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的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同时减少医源性组织损伤,维持良好的血运,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结构演变的历程中出现了各种新产品,包括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颈干角稳定结构、以3枚空心螺钉为代表的多螺钉结构、以多螺钉结构结合锁定钢板为代表的板钉结构等,这些内固定物在稳定性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各具优劣,但均无法完全达到该手术原则的要求。为进一步改进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装置,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于2017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不少文献已报道其力学特性及临床疗效,并试图进一步改进该内固定物的置入方式。本文就FNS的力学特性及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结合骨科医师对其置入方式的改进建议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杠杆支点重建理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目的是保髋,且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通过回顾了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现状,发现现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有效避免股骨颈短缩、退钉、螺钉切出、内固定断裂等相关并发症,多种临床分型方法在指导内固定方式选择时尚有不足,而滑动板钉和空心钉治疗在不同骨折分型中的疗效也尚存在争议。目前,缺乏合适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进行预防。基于杠杆支点重建理论,通过结合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点,揭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为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提供建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解释了以往治疗后发生内固定并发症的原因,同时基于此理论推荐的治疗方案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了新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耻骨联合分离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中交叉导针置入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交叉螺钉导针置入情况及骨性进针点与盆腔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关系。方法: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3具,按照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9具,年龄48~70岁(57.2±7.8);女性组4具,年龄51~63(58.0±5.3)岁。在骨盆两侧分别采用斜行骨性进针点和水平骨性进针点模拟经皮通道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解剖暴露男性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构精索、海绵体、阴茎根部中点、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茎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和女性解剖标志点子宫圆韧带、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蒂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观察项目:(1)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间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进针长度,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之间的夹角,以及斜行针与3个解剖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2)分别测量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男性解剖标志点和女性解剖标志点的最短距离。对比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最短距离的差异。结果:(1)女性水平和斜行导针进针长度分别为(69.46±4.52)和(59.48±7.60)mm、均大于男性的(57.70±7.70)和(50.76±10.19)mm,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的夹角为30.69°±6.15°、小于男性的40.6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2、2.16、2.52, P值均<0.05)。女性斜行导针与矢状面的夹角为79.08°±7.50°、大于男性的58.07°±18.3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6°±6.08°、小于男性的38.27°±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0、2.21, 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间斜行导针与冠状面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男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男性精索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女性髂腹股沟神经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对侧耻骨结节最短距离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2.33, P值均<0.05);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同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的最短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皮通道螺钉交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不同性别患者的水平导针进针长度及斜行针与矢状面、冠状面的角度不同,需注意避免导针损伤男性的精索、女性的髂腹股沟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翼髂骨(S 2-alar-iliac,S 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S 1 screw fixation,S 2AI-S 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元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 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 2AI-S 1;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 1 screw fixation,S 2AI-CS 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 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 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 2AI-CS 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 2AI-S 1及S 2AI-CS 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 2AI-S 1、骶髂螺钉及S 2AI-CS 1。 结论:S 2AI-S 1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股骨颈部H2区骨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颈部H2区骨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部H2区骨良性病变的患儿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10岁2个月,范围为3岁11个月至16岁。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单骨型5例,多骨型1例),单房性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骨样骨瘤1例。按国际保肢协会股骨颈肿瘤分区,14例患儿病灶均在H2区。所有患儿均采用前外侧Smith-Peterson入路行病灶刮除植骨术,同时外侧经皮行股骨颈空心螺钉和(或)克氏针内固定术。随访评估患儿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所有患儿伤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4个月(3~6个月),未见免疫排斥反应。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5个月(6~74个月),未见复发、远处转移、术后再次骨折、股骨头坏死、继发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仅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患儿出现股骨头骨骺早闭。所有患儿均恢复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根据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标准评估,平均得分29分(28~30分)。结论:治疗儿童股骨颈部H2区骨良性病变,采用前外侧入路病灶刮除植骨术加外侧经皮行股骨颈空心螺钉和(或)克氏针内固定术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道闭锁患儿来源原代胆管类器官体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原代胆管细胞培养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类器官体进行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4例Ⅲ型胆道闭锁患儿行Kasai手术及4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行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获得的部分胆囊胆管细胞,采用三维原代胆管细胞培养方法培养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实验组)和胆管扩张症(对照组)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类器官体;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胆管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利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初步观察类器官体形态与基因表达特点;观察人工合成胆闭素对该胆管类器官体的影响。参数检验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和胆管扩张症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均可形成有结构的胆管类器官体,呈现空心球状或管状,均表达胆管标志基因,且两种来源的类器官体在形态和胆管标志基因表达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P1、P2代的胆道闭锁来源的胆管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胆管类器官体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长期维持较稳定的基因表达水平。在培养基中加入人工合成的胆闭素后,与对照组相比,胆管类器官体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现象。结论:利用胆道闭锁患儿来源的胆管细胞类器官体研究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重建失效对骨折手术失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结构重建失效对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53例患者资料,男26例,女27例;年龄55.13岁(范围,18~94岁);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22例;钢板螺钉固定18例,空心钉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22例。基于股骨近端的力学规律划分出内侧边、外侧边和上侧边,根据术后失败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对不同侧边的重建失败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内侧边重建失效19例,外侧边重建失效4例,上侧边重建失效21例,内侧边和外侧边均重建失效2例,内侧边和上侧边均重建失效7例。53例内固定治疗失败患者中,其中31.2%(16/53)因骨折端再移位而致失败,43.4%(23/53)因骨不连而致失败,22.6%(12/53)因股骨头内固定物位置改变而致失败,3.8%(2/53)因内固定断裂而致失败。统计结果提示,骨折患者不同侧边未重建所导致手术失败类别的分布相同( P=0.098)。翻修治疗策略:钢板螺钉再固定5例,钢缆捆绑1例,髋关节置换11例,内固定取出3例,更换髓内钉固定6例,三角重建固定策略21例,另有6例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未在我院进行后续治疗。 结论:对于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近端三角形结构任何一个单边重建失败,均将引起股骨近端结构不稳,导致骨折固定治疗失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 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 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 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 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 P>0.05)。 结论: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心螺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收治的70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张力带构建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21例,男8例,女13例;中位年龄为55.0(48.0,65.0)岁;采用空心螺钉缝线(Fiber Tape)固定治疗。B组32例,男15例,女17例;中位年龄为52.5(41.5,63.0)岁;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C组17例,男5例,女12例;中位年龄为55.0(37.0,65.0)岁;采用Cable Pin系统固定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率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B?stman评分等。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A组患者的软组织激惹发生率为4.8%(1/21),二次手术率为4.8%(1/21),显著低于B组患者[43.8%(14/32)、37.5%(12/32)]、C组患者[41.2%(7/17)、35.3%(6/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B组与C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A组、B组、C组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分别为84.0(69.0,88.0)、89.0(71.5,95.0)、82.0(63.0,90.0)分,B?stman评分分别为26.0(23.0,28.0)、26.5(24.0,27.5)、26.0(22.0,28.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3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与克氏针张力带、Cable Pin系统相比,空心螺钉缝线构建张力带结构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软组织激惹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更低,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踝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1月—2022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青少年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13~18(16.1±1.3)岁,左侧5例、右侧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1(8.2±1.7)个月。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稳定性及行走步态;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预后评分(FAOS)以评价手术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75(53.2±11.1)min、术中出血量4~8(5.1±1.2)mL、住院时间5~7(6.1±1.0)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0(24.3±3.5)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7~11(9.1±1.0)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踝关节外观满意、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抽屉试验阴性,无屈伸活动受限、行走步态异常及负重行走性疼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69±0.48)分、低于术前的(6.62±1.45)分,AOFAS踝-后足评分和FAOS分别为(92.77±2.62)分和(93.54±2.93)分、高于术前的(65.54±5.79)分和(66.38±5.8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01、23.45、24.63, P值均<0.001)。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可精准重建外踝解剖结构,恢复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伴踝关节不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