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在下咽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在下咽癌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4例下咽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2例,女2例,年龄42~8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对于合并食管病变的患者加做放大胃镜检查,对病变深浅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可疑部位行组织活检。根据ME-NBI及活检病理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74例患者中22例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合并食管癌变者17例,均加做ME-NBI对病变深浅作初步判断,其中8例病变表浅者行食管黏膜剥脱加下咽癌切除术,3例病变深至黏膜下层及以下者行同期食管切除+部分胃切除+下咽癌切除+咽胃吻合术,剩余6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合并胃部癌变者4例,2例同期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下咽癌切除术,1例行下咽癌切除术后胃部随访观察,1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同时合并食管癌和胃癌者1例,行胸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胃大部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下咽癌切除术。结论:下咽癌患者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概率较高,术前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有效发现食管和胃的病变,而针对合并食管癌患者加做放大胃镜可以精确判断食管病变程度,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直肠肿瘤JNET分型病理改变基础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JNET分型的病理改变基础。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标本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资料,对其内镜JNET分型及病理特征(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1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长径均>1.5 cm,其中内镜治疗74例,外科治疗7例。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出现频率为JNET 2A型(2.78%)<3型(20.00%)<2B型(42.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出现频率均为2A型、2B型<3型,3型与2A型、2B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在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相符组与不符组间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JNET分型中2B型提示病理特征为黏膜表面筛网状结构,3型提示病理特征为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可能是影响JNET分型诊断准确性的病理干扰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3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病例,共计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4岁(范围43~72岁),男性35例,女性17例,男女比为2.1∶1.0。食管上段8例,中段41例,下段3例。按巴黎分型0-Ⅱb型24例,0-Ⅱc型28例。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边缘不整齐。窄带成像病变呈褐色或茶褐色,放大观察黏膜表面微血管异常,有边界形成。碘染色病变不着色或淡染,边界不规则。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基底侧上皮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紊乱或极性丧失,肿瘤向下生长形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p53突变率为48.6%(18/37)。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为60%(范围20%~90%);基底层细胞Ki-67阳性细胞数中位数为26个/HPF(范围5~70个/HPF)。Ki-67异常分布模式37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8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42例。结论: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形态特殊,肿瘤主要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具有重度细胞学异型性,侵袭性强,疾病早期易发展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理上误诊为低级别病变的比例高。p53突变和Ki-67异常分布模式有助于此类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诊断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已逐渐应用于消化内镜领域,可有效辅助内镜医师早期诊断各类消化道疾病。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目前,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已可用于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细胞内镜系统,且用于识别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判断病变深度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of chief cell predominant type,GA-FG-CCP)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A-FG-CCP的40例患者(41个病变)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内镜治疗、预后情况。结果:40例GA-FG-CCP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03岁,临床上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无肿瘤家族史。除1例外,其余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白光观察的内镜特征:①主要位于胃体上部(63.41%,26/41);②褪色/白色调(56.10%,23/41);③扩张的树枝状血管(78.05%,32/41);④背景黏膜无萎缩改变(100.00%,41/41)。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①无明显边界(85.37%,35/41);②腺窝开口部扩大(87.80%,36/41);③窝间部增宽(92.68%,38/41);④缺乏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95.12%,39/41)。患者活检标本病理均证实为胃底腺型肿瘤。肿瘤主要由异型程度低、类似主细胞分化的细胞组成,但也有散在壁细胞,多呈不规则、融合性生长的腺管。40例患者中20例未接受内镜治疗。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20例21个病变中,12个浸润至黏膜下层(20~520 μm),9个为黏膜内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水平及垂直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和MUC6阳性,H +-K +-ATPase散在少数阳性,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MUC5AC、MUC2和CD10均阴性。患者平均随访15.85个月,期间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GA-FG-CCP是一种分化非常好的罕见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应用白光和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可提高检出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 Kappa检验, 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 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 Kappa值=0.540, P<0.01),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 Kappa值=0.346, 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 Kappa值=0.175, 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 Kappa值=0.724, P<0.01)。 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与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及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96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和脉管瘤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1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至黏膜下层浅浸润(<200 μm)85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黏膜下层深浸润(≥200 μm)31例,有脉管内瘤栓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 OR=3.090,95% CI:1.165~8.200)、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AB分型( OR=11.215, 95% CI:3.955~31.797)是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史( OR=5.824,95% CI:1.704~19.899)、是否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 OR=3.393,95% CI:1.285~12.072)是脉管瘤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有饮酒史、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分型为B2~B3型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层深浸润的风险更高,有吸烟史、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有脉管瘤栓的可能性更大。超声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能提高术前对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评估的准确性,帮助内镜医师合理地把握内镜下治疗的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窄带成像内镜在咽喉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以根据咽及喉部肿瘤病变黏膜上皮内乳头毛细血管袢的形态类型,初步判定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并进行靶向活检和治疗,提高咽喉部恶性病变正确检出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本文对窄带成像技术在咽喉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窄带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窄带放大内镜(ME-NBI)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6例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Hp根除组34例,Hp感染组132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ME-NBI结果,包括是否存在分界线(DL)、组织病理学、组织学胃炎、肿瘤边缘的表面结构、低异型性的高分化腺癌(Tub1-low)、肿瘤表面和肿瘤边界的非肿瘤上皮(NE)覆盖率。结果:两组患者微血管模式(MV)、微表面模式(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D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血管侵犯、水平缘(+)、垂直缘(+)、肠化生、肿瘤周围黏膜萎缩、Tub1-low、表面结构相似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组织学胃炎方面,Hp根除组的背景黏膜和癌黏膜炎症均明显轻于Hp感染组( P<0.05),但两组活动性炎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根除组NE覆盖率显著高于Hp感染组( P<0.05),但仅评估肿瘤边缘的NE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E-NBI有助于早期区分Hp根除后分化型早期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6例HP根除后胃癌和45例HP未根除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根除HP后胃癌患者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65岁(范围53~77岁);胃上部12例,胃中部4例,胃下部10例。肿瘤中位最大径12 mm(范围4~29 mm)。巴黎分型0~Ⅱa型4例,0~Ⅱb型4例,0~Ⅱc型18例。白光内镜观察癌灶呈微红色至微黄色,12例癌灶边界清楚;14例癌灶边界欠清楚,并有胃炎样改变,但通过窄带成像放大观察,仍可发现不规则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结构异常,以及相对可见的棘状边界。形态学上,高分化管状腺癌20例,高~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与HP未根除胃癌相比,HP根除后胃癌的主体病变癌细胞核质比<50%、癌表面正常上皮覆盖、癌表面轻度不典型性上皮覆盖、癌组织内非癌腺体伸长现象和癌性腺体上皮下进展的比例高( P<0.05)。细胞表型为胃型6例,肠型4例,胃肠混合型16例。 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临床上更为隐匿,多为分化型管状腺癌。癌细胞异型度降低和癌组织表面覆盖正常上皮或轻度不典型性上皮是HP根除后胃癌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理解和识别这些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