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2018-2022年门诊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通过分析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门诊量的变化趋势和病种构成,为医院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某院神经外科2018-2022年门诊量统计数据,其中2020年数据由于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不具可比性因此除外此年数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例数、相对比、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季节指数等对神经外科门诊量以及门诊就诊病种进行分析.结果 某院神经外科年度门诊量从2018年的46 281增加到2022年的66 905,累计增长了20 624,增长率达到44.56%.季节指数最高的是第3季度,最低的是第1季度.神经外科门诊量前6种病分别为脑血管病(16.26%)、颈椎病(4.54%)、术后随诊检查(4.52%)、颅内占位病变(4.10%)、腰椎病(4.01%)、动脉瘤(3.81%),颈椎病、腰椎病构成比随年份顺位上升.结论 1季度门诊量减少,3季度就医量达到高峰,应结合季节特点做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与安排.颈椎病、腰椎病的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医院与科室应针对病种门诊量变化做好协调,增加相应配置和号源,医师应加强科普宣教,关口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采用Mimics软件分析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采用Mimics软件对跟骨内骨水泥的填充率进行分析,探讨骨水泥填充率对跟痛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8例跟痛症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过半年以上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在局麻下行跟痛部位穿刺,注入骨水泥.手术后将患者跟骨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21.0软件,分离并重建跟骨注入的骨水泥,并计算骨水泥填充率(IR),根据IR的中位数完成低填充率组(IR%<3.15%)、高填充率组(IR%≥3.15%)差异化分组.收集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再对IR、术后VAS、术后AOFAS、跟骨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跟骨骨水泥的不同填充率对跟痛症疗效的影响.结果 术后低填充率组VAS评分(3.33±1.00)高于高填充率组(2.00±1.00);术后低填充率组AOFAS评分(85.33±3.16)低于高填充率组(92.44±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4.80,P<0.05);低填充率组术前VAS评分(6.67±1.00)高于术后VAS评分(3.33±1.00),高填充率组术前VAS评分(6.89±0.93)高于术后VAS评分(2.00±1.00);低填充率组术前AOFAS评分(62.67±2.74)低于术后AOFAS评分(85.33±3.16),高填充率组术前AOFAS评分(61.33±3.16)低于术后AOFAS评分(92.44±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11.56、21.78、19.52,P<0.01),结果显示,高填充率组患者疗效优于低填充率组.术后VAS评分(2.89±1.00)、跟骨体积(65.97±5.12)与IR(2.86±1.08)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24、-0.475,P<0.05);术后AOFAS评分(87.93±3.15)、骨水泥弥散体积(2.03±0.39)与IR(2.86±1.08)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20、0.970,P<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穿刺通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骨水泥移位等并发症,1例高填充率的患者发生沿穿刺通道骨水泥渗漏.结论 跟骨内骨水泥高填充率组治疗效果较低填充率组明显,但过高的骨水泥填充率可能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快速康复理念下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佩戴充气靴早期负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理念下急性跟腱修复术后早期佩戴充气靴负重行走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69例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资料。男56例,女13例;年龄37.0(31.0,47.0)岁;体重指数(23.7±2.6)kg/m 2;闭合伤55例,开放伤14例;单纯跟腱损伤62例,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损伤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术后早期即开始佩戴充气靴负重,23例)和对照组(术后传统石膏托固定4周后佩戴充气靴负重,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率、重返运动时间、单腿提踵时间、跟腱再断裂率、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跟腱评分(VISA-A)、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10,1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4(3,5)d]和单腿提踵时间[(12.5±1.4)周]显著短于对照组[6(5,9)d、(17.0±1.5)周]、重返运动时间[21(20,22)个月]显著早于对照组[23(22,24)个月]、VISA-A评分[(89.4±1.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ATRS评分[(85.5±1.4)、(89.0±1.6)分]和AOFAS的踝-后足评分[(89.0±1.7)、(92.0±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9.3±1.8)、(87.0±1.3)分和(80.2±1.9)、(88.4±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无跟腱再断裂发生。 结论: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早期佩戴充气靴加速功能康复与传统石膏固定4周后佩戴充气靴康复相比短期效果明显提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增加开放性伤口感染率和再断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肝外恶性肿瘤,占胆管肿瘤的50%~60%。目前,根治性R0切除是早期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其早期病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外科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不超过25%。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门胆管癌患者可在新辅助治疗降期后再行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其术后的复发率可达50%~70%,癌种容易侵犯微血管、淋巴血管、周围神经以及肝浸润,是胆道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因此,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围术期处理、术前充分精准分期评估、术中规范切除、术后辅助性治疗,对提高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大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再植十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治疗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均为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离断平面:掌骨水平1例,掌指关节水平3例,近节指骨5例,指骨间关节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3.0 h,平均1.5 h。掌侧软组织缺损3.0 cm×1.0 cm~2.5 cm×0.8 cm,均应用神经、肌腱、血管一期移位再植,掌侧软组织缺损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进行修复。术后患者门诊随访4例,电话随访6例。结果:10例再植指及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肿胀瘀血,远端有张力性水疱,结痂换药后成活。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4个月。再植指皮瓣血运良好,拇指对掌活动可,全部患者均恢复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8例,良1例,可1例。结论: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的方法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可以有效地保留拇指的长度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2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9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17~49岁,中位年龄26岁。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0~2 d;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1~14 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就诊期间行血清D-二聚体检查3例。BCVA中位数0.4;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5例10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3例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4只眼。观察分析患眼眼底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PLR、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点、视盘水肿、黄斑水肿等。AMN 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黄白色"楔形"病灶,其中合并血管弓旁棉绒斑和PAMM 2只眼;IR检查,AMN呈黄斑区中心凹或中心凹旁"楔形"或不规则弱反射;OCT检查,见外核层、外丛状层强反射。PAMM的OCT表现为带状内核层强反射,棉绒斑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呈丘性隆起的均匀致密强反射。PLR 6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Purtscher斑;OCT检查,与Purtscher斑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和反射增强。其中,合并AMN 4只眼;合并PAMM、黄斑水肿1只眼。CRVO 4只眼中,可见玻璃体细胞、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火焰状"、点状出血和不典型棉绒斑2只眼。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表现多样;累及视网膜多层结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微血管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1例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患者的治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加深对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认识及丰富临床医师对其使用经验。患者为52岁女性,因“间断口干、多尿12年,加重伴乏力2个月”就诊。2013年起自行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至今,监测血糖波动大,时有低血糖症状。近1个月自觉口干,多尿情况加重伴有周身乏力,心慌,双下肢针刺感,门诊检测随机血糖15.0 mmol/L。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Ⅱ期)、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第3天开始将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8 U、晚16 U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并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第8天出院时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 U、晚16 U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 mg午餐前口服。血糖控制达标,无餐前低血糖情况。3个月后患者复诊糖化血红蛋白7.0%,血糖情况控制达标。因此,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更易使患者空腹血糖平稳达标,空腹血糖波动较小,低血糖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远端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随着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也发现一些经桡动脉路径的弊端,其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后穿刺困难等。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术后易止血、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可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的远端桡动脉止血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路径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解剖学和物理学原理,设计并发明了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2097829.6)。该止血器由内面含有凸向皮肤的硅胶垫片的手套本体和束缚组件组成。患者手部套入手套本体内,经束缚组件固定后,硅胶垫片可对桡动脉穿刺点位置进行有效压迫,以较小的压力即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避免产生近端桡动脉止血时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