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辛酸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P53通路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硫辛酸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P53 通路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45只雄性C517BL/6J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模型组、硫辛酸组.模型组、硫辛酸组均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建立PD小鼠模型,其中硫辛酸组给予腹腔注射硫辛酸,模型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电镜下观察3组小鼠中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通过悬绳实验、旷场实验、转棒实验评估硫辛酸对PD小鼠运动缺陷的影响,评估小鼠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情况以及多巴胺(dopamine,DA)、3,4-二羟基苯乙酸(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P5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3组小鼠总移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悬线实验评分、下落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小鼠总移动距离、平均运动速度、悬线实验评分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而下落潜伏期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P<0.05).3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小鼠纹状体DA、DOPAC以及SIRT1、P5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硫辛酸组小鼠DA、DOPAC、SIR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P53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辛酸可减轻PD动物模型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P53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高眼压诱导的小鼠血-视网膜外屏障破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 t=14.280, 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 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焦亡通路相关分子在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细胞焦亡在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于2018年2月,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12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距起爆点40 m、80 m、120 m、160 m、200 m和240 m,每组18只)。实验组在巷道内进行瓦斯爆炸,构建ALI模型;对照组不实施瓦斯爆炸,其他条件与实验组一致。爆炸后24 h测定各组大鼠呼吸频率(f)、潮气量(TV)、每分通气量(MV)和气道狭窄指数(Penh)等呼吸功能指标;麻醉后每组处死大鼠5只,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大鼠f、MV均高于对照组( P<0.05);除40 m、80 m组外,其他实验组大鼠TV均高于对照组( P<0.05);除40 m组外,其他实验组大鼠Penh均低于对照组( P<0.05)。HE染色显示,不同距离点实验组大鼠肺组织均可见肺间质及肺泡明显水肿,肺泡腔大量红细胞、炎性细胞渗出,肺间质增厚,肺损伤评分增加(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Caspase-1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细胞焦亡参与了瓦斯爆炸致大鼠ALI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磁示踪技术标记定位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大鼠肺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改良大鼠肺再灌注(IR)损伤模型,评估其病理生理表现,探讨其可行性和重复性。方法:28只成年SD大鼠,每组1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肺IR损伤组(IR组)。IR组全麻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仰卧位开胸,找到解剖标志物支气管软骨,暂停通气并置入止血夹,恢复通气,阻断肺门30 min后开放IR 45 min。SHAM组全麻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分离肺门相同时间后关胸。术后抽取动脉血气,肺组织进行大体及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测定干湿比,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氧化应激通路p38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炎性因子TNF-α、内皮细胞功能标志物eNOS表达水平。结果:肺IR损伤可见气管内粉红色水样分泌物,肺大体呈水肿、淤血征象。肺泡炎评分显著升高,干湿比升高,伴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TNF-α表达显著升高,eNOS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左侧夹闭肺门、双侧IR损伤模型是一种实用动物模型,该改良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及可重复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的效果,为收集到更多的肾脏灌流血、尿标本提供帮助。方法:选取12只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灌注组和改良灌注组,每组6只。以腹主动脉为灌注液的流入通道,以大鼠的肾静脉和输尿管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通道。实验过程中根据情况处理灌流并发症。通过计算不同灌流方式的大鼠肾动脉灌注成功率、灌注时的漏出液量以及收集的血尿标本量,综合评价不同灌注方式的灌注效果。结果:改良灌流组的腹腔漏出液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灌流组的尿量高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灌流组的静脉液体量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后的灌注方式能够使灌流液更加有效流经肾脏,并且灌流液漏入腹腔的量较少,更易于收集血、尿标本,因此为更符合简便有效的实验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剂量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0.1 mg/kg)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被动模型,灌胃给予0、0.01、0.1、0.5、5.0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②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主动模型,灌胃给予0.1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4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 +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比例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L-6水平。③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低剂量西达本胺共培养72 h后检测nTreg细胞比例;免疫磁珠法分离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以及CD4 +CD25 -效应T细胞,将二者以1∶4比例混合共培养,加入低剂量西达本胺干预,检测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果:①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明显提高ITP被动模型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②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相关死亡率。③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脾细胞中nTreg比例、降低血清IL-6水平。④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nTreg细胞比例、增强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低剂量西达本胺可促进nTreg生成、增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降低IL-6水平,促进免疫耐受,对IT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切取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髌骨-髌腱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6只、无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和带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建立左膝髌骨-髌腱缺损模型,无血供重建组切取游离阔筋膜折叠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带血供重建组切取带血管蒂阔筋膜折叠局部转移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保留阔筋膜血供。空白对照组直接处死,无血供组与带血供组于术后4周及8周处死,取髌骨-阔筋膜-髌腱复合体,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供组炎性细胞均少于同期无血供组,改良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红染面积均增加( P<0.05)。韧带成熟度评分手术组均低于空白组,带血供组评分均优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纤维软骨细胞密度、新生软骨面积、纤维软骨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最大载荷及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带血供阔筋膜是修复腱骨连接缺损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腱骨重建血供恢复,促进腱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脉冲电磁场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髓核神经肽Y、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大鼠髓核组织及离体髓核细胞神经肽Y(NPY)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对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IDD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PEMF组。将模型组及PEMF组大鼠制成IDD动物模型,PEMF组于造模后给予PEMF干预,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14 d。同期体外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并分为对照组、TNF-α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TNF-α+PEMF组(简称PEMF组),分别向模型组、PEMF组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 TNF-α(终浓度为50 ng/ml),PEMF组随后给予曝磁处理,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6 d,对照组则同期向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于造模8周后采用番红固绿染色评估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同时检测各组大鼠椎间盘及离体髓核细胞NPY、神经肽Y2受体(NPY2R)、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因子(Bcl-2)、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椎间盘纤维组织出现断裂、褶皱,且多糖、蛋白质等成分明显减少,骨纤维增多。PEMF组椎间盘纤维组织断裂较少,软骨组织增多,纤维环与髓核边界较清晰。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组织中均有NPY表达,且NPY、NPY2R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PEMF组NPY、NPY2R表达量较模型组进一步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x含量显著增加( P<0.05),Bcl-2表达明显减少( P<0.05),而PEMF组Bax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模型组Col-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MMP3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强( P<0.05);PEMF组Col-Ⅱ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 P<0.05),MM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P<0.05)。各组离体髓核细胞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与在体实验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PEMF干预可能通过上调NPY表达,阻滞Bax/Bcl-2信号通路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并通过增加Col-Ⅱ含量,减少MMP3表达以逆转ECM代谢失衡,有助于延缓IDD退变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脑组织特异性高表达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蛋白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简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IRT1组。模型组和SIRT1组大鼠采用永久性中动脉闭塞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做皮肤和分离血管,不夹闭血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经脑室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 9 v.g,SIRT1组经脑室注射SIRT1过表达腺相关病毒1×10 9 v.g,注射6 d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脑组织。观察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试剂盒检测外周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水平;分离脑组织线粒体,测定线粒体膜电位。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脑组织的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乙酰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IRT1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61、3.185、3.014、2.901, P值均<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SIRT1组大鼠外周血中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上调,抗氧化物酶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SIRT1组大鼠外周血MDA水平显著下调,抗氧化物酶水平(GSH-Px和SO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与假手术组[(2.39±0.11)和(5.12±1.09)%]比较,模型组和SIRT1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1.27±0.08、1.85±0.10)显著下调,细胞凋亡指数[(78.32±12.81)%和(24.71±5.98)%]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3, P<0.05; t=3.189, P<0.01)。与模型组比较,SIRT1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14, P<0.05; t=2.897, P<0.01)。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比较,SIRT1组脑组织中PGC-1α蛋白乙酰化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7, P<0.05; t=3.218, P<0.05)。 结论:SIRT1可通过下调急性梗死脑组织中PGC-1α蛋白乙酰化,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提高线粒体功能,进而降低脑细胞凋亡,达到保护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