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孕产妇心搏骤停防治救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孕妇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组人群,一旦出现突发心搏骤停(CA)会威胁到母子两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孕产妇死亡,确保围产期母子全程平安,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与相同年龄普通CA患者的心肺复苏施救策略不同,孕期CA患者施救需要考虑患者的孕龄、胎儿情况等,采用不同的复苏手法如左推子宫(MLUD),会涉及濒死剖宫产(PMCD);同时针对导致孕期CA的不同原因如出现4Hs中的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高血钾或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紊乱、低体温,以及4Ts中的血栓形成、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和中毒等情况的合理药物应用。针对导致孕期CA的原因中多种情况为可预防性的特点,更有必要出台符合我们国情的孕期CA指南以指导临床。本文系统梳理了孕期CA的病理生理特点,孕期CA的高危因素,明确了孕期CA的正确复苏方法和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 推动中毒救治能力提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具有突发性、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严重者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急性中毒患者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并呈上升趋势 [1]。2022版《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关于中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中毒和创伤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 [2]。急性中毒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仍是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医学和社会问题。急诊中毒中心是我国开展急诊"五大中心"外的延伸,面对目前各地中毒救治体系发展不均衡、急性中毒救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当加快急诊中毒中心建设,推动中毒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在突发性亚硝酸盐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在突发性亚硝酸盐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友谊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突发性亚硝酸盐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不同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通过观察记录、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等借助下,对两组临床指标及心理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意识恢复时间、抢救时间、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情况,呈显著改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突发性亚硝酸盐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策,在提高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水平的同时,还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在群体有机氟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在救治行动中至关重要 [1]。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代表一个医疗单位的护理救治水准,在救治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2,3]。因此,构建规范成熟的应急救治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由于短时内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所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有机氟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同时可损伤心肌、脑、肾等脏器,从而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6]。重度急性有机氟吸入中毒主要引起肺损伤,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性肺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7]。2021年浙江省衢州发生一起有机氟中毒事故,本院护理部外派护理骨干承担此批患者的救治任务。在救治行动中,迅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亚专科护理为基本单位、为护理小组长为核心的"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为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笔者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伤员救治,4例为极重度化学性肺炎患者,经过多学科积极救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应急救护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氟聚厂有机氟混合气体急性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1月某氟聚厂发生急性化学中毒事件,通过分析企业职业卫生情况,结合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该事件为氟聚厂有机氟混合气体吸入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后续明确该事故是由于氟聚厂员工违规操作引起含有高浓度八氟异丁烯的有机氟混合气体排出,导致现场施工人员中毒。为避免同类事件发生,企业应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定期组织监督检查,杜绝违规操作行为,对本单位职工和外包职工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提升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光气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一旦在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由于光气的刺激性弱、密度大,事故现场光气浓度高,会造成暴露者急性高浓度吸入,引发急性肺损伤(ALI),极易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死率高。鉴于光气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及高度致命性的特点,而目前国内外对其中毒和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救治方法和针对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救治的规范指导。为了提高临床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岳茂兴教授结合多年来对光气进行的大量基础研究和对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患者现场紧急救治的丰富经验,撰写了《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基础研究与临床创新救治》专题文章,对光气中毒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现场救治、研究进展、临床创新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指导,提高救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奈哌齐和美金刚联用致药物蓄积并昏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87岁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服用多奈哌齐(5 mg、1次/d)8年后,因病情进展加服美金刚(10 mg、1次/d)。3个月后,患者突发昏迷,呼之不应,呼吸急促,喘憋;双眼瞳孔针尖样改变,血压190/10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56次/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E1V1M1。考虑患者为多奈哌齐和美金刚联用导致药物蓄积中毒(美金刚血浓度215 mg/L,警戒值:30 mg/L;多奈哌齐血浓度33 mg/L,警戒值:20 mg/L)。停用2药,给予补液水化、降压、醒脑等对症支持治疗。停药第3天,患者意识一过性转为嗜睡,GCS评分为E2V2M2;停药第7天,患者意识转清,可简单对答,GCS评分为E4V4M4,血压126/67 mmHg,瞳孔大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研究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可视化方法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源,检索2011-2020年收录的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相关文献,对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主题词突发性探测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探索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检索获得242篇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相关文献,2011-2020年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年度论文累计量呈指数增长趋势,通过主题词突发性探测发现“急诊科”“高压氧治疗”“苍白球”等体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共被引文献分析显示,“高压氧治疗”相关文献最为活跃,与“大鼠”相关文献近年来联系密切。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可能涉及髓鞘碱性蛋白结构改变引起的免疫反应,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一氧化碳中毒后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探究高压氧治疗在该领域的临床疗效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氧合成功救治重度有机氟中毒4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救治急性重度有机氟气体中毒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浙江衢州发生一起急性群体有机氟气体中毒事件,回顾本院应用ECMO救治其中4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化验与检查的变化,治疗方法,ECMO治疗的模式、支持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转归等。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2±9)岁,均在吸入气体后6 h因为胸闷、咳嗽、咽部不适等来院急诊。患者病情进展快速,以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为突出表现,中毒后(13.0±4.8)h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15.5±5.3) h接受ECMO治疗。其中VV-ECMO(1例8h后转VA)、VA-ECMO各2例;ECMO治疗持续(8.8±3.6) d后均成功撤机,呼吸机治疗(23.0±28.7) d,ICU住院时间(42.0±55.4)d。其中1例VA-ECMO治疗后发生下肢坏死而截肢,后转康复医院治疗,余3例痊愈出院。结论:ECMO在急性有机氟气体中毒患者的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作为区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技术的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