夫定片ADR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转氨酶升高,其中神经系统(26.16%)、胃肠系统(25.00%)及肝胆系统(21.51%)损害占比较高.单因素分析提示转氨酶升高与患者平均年龄和用药时间显著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使用阿兹夫定片抗病毒治疗应高度重视相关ADR监测,用药时间超过一周的老年患者发生转氨酶升高的风险较大,临床需加强相关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巴瑞替尼联合阿兹夫定致高胰酶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病例介绍患者,男,85岁.因发热7 d、呼吸困难3 d,于2023年1月2日入院.患者7 d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1℃,伴咳嗽、咽痛及咯痰,无乏力、头晕、头痛,无肌肉酸痛、关节痛、畏寒及寒战,于2022年12月29日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未吸氧状态测外周氧饱和度85%,胸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肺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1月26日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服用阿兹夫定片治疗COVID-19患者病历,记录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用药剂量、治疗疗程、合并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药物肝损不良反应等信息,统计阿兹夫定发生DILI的基本特征;并将患者分为未发生DILI组和发生DIL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药物治疗的差异,进一步探讨阿兹夫定引起DILI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94例,发生DILI为17例,占比5.78%;DILI临床分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4例,胆汁淤积型6例,混合型7例;DILI因果关系评估方面,17例DILI中极可能1例,很可能12例,可能4例;DILI严重程度分级方面,17例患者中轻度肝损伤(1级)10例,中度肝损伤(2级)5例,2例患者由于检测数据不全而未分级;DILI发生时间方面,17例患者阿兹夫定平均用药疗程为(7.6±3.7)d,DILI发生时间为服药后的(6.4±3.9)d.影响因素方面,合并用药数量、低蛋白血症、危重患者是发生DILI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阿兹夫定治疗COVID-19引起的DILI为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方面多为轻、中度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临床使用前应评估患者病理状态,对于合并低蛋白血症和/或危重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后谨慎用药;使用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数量,特别是避免与其有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以此避免DIL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