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 2CO 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 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 t=16.010, P<0.05),BMD=(400.88±58.32) mg/cm 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 t=5.718, 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 t=4.994, P<0.05;刚度(4.85±0.84) N/mm, t=8.556, P<0.05]。 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尺度低秩加稀疏模型在加速超高场脑部4D Flow成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尺度低秩加稀疏模型在加速超高场脑部4D Flow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3~35(29±4)岁。基于多尺度低秩(MLR)模型提出针对4D Flow数据特点的多尺度低秩加稀疏(MLRS)模型加速采集和重建算法。首先采用7.0 T MR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全采样脑部4D Flow扫描,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不同加速倍数(R分别为4、8、12、16)的高斯分布欠采样。计算不同加速倍数下压缩感知(CS)模型、低秩加稀疏(L+S)模型、MLR模型和MLRS模型重建结果与全采样参考图像在血管掩模内的均方误差(R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模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不同加速倍数下4种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全采样参考值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 结果:相同加速倍数下RMSE从小到大依次为MLRS、MLR、L+S、CS模型,且MLRS模型的RMSE显著低于MLR、L+S、CS模型( P<0.05);PSNR由大到小依次为MLRS、MLR、L+S、CS模型,且MLRS模型的图像PSNR显著高于MLR、L+S、CS模型( P<0.05)。不同加速倍数下MLRS模型测得的脑血管流速与全采样参考值相关系数显著高于MLR、L+S、CS模型与全采样参考值相关系数( P<0.05)。 结论:该文提出的MLRS模型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加速超高场脑部4D Flow MR成像;并且相同加速倍数下与传统加速模型相比,MLRS模型具有更高的重建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分辨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79, 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 P=0.014)。 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指皮系韧带结构体系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手指皮系韧带的三维解剖结构及功能,为临床手术中皮系韧带损伤的预防和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修复重建研究所提供的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的成人新鲜手标本9侧17指。解剖范围:从掌指关节至指尖。采用层次解剖、掌侧纵切提拉解剖及横断面解剖3种方法进行操作。观察皮系韧带的起源、走行、止点,以及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1)Cleland韧带起自指骨侧方的两端:一部分纤维呈放射状分布到皮肤,另一部分纤维在指侧方形成板状韧带——指骨侧方韧带,再发出纤维至皮肤。指骨侧方韧带位于指固有动脉和神经的背外侧。手指掌侧斜向远端的纤维粗大、密集,侧方到皮肤的纤维最短,背侧纤维稀疏。(2)Grayson韧带起自指骨外侧嵴,在屈肌腱鞘与指固有动脉、神经之间浅出,发出放射状纤维,呈扇形分散至掌侧皮肤。两侧发出斜向近端的纤维在皮下相互交织成网状立体结构,限制皮肤的过度滑动。近侧指间关节与远侧指间关节纤维分布密集,与A3、A5滑车紧密相连,以适应手指掌侧屈曲活动。结论:手指掌侧皮系韧带锚定皮肤更牢固,使手指能更稳固地抓握、提拉物体和捏持细小物品。背侧皮系韧带允许皮肤有较大滑动,以适应手指的屈伸活动。掌握手指皮系韧带的立体解剖结构,可减少其医源性损伤,并有助于更好地修复手指软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稀疏重建锥形束CT和深度学习技术合成双能物质分解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治疗当日低剂量单能锥形束CT(CBCT),合成与治疗当日解剖结构一致的双能物质分解图像(MDI),为在线自适应放疗(ART)和剂量重建等临床应用场景提供定量图像基础。方法:通过改变4D Extended Cardiac-Torso(XCAT)解剖结构输入参数,构建70组男性和女性仿真人体数据,并按照5∶1∶1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独立测试集。其中每组数据包括治疗前的双能CT(DECT)以及发生生理形变后的CBCT,后者反映放疗过程中的患者变化。使用迭代分解算法对双能CT进行物质分解,分别得到骨分解图(MDIB)和软组织分解图(MDIST)。构建基于断层图像的2D CycleGAN网络实现从CBCT到MDI的模态转化,并保留CBCT所代表的放疗当天真实解剖结构。网络以CBCT、MDIB和MDIST为输入,输出为治疗当日的MDIB与MDIST。为测试集患者构建与CBCT解剖结构相同的DECT并获得MDIB与MDIST作为真值,定量评估模型合成双能物质分解图的性能表现。结果:在仅使用传统方案约13.8%的投影数量和辐射剂量情况下,测试集中的10套单能稀疏重建CBCT被模型成功转换成了与放疗当日解剖结构一致的MDIB与MDIST。合成的MDIB和MDIST与真值相比,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分别为0.983±0.006和0.988±0.00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17±0.005和0.019±0.004;峰值信噪比(PSNR)分别为35.515±2.081和34.409±1.510。模型训练耗时约18 h 51 min,合成每张MDI图像耗时约0.65 s。结论:基于低剂量稀疏重建CBCT,本研究构建的2D CycleGAN网络可以实现跨模态、高保真的双能物质分解图像转化,有望在现有临床平台上为在线自适应放疗、离子放疗计划设计、剂量重建与监控等应用场景提供新型智能成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腰4神经根吻合术修复中枢性下肢瘫痪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腰4(L 4)神经根吻合术对大鼠中枢性下肢瘫痪的修复效果及术后大脑皮质重塑的规律。 方法: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法制作中枢性右侧下肢瘫痪大鼠模型。采用肌电图和行为学测试评估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模型大鼠双侧L 4显露组、横断组、吻合组,健康大鼠双侧L 4横断组及健康大鼠组5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后1、9、13、17周对5组大鼠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对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与健康大鼠组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逆行性示踪检测,并进行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后处理及可视化重建。 结果:大鼠中枢性右侧下肢瘫痪模型的建模成功率为71.7%(43/60)。术后双侧L 4吻合组模型大鼠右侧下肢(患侧)无明显伸、屈活动;术后17周,髋、膝、踝关节见伸、屈运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组大鼠间术后患肢Basso-Beattie Bresnahan运动评定量表评分(简称BBB评分)和滑脱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与健康大鼠双侧L 4横断组及健康大鼠组比较,模型大鼠双侧L 4显露组、横断组及吻合组患肢BBB评分较低、横杆测试滑脱率较高(均 P<0.05);随着时间推移,双侧L 4吻合组的患肢BBB评分升高、横杆测试滑脱率下降(均 P<0.05),且术后17周时患肢BBB评分与健康大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传导检测中,随着时间推移,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均 P<0.05);术后17周,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与健康大鼠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逆行性示踪实验显示,术后9周,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L 4-L 4再生神经根吻合口远端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金黄色荧光标记细胞,吻合口近端荧光分布稀疏;L 4节段脊髓切片中,左侧脊髓前角内聚集大量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其数量与健康大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695±433)个对比(27 745±387)个, t=1.69, P=0.078]。fMRI显示,双侧L 4吻合术后2个月,健侧运动皮质旁出现小范围的激活区域;术后4个月,健侧运动皮质旁的激活区域增大,患侧大脑皮质的辅助运动区出现激活区;术后8个月,患侧皮质辅助运动区的激活区较前未增大,而健侧皮质的激活区明显缩小。 结论:双侧L 4神经根吻合术可激活大脑皮质重塑产生患肢代表区,修复中枢性下肢瘫痪大鼠患肢的屈、伸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在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采用FD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共81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动脉瘤患者共置入71枚FD,其中18例患者联合弹簧圈稀疏填塞治疗。术中对FD置入区域行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观察FD局部有无扭曲或打开不全;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处理工作站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原始图像和载瘤动脉的5 s 3D-DSA图像信息进行双容积重建并三维融合,对融合后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漫游等后处理技术,动态观察FD贴壁情况(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非减影造影和注射稀释对比剂的20 s高分辨C型臂CT扫描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分别对比。以稀释对比剂法为金标准,评估双容积重建法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DSA,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中高分辨平板CT重建图像显示3例FD在血管迂曲处局部未完全打开,后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后完全打开。采用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分别检出19例FD贴壁不全,52例完全贴壁,两者结果完全一致,其中贴壁不全者均采用微导丝成袢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支架内扩张后贴壁良好。1例FD置入患者行稀释对比剂法过程中出现血管夹层,给予再次置入2枚支架后夹层消失。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SA结果显示,81个动脉瘤中,OKM分级A级4个,B级17个,C级33个,D级27个。结论: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能清晰显示FD的打开及贴壁情况,有助于辅助术者调整临床决策,从而降低潜在的手术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颈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析股骨颈股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 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对患者开展影像学检查,依照检查方法应用的不同划分为A组(n=35)、B组(n=63).A组选用X线检查,B组选用多层螺旋CT平面重建技术.分析不同检查应用的作用效果.结果:A组的诊断符合率为 85.71%,低于B组的 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arden分型方面,B组的Ⅰ型为 20.63%、Ⅱ型 38.10%、Ⅲ型 30.16%、Ⅳ型 11.11%;在骨折分型方面,B组的经颈型 30.16%、头下型 47.62%、基底型 22.22%,诊断符合率均为 100.00%.在血管显影方面,B组中 19例经颈型旋股内外动脉主干显影均清晰,13例支持带动脉清晰显影,6例支持带动脉显影稀疏,同时分布较为扭曲;头下型未发现显影;14例基底型能够清晰可见动脉显影.术后随访发现,A组的股骨头坏死率、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率分别为25.71%、22.86%,均高于B组的 3.17%、1.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股骨颈骨折,以及对其分型、评估预后其中,采取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取得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能有效保证检查的开展更具直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