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克拉霉素可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而不是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近期希腊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明确在此类人群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能否改善早期临床反应(CAP的新监管终点),并探讨了调节宿主炎症反应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贡献。ACCESS试验是一项3期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希腊公立医院的18个内科部门招募了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降钙素原(PCT)≥0.25 μg/L的CAP成人住院患者。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区组被随机分配(1∶1)至标准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静脉注射β-内酰胺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加口服安慰剂组或口服克拉霉素组(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续7 d。主要复合终点为患者在72 h后(即治疗第4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早期临床反应指标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50%或以上;②早期炎症反应指标SOFA评分下降至少30%,或PCT动力学良好(定义为比基线下降≥80%,或PCT<0.25 μg/L),或两者兼有。随机分配并接受分配治疗的参与者被纳入主要分析人群。结果显示:278例患者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3年4月11日入组,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疗法+克拉霉素组(139例)或标准疗法+安慰剂组(139例)。在主要终点分析中,克拉霉素组有134例患者(5例撤回同意),安慰剂组有133例患者(6例撤回同意)。克拉霉素组有91例患者(68%)达到了主要终点,安慰剂组有51例患者(38%)达到了主要终点〔两组差异为29.6%,95%可信区间(95% CI)为17.7~40.3;优势比( OR)=3.40,95% CI为2.06~5.63, P<0.000?1〕。克拉霉素组58例(43%)患者和安慰剂组70例(53%)患者在治疗中突发严重不良事件〔TEAE;差异为9.4%(95% CI为-2.6~20.9); OR=1.46,95% CI为0.89~2.35, P=0.14〕;经判定,所有严重TEAE均与治疗分配无关。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可改善CAP患者早期临床反应,减轻炎症负担,其获益机制与免疫反应变化有关,表明治疗CAP住院患者时,在β-内酰胺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对于实现早期临床应答和尽早减轻炎症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肝移植术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感染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CRE)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CRE直肠定植筛查的意义。方法:对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28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术后出现CRE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CRE药敏分析、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所有患儿在肝移植术后均留取直肠拭子标本调查是否存在CRE定植从而分为CRE定植组和无CRE定植组,分析CRE定植与CRE感染的关系以及CRE定植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应用χ 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286例行肝移植术患儿中男132例、女154例,年龄(8±4)月龄,术后CRE感染率为7.3%(21/286),感染时间为术后第5(1~14)天。腹腔是肝移植术后CRE感染的最好发部位,占95.2%(20/21),其次是血流感染12例,肺部感染8例,两个及以上部位感染占71.4%(15/21)。共分离出27株CRE菌株,其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24株(88.9%),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2株(7.4%),耐碳青霉烯产气肠杆菌1株(3.7%)。27株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二代及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0%。CRE定植组与无CRE定植组CRE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19/72)比0.9%(2/214),χ 2=51.300, P<0.01]。CRE定植的高危因素为术前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术前3个月内住院时间、术前CRE感染、术后非计划手术、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 h(χ 2=20.570、6.410、13.960、14.600、9.560, P均<0.01)。治疗方案主要有美罗培南+磷霉素(13例),美罗培南+替加环素(8例),治疗有效者共计16例,治疗时间为19(1~27)d。CRE感染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71.4%(15/21),而无CRE感染组为98.1%(260/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460, P<0.01)。 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CRE感染预后不良,需密切注意患儿有无CRE肠道定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并治疗,进行CRE肠道定植筛查对CRE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院未处理污水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医院未处理污水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基因组特征及临床相关性,为院内评估公共卫生情况、预防交叉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收集2023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污水处理站内未处理污水和26个病区洗手池U型排污管内污水,离心稀释后涂布于含有美罗培南(2 μg/ml)的LB固体平板分离耐药细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耐药基因识别,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比较其与同季度临床分离株的同源性。结果显示,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出56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来源于13个属,其中17株分离自医院总污水,气单胞菌属为最优势属(35.3%,6/17);39株分离自17个病区的污水,假单胞菌属为最优势属(30.8%,12/39)。本院常见污水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细菌,对部分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可达100%。来源于污水分离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共8种,包括 blaKPC、 blaNDM、 blaIMP、 blaVIM、 blaIND、 blaOXA-58-like、 blaOXA-48-like和 blaOXA-427-like。共39株污水分离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医院总污水中携带 blaKPC-2细菌的分离率(35.3%,6/17)最高,病区污水中携带 blaIMP-8细菌的分离率(31.8%,7/22)最高。14株污水分离株同时携带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共6种组合型。本院还发现了 blaIMP-101新亚型。筛选4株污水分离株和11株临床分离株纳入SNP分析,其中临床和污水来源的2株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仅有15个SNP差异,具有高度同源性。综上,医院未处理污水中存在多种多重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具有在环境中散播耐药基因的潜在风险;医院污水和临床分离的高度同源肺炎克雷伯菌表明医院污水与临床感染的紧密联系。医院需加强对污水环境中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监测,防止医院污水中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预防污水中耐药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信息化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六年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本院近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评估依托自研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aCDSS)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成效,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构建知识库,设计嵌入式程序植入住院电子病历(EMR)医嘱系统,依托集成知识库和规则引擎实现与医院各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对抗菌药物医嘱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病例、专业化与精细化智能管控。从医院HIS和aCDSS中提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每例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明细和用量数据,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人次比及使用强度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自2015年依托自研的aCDSS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以来,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4.18%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38.70%,碳青霉烯、超广谱酶抑制剂复合物、替加环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等超广谱抗菌药物以及糖肽类、抗真菌药的使用率和使用人次比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前三类超广谱抗菌药物均较2015年下降近50%。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的使用强度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了29.6%和7.1%,而窄谱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则持续升高,近三年使用强度占全部抗菌药物的28.2%。结论:通过依托信息化为主的综合管理,本院近6年广谱、高价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持续下降,窄谱抗菌药物使用占比逐年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结构持续优化,管理成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细菌分布特征与耐药性变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分离细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变迁,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所有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总体变化趋势。结果:共分离细菌2 749株,革兰阴性菌1 912株,占69.6%;革兰阳性菌837株,占30.4 %。分离率前6位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749株,27.2%)、肺炎克雷伯菌(289株,10.5%)、金黄色葡萄球菌(214株,7.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7株,7.5%)、大肠埃希菌(204株,7.4%)和铜绿假单胞菌(189株,6.9%);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逐年增长显著,由2010年检出6株(2.8%)至2018检出39株(9.5%)。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至2018年耐美罗培南的检出率高达96.0%和71.4%;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检出率均>70.0%;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敏感率为1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逐年增长,由2010年检出率18.2%增高至2018年检出率50.0%,增长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χ2=19.38, P=0.013)。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结论:革兰阴性菌是PICU主要临床分离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尤其是嗜麦芽假单胞菌增长趋势明显。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MRSA逐年增长,但仍保持对万古霉素的高度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现况及全因死亡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DR-GNB)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抗生素方案、治疗结局及全因死亡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2例MDR-GNB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病原菌是否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分为耐碳青霉烯组和非耐碳青霉烯组。根据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1.共纳入112例培养阳性病例。中位胎龄和中位出生体重分别为30周和1 400 g,培养阳性时中位日龄18 d。2.阳性标本131份,其中下呼吸道分泌物或灌洗液标本67例(51.15%)、血液标本49例(37.40%)。3.最常见病原体是肺炎克雷伯杆菌79例(70.54%),其次是大肠杆菌15例(13.39%)。药敏显示对第三代头孢、第四代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单酰胺环类的耐药率达76.64%(82/107)~96.26%(103/107),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67.86%(76/112)。4.耐碳青霉烯组比不耐碳青霉烯组死亡率高( χ2=5.521, P=0.019),在单药应用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0, P=0.041),两药、3药应用时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7、0.364, P=0.657、0.546)。全因死亡因素中,死亡与合并休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耐碳青霉烯、中性粒细胞比值、尿素、胆碱酯酶、新生儿危重病评分(NCIS)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新生儿期有手术指征的疾病及低NCIS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MDR-GNB感染的患儿死亡率高,尤其是病原菌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时。临床上需要采取措施减少MDR-GNB感染,同时仍需更多研究探寻有效首选抗感染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9至2019年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体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青少年妇科就诊的3 268例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分为<7、7~<10及10~<18岁3组;根据季度分为第1~4季度4组,比较组间感染性外阴阴道炎患儿病原体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268例患儿中,就诊年龄为(6.2±2.5)岁,<7岁1 728例(52.9%),7~<10岁875例(26.8%),10~18岁665例(20.3%)。细菌性外阴阴道炎2 253例(68.9%),真菌性外阴阴道炎715例(21.9%),其他病原体感染300例(9.2%)。共有2 287例(70.0%)患儿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共检出2 287株病原体。阴道分泌物培养示病原体有化脓性链球菌745株(32.6%)、流感嗜血杆菌717株(31.4%)、大肠埃希菌292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222株(9.7%)和肺炎克雷伯菌67株(2.9%)。<7岁患儿有40.3%(509/1 263)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7~<10岁患儿有41.9%(356/849)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10~18岁患儿有26.3%(46/175)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药敏结果示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G[100.0%(610/610)]、头孢曲松[100.0%(525/525)]、万古霉素[100.0%(610/610)]均敏感,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9%(501/545)、90.7%(495/546);流感嗜血杆菌中32.5%(161/496)产生β-内酰胺酶,对美罗培南[100.0%(489/489)]、左氧氟沙星[100.0%(388/388)]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40.5%(202/49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175/175)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29.1%(43/148)、35.1%(59/168)。3 268例患儿中共分离出28.3%(45/15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试验结果示MRSA对利奈唑胺[100.0%(40/40)]、万古霉素[100.0%(45/45)]、替加环素[100.0%(36/36)]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45/45)、95.6%(43/45)、88.9%(40/45);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苯唑西林[100.0%(114/114)]、利奈唑胺[100.0%(94/94)]、万古霉素[100.0%(114/114)]、替加环素[100.0%(84/84)]均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1%(89/114)、59.7%(68/114)、46.5%(53/114)。MS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MRSA( χ2=11.71、19.74、23.95,均 P<0.001)。 结论: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就诊年龄在6岁左右,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三代头孢菌素可以作为经验用药抗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具体临床使用药物时需结合药敏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腹泻门诊病例的肛拭子样本,将经分离培养鉴定为DEC的菌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耐药,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测序获得的MLST分型,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当地优势菌群。结果:从4 494份肛拭样本中共分离出513株DEC,检出率为11.42%;完成其中500株对4类9种抗生素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为330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72株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95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2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015—2019年不同年份间对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毒力分型DEC对萘啶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1株DEC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7种耐药基因,并被归类为32个ST分型,优势基因型为ST-1491(29.6%,21/71)和ST-10 Complex(23.9%,17/71)。其中,ST-1491全部产ESBLs,均为 bla CTX-M耐药基因突变株,ST-10 Complex优势基因型为ST-218(35.3%,6/17)。8株EAEC、14株EPEC和49株ETEC分别被归类为7个、14个和18个ST分型。 结论: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的DEC对重点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严重;EAEC和EPEC的ST分型呈高度多样性,当地优势ST型与国内东南地区的常见基因型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ournier坏疽的感染特点及负压治疗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Fournier坏疽(FG)的感染特点并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FG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31例F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例;年龄21~78岁[(55.2±2.0)岁]。29例发病原因为肛周和泌尿系统感染,1例为外阴感染,1例为腹膜后脓肿。23例接受NPWT(A组),8例接受常规敷料换药(B组)。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原菌特点、耐药率、治疗药物及预后。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结果:FG患者单一细菌感染14例,混合感染15例,真菌1例,培养阴性1例。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37%,革兰阳性球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均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万古霉素类抗生素。3例患者死亡,余28例患者均随访至出院后3~12个月[(10.8±2.6)个月],伤口均愈合良好,未见复发。A组住院时间为(37.4±15.0)d,B组为(47.0±16.0)d( P>0.05);A组手术次数为3(3, 6)次,B组为13(4, 17)次( P<0.05);A组伤口愈合时间为(38.9+17.8)d,B组为(61.8+14.2)d( P<0.05)。 结论:肠道杆菌、肠道球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是FG常见的病原菌,其中耐药菌比例较高。与常规敷料换药相比,NPWT能有效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