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中数字化和硅橡胶印模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和硅橡胶印模技术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64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49.3±13.3)岁;植入113枚种植体,根据取模方式不同分为数字化印模组(70枚)和硅橡胶印模组(43枚),上部修复体均为螺丝固位的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完成后随访观察3~36个月,分析种植体存留率、上部修复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评价两种印模技术用于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患者中数字化印模和硅橡胶印模占比分别为62%(40/64)和38%(24/64),113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113/113);种植单冠邻接丧失率为22.7%(41/181),食物嵌塞发生率为8.0%(9/113),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13),均为基台螺丝松动;患者均可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植体周炎发生率为0.9%(1/113),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4.4%(5/113);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24±0.11)mm;患者各项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9~10分;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两种印模技术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高,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开窗法延期种植前瞻性研究的三年以上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单纯脱蛋白牛骨用于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开窗法)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的55例上颌后牙缺失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的患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34例,年龄为(55.2±7.1)岁,共行62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以及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完成3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占74.5%(41/55),47侧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共82枚种植体,随访时间为(51.8±14.3)个月(36~78个月),上颌窦随访率为75.8%(47/62),种植体随访率为73.9%(82/111),种植体存留率为98.8%(81/82)。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近中为(0.64±0.63)mm(-0.28 mm,1.47 mm),远中为(0.49±0.73)mm(-0.51 mm,1.21 mm),改良出血指数为0.46±0.72,改良菌斑指数为0.60±0.87,角化黏膜宽度为(2.14±1.22)mm。种植体并发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28.4%(23/81),无植体周炎并发症,1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结论:在上颌后牙区窦嵴距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单纯脱蛋白牛骨进行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延期种植是可行的,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频教育结合Teach-back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视频教育结合Teach-back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类试验性研究和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8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种植修复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1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健康教育。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该医院收治的种植修复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2例为观察组,实施视频教育结合Teach-back,对比2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牙周临床指标、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结果:种植修复后6、12个月,观察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总分及定期口腔就诊、正确刷牙、平衡饮食3个维度评分分别为(66.31 ± 4.32)和(67.19 ± 4.65)分,(22.04 ± 1.35)分和(21.69 ± 1.82)分,(21.73 ± 1.65)分和(22.64 ± 1.82)分,(22.54 ± 1.62)分和(22.86 ± 1.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3.81 ± 4.78)分和(54.09 ± 5.67)分,(17.02 ± 2.58)分和(17.43 ± 2.16)分,(17.65 ± 1.74)分和(18.54 ± 2.36)分,(19.14 ± 2.13)分和(18.12 ± 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52 ~ 12.39,均 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后6、12个月时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和牙龈乳头指数评分分别为(0.80 ± 0.17)分和(0.75 ± 0.14)分,(0.79 ± 0.19)分和(0.81 ± 0.18)分,(2.08 ± 0.45)分和(2.10 ± 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92 ± 0.19)分和(0.99 ± 0.21)分,(1.03 ± 0.17)分和(1.16 ± 0.21)分,(2.45 ± 0.68)分和(2.62 ± 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93 ~ 8.16,均 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为7.14%(3/42),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3, P<0.05)。 结论:视频教育结合Teach-back可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治疗期间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改善口腔保健行为,进而改善种植体周围牙周状况,降低黏膜炎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种植体周黏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种植体周黏膜炎是与牙菌斑相关的局限于种植体周软组织的疾病,不累及骨组织,经过合理治疗后可完全康复.预防及早期治疗种植体周黏膜炎,防止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发展为不可逆的种植体周围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种植体周黏膜炎的流行、病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体周黏膜炎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评估种植体修复后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情况,调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 2010 年 1 月~2016 年 9 月接受种植体修复的 218 名患者,共 218 枚种植体.随访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发生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18 枚种植体中有 9 枚失败,整体种植体存活率为95.87%.在209 枚成功存活的种植体中,79 例表现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占比37.8%;35 例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炎,占比 16.7%,其中轻度骨质流失 25 例,中度骨质流失 7 例,重度骨质流失 3 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种植体位置、牙菌斑、种植体直径均为导致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吸烟、种植体位置、牙菌斑、种植体直径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等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是一种影响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常见疾病,吸烟、种植体位置、牙菌斑、种植体直径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种植体周病的相关信号通路机制及其交互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种植体周病是种植修复后常见的生物学并发症.该病是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或硬组织的炎性病变,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炎.种植体周病所导致的软组破坏和骨组织吸收对种植体在口内的长期稳定性、咀嚼功能、美观等产生不良影响,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治疗种植体周病的新靶点,其揭示了种植体周病的调控机制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和存留率具有潜在的价值.研究表明种植体周病的进展与多条信号途径的调控密切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交互作用在种植体周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亦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阐述以下 5 条途径:NF-κB信号通路、NLRP3 炎症小体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Hippo-YAP信号通路、Ox-LDL/LOX-1 信号通路,以及上述信号通路间交互调控的连接点,探讨种植体周病中信号通路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期为研究种植体周病发生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上种植体周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种植体周围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植体周围病是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两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大量研究证实,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和边缘骨吸收的发生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有关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特点,并对比牙周病患牙与种植体周围病植体龈下微生物的构成,为种植体周围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在药物干预前后龈沟液的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在药物(盐酸米诺环素)干预前后龈沟液(GCF)的代谢组学特征及代谢产物差异,寻找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30例接受种植牙患者,健康种植体组(A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B组)、药物干预后组(C组)GCF,A组15例,B组与C组15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样本,分别采集GCF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仪进行检测分析后,在线数据库Metlinlibrary、人类代谢物数据库(HMDB)进行精确的比对检索.结果:A与B组、B与C组、A与C组间分别有10个、5个、4个差异性代谢产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嘌呤、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可能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潜在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为种植修复体的远期疗效提供参考.方法 对就诊于我院的805例患者,共1379颗种植体进行定期临床复查,观察确诊为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个体和种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病率分别为31.93%、35.68%;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1.55%、9.64%.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体负重时间越长、负重越大,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风险越大.牙周病史及未定期牙周维护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较高,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种植修复的设计及治疗时要考虑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牙周炎易感患者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对种植体周软组织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3年11月接受种植修复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8例(158枚种植体),观察植入后4年软组织的情况,对不同角化黏膜宽度的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病变及黏膜退缩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坚持定期随访维护的患者中,窄角化黏膜(narrow keratinized mucosa,NKM)组和宽角化黏膜(wide keratinized mucosa,WKM)组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2,P=0.625).角化黏膜的宽窄对改良菌斑指数和改良出血指数也无显著影响(P=0.826,P=0.913).但当角化黏膜宽度≥2mm(即WKM组)时,种植体周黏膜不易发生退缩.WKM组厚生物型的黏膜退缩发生率(12.86%)显著低于WKM组薄生物型(33.33%)及NKM组厚生物型(40.63%)的黏膜退缩发生率(P=0.049,P=0.002).结论·角化黏膜对于慢性牙周炎易感患者的种植体周软组织具有稳定作用,足够宽度的角化黏膜可以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生退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