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小脑蚓部肿瘤的临床效果(附18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外科(15例)、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同一治疗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儿童小脑蚓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行活组织检查1例.术后病理学结果:髓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行活组织检查的患儿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为小脑良性病变.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小脑性缄默4例,共济失调13例,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7例患儿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发生交通性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改善;存在小脑性缄默和共济失调症状患儿的症状较出院时均有改善.末次随访时,肿瘤复发3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小脑蚓部肿瘤能达到显露要求,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提供了显微镜手术外的另一个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VEGFA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疗效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 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14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神经肿瘤学反应评估标准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将获得疾病控制(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者定义为治疗有效组,未达到疾病控制者为治疗无效组,各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A、VEGFR 1/2蛋白的表达量,利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比较两组间VEGFA、VEGFR 1/2蛋白表达量及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与贝伐珠单抗治疗无效组相比,贝伐珠单抗治疗有效组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A的表达量(分别为5.71±2.21和1.86±0.90,t=4.27,P=0.003)及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6.7±16.7)个/400 倍镜和(23.4±5.7)个/400 倍镜,t=3.50,P=0.009]均明显增加,而VEGFR 1和VEGFR 2的表达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VEGFA的表达量和微血管密度与超选择性颅内动脉灌注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刺调节Shh/Ptch1信号通路对帕金森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是否可通过调节Shh/Ptch1信号通路进而改善帕金森(PD)大鼠认知功能.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环巴胺(Shh抑制剂)组、西药组(盐酸多奈哌齐)及针刺+西药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IL-1β)水平;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Cleaved-caspase-3)、B淋巴细胞瘤(Bel-2)、Bcl-2相关X蛋白(Bax)、音猬因子(Shh)及补缀同源物1(Ptch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元有明显损伤,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西药组和针刺+西药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针刺+环巴胺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加重,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c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和西药组相比,针刺西药组大鼠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时间、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 β、MDA水平、Cleaved-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IL-10水平、SOD、CAT活性、Bel-2、Shh及P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降低PD认知障碍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神经元损伤,进而改善其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激活Shh/Ptch1信号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胶质母细胞瘤中免疫信号转导及其对免疫治疗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的肿瘤类型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患者生存期仍没有明显改善.尽管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上进展却相对缓慢,可能是由于胶质母细胞瘤免疫信号网络,导致针对免疫治疗的靶向效果受到削弱.本文旨在概述逐步放大的免疫信号转导,以及这种"蝴蝶效应"如何影响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从而探讨基于"蝴蝶效应"的免疫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135b靶向结合叉头蛋白N3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促进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微小RNA-135b(miR-135b)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简单随机法将SH-SY5Y细胞分为miR-135b模拟物(mimics)组和miR-135b抑制物(inhibitor)组,以及阴性对照NC mimics组和NC inhibitor组并转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效果,细胞划痕实验、细胞活力检测(CCK-8)、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的生物学功能.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5b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加以验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叉头蛋白N3(FOXN3)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iR-135b mimics组的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高于 NC mimics 组[(28.47±1.10)%比(15.04±1.38)%,t=10.70,P<0.01;1.97±0.11 比1.47±0.10,t=5.79,P<0.05;265.00±21.93 比 204.56±29.54,t=2.85,P<0.05];miR-135b inhibitor组的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低于NC inhibitor组[(7.67±1.24)%比(14.06±2.92)%,t=2.80,P<0.05;1.04±0.08 比 1.49±0.12,t=5.39,P<0.05;75.89±3.00 比 201.11±19.78,t=10.84,P<0.0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FOXN3是miR-135b的靶基因之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Western blot示miR-135b mimics组的FOXN3表达低于NC mimics组(0.35±0.15 比 0.82±0.07,t=4.96,P<0.01),PI3K、p-Akt/Akt 表达高于 NC mimics 组(1.50±0.18 比 0.85±0.05,t=5.31,P<0.01;1.19±0.08 比 0.89±0.02,t=5.53,P<0.01);miR-135b inhibitor 组的 FOXN3 表达高于 NC inhibitor 组(1.97±0.09 比 0.75±0.10,t=2.78,P<0.05),PI3K、p-Akt/Akt 表达低于 NC inhibitor组(0.77±0.11 比 1.03±0.07,t=4.58,P<0.05;0.64±0.01比 0.82±0.07,t=4.43,P<0.05).结论 miR-135b 可能通过靶向结合 FOXN3 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促进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酸及乳酸化修饰-胶质瘤基础研究新热点和新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等特点.近十余年来,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热潮不断兴起,有效的结论却乏善可陈.乳酸作为糖酵解的常规产物,不仅参与代谢,还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乳酸化修饰是一种于2019年发现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影响胶质瘤的代谢重编程、免疫逃逸和微环境塑造.靶向乳酸及乳酸化的治疗,如抑制乳酸脱氢酶(LDHA)或组蛋白的乳酸化修饰,显示出显著改善胶质母细胞瘤(GBM)预后的潜力.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胶质瘤细胞的组蛋白乳酸化,非组蛋白和其他胶质瘤组分乳酸化修饰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期为治疗提供确切有效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中心87例髓母细胞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髓母细胞瘤(MB)患儿生存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MB患儿的临床资料。87例患儿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69例行化疗,73例行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儿的总生存期(OS)。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患儿OS的影响因素。结果:87例患者中,75例达肿瘤全切除,10例为近全切除,2例行部分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经典型64例,促纤维增生/结节型13例,大细胞/间变型6例,广泛结节型4例;分子分型结果显示,32例患儿中,Group 4型17例,SHH型10例,Group 3型和WNT型分别为3例和2例。术后诊断为小脑性缄默综合征(CMS)者33例(37.9%)。87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22.5(1~86)个月,7年生存率为61.7%。单因素log-rank分析结果提示,危险分层( χ2=15.80, P<0.001)、术前存在肿瘤播散( χ2=13.72, P<0.001)、术后放疗( χ2=25.92, P<0.001)、术后化疗( χ2=3.89, P=0.049)与MB患儿的OS可能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后放疗为MB患儿OS的独立影响因素( HR=-2.37,95% CI:0.03~0.31, P<0.001),而危险分层、术后化疗、年龄、肿瘤切除程度、术前有无肿瘤播散、术后是否诊断为CMS均非OS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术后是否发生CMS并不影响MB患儿的生存预后,而术后放疗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氟醚通过激活PERK/eIF2α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和ERS在PND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异氟醚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 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 eIF2α)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在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异氟醚组和PERK抑制剂组(GSK组)。异氟醚组和GSK组大鼠放置于麻醉箱,通过吸入2%异氟醚4 h建立PND模型,GSK组大鼠在吸入异氟醚6 h前使用PERK抑制剂GSK2606414(150 mg/kg)灌胃;对照组大鼠进行同样处理,但不吸入异氟醚,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吸入异氟醚4 h后进行水迷宫试验,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析大鼠神经功能。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TUNEL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PERK、eIF2α磷酸化水平及78 kDa葡糖调节蛋白(78 k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 CHOP)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B淋巴细胞瘤-2-Associated X(B-cell lymphoma-2-Associated X, Bax)水平。结果:异氟醚组逃避潜伏期长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少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异氟醚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高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PERK、eIF2α磷酸化水平高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GRP78、CHOP水平高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Bax水平高于GSK组及对照组,Bcl-2水平低于GSK组及对照组( P<0.05)。 结论:异氟醚可能通过激活PERK/eIF2α通路和ERS引起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抑制PERK/eIF2α通路的激活可通过抑制ERS缓解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对PND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发胶质母细胞瘤扩大切除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初发胶质母细胞瘤扩大切除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初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术后24 h内MRI T1增强序列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影像获得术前强化肿瘤体积、强化肿瘤残余体积和FLAIR序列的肿瘤体积、FLAIR序列的肿瘤残余体积,计算肿瘤切除程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强化肿瘤全切除组和未全切除组、FLAIR序列的肿瘤全切除组和未全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28例,强化肿瘤全切71例(55.5%),其中FLAIR序列的肿瘤全切17例(13.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强化肿瘤残余体积、FLAIR序列的肿瘤残余体积、FLAIR序列的肿瘤切除程度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强化肿瘤全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强化肿瘤未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强化肿瘤全切除患者中,FLAIR序列的肿瘤全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FLAIR序列的肿瘤未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RI FLAIR序列显示的肿瘤残余是影响OS的一个重要因素,初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扩大切除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