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21年7月22日至2024年4月30日就诊于31家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000例.经筛选随机分组后,试验组纳入999例,对照组纳入1 000例.试验组给予谷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相对于基线期的变化情况,评估经治疗后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发病90d后,试验组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71.10%,710/999]高于对照组[65.10%,651/1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70%,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不良反应、临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相当.结论 谷红注射液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能够提高临床顺应性,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腺肌病患者手术前后miR-143-5p/miR-145-5p的表达变化及与DUSP6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AM)患者手术前后miR-143-5p、miR-145-5p和双特异性磷酸酶 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s 6,DUSP6)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AM切除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或双附件切除)患者手术前后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健康者(健康人对照组)全血标本各 45 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miR-143-5p、miR-145-5p的表达水平,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筛查AM的临床效能.经miRTarBase、TargetScan、TargetMiner及miRDB在线软件预测miR-143-5p、miR-145-5p靶基因,采用ELISA法检测靶蛋白DUSP6 的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分析法对miR-143-5p、miR-145-5p与DUSP6 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组miR-143-5p和miR-145-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组miR-143-5p与miR-145-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组(P<0.01),且术后组miR-143-5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术后组DUSP6 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组(P<0.01).术前和术后组miR-145-5p和miR-143-5p与DUSP6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术前miR-145-5pr=-0.784,P=0.004;术后miR-145-5pr=-0.689,P=0.024,术前miR-143-5pr=-0.632,P=0.003 2;术后miR-143-5p r=-0.601,P=0.022).miR-143-5p、miR-145-5p、DUSP6 三者联合检测筛查AM的AUCROC为 0.936,敏感性为 0.863,特异性为0.978,均显著高于三者单项指标检测.miR-145-5p 和 miR-143-5p 靶基因分别为 DUSP6 和 MAPK13.结论 miR-143-5p、miR-145-5p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于靶基因DUSP6,参与AM的进展,miR-143-5p、miR-145-5p与DUSP6 三者联合可作为筛查AM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DWI信号值构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放化疗生存获益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治疗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值构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续贯放化疗生存获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39例LAPC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64岁。胰头癌33例,胰体尾癌6例。30例患者SBRT放疗后续贯替吉奥(S-1)化疗。SBRT放疗前均行多b值下DWI序列成像检查,成像时采用11个b值(0、25、50、75、100、150、200、400、600、800、1 000 s/mm2),得到11帧不同b值下的重叠DWI图像。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同b值下的感兴趣区域(ROI)平均信号值(SI)与总体生存期(OS)之间的相关性,筛选独立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拟行续贯放化疗LAPC患者的生存获益情况。预测误差曲线(PEC)分析通过计算Brier综合分数(IBS)来评估预测误差。结果:随访时间87~1 095 d,中位随访时间353 d;随访期间38例死亡,1例存活。患者OS为84~1 095 d,中位OS为352 d,1年生存率46%。Cox回归分析显示,SI100(HR=0.997,95%CI:0.996~0.998)、SI600(HR=0.996,95%CI:0.993~0.998)、SI800 (HR=0.994,95%CI:0.991~0.997)和S1000(HR=0.993,95%CI:0.989~0.996)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EC分析显示,预测模型1 (SI100 + S-1,C-index 0.712)、模型2 (SI600 +年龄+S-1,C-index 0.731)、模型3 (SI800 +年龄+ S-1,C-index 0.736)、模型4 (SI1000 +年龄+ S-1,C-index 0.732)均较模型内其他组合预测误差小,IBS分别为0.134、0.133、0.130和0.133,并构建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线性校准图显示预测效果及实际观察效应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论:基于放化疗前DWI序列信号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对拟进行放化疗LAPC患者的生存期获益进行预测,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依据,避免过度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常见病症,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有进展,但争议犹存。南方护骨联盟专家组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2023年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提炼了七大亮点。一、强调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及相关评估和防治:晚期治疗影响骨健康,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新型抗雄药物。建议对患者行骨质疏松评估和骨折预防。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势互补诊断骨转移:X线平片适合诊断骨折和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对细微骨质变化敏感,特别是骨皮质破坏;MRI对评估转移灶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脊柱转移瘤和脊髓受压情况敏感且特异;SPECT骨扫描是筛查首选;18F-FDG和18F-NaF PET-CT诊断骨转移优于SPECT,18F/68Ga-PSMA PET/CT则更优。三、骨穿刺活检的应用场景:(1)怀疑骨转移但无骨质破坏的孤立病灶;(2)未进行前列腺原发或转移病灶病理检查的mCRPC患者,需要病理证实以进行化疗或放疗;(3) mCRPC患者行骨转移灶活检以进行病理和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四、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均衡饮食,保持钙平衡;科学锻炼,维护骨骼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多晒太阳;注意防跌。五、合理应用骨保护剂:分为mHSPC和mCRPC两个阶段,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高的mHSPC患者,推荐规律使用地舒单抗(60 mg/6月)、或者唑来膦酸(4~5 mg/年);存在骨转移的mCRPC,推荐地舒单(120 mg/4周)、或者唑来膦酸(4 mg/3~4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六、核素诊疗一体化:核素治疗分为α粒子和β射线,目前有锶-89(89Sr)、镭-223(223Ra)和PSMA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药物。锶-89(89Sr)虽然能止痛,但因骨髓抑制副作用大,不被推荐用于前列腺癌。镭-223(223Ra)不仅能止痛,还能延长生存期,适用于特定条件的mCRPC患者。PSMA介导的177Lu-PSMA-617治疗,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七、局部治疗,非必要,很重要:外放疗能缓解骨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手术旨在增强骨骼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控制局部肿瘤。手术包括脊柱、四肢和骨盆转移瘤手术,需警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联合Pentacam对不同分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效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联合Pentacam相关指数在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及顿挫期圆锥角膜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圆锥角膜筛查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8-11/2019-11期间在宁夏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65例128眼,根据病程程度分别将这些眼分为临床期、亚临床及顿挫期组.选取同时期接受屈光术前检查者89例89眼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entacam联合Corvis ST进行检测,记录角膜扩张的指标(BAD-D、TP、Kmax、Df、Db、Dp、Dt、Da、ARTh)、角膜生物力学指标(CBI、DA Ratio、SP-A1、Integrated radius)、bIOP及TBI.对不同圆锥角膜分期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TBI、CBI及BAD-D的诊断阈值,评估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临床期圆锥角膜组TBI、BAD-D、TP、Kmax、Df、Db、Dp、Dt、Da、ARTh、CBI、SP-A1具有较强诊断能力.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 BAD-D、Da、Dp、TP、TBI、CBI、ARTh、Integrated radius具有较强诊断能力.顿挫期圆锥角膜组BAD-D、Dp、TBI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能力.结论:TBI、BAD-D、Dp等指数对早期圆锥角膜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能力较强,可以用于圆锥角膜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抗氧化物质25-羟基维生素D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抗氧化物质、25-羟基维生素D(25-OH-VD)与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CRPs-R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西安航天总院就诊的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查最终纳入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86例BPPV患者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耳石复位治疗(CRPs)成功后1个月内患者残余头晕(RD)发生情况、RD严重程度评分及RD症状持续时间,根据CRPs成功后是否发生RD将患者分为RD组(43例)、非RD组(43例),比较2组CRPs成功后RD各临床参数、抗氧化物质[硒(Se)、维生素A(Vit A)和维生素E(Vit 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25-OH-VD水平,使用Spearman法分析BPPV患者CRPs成功后RD各临床参数与血清抗氧化物质、25-OH-V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抗氧化物质、25-OH-VD水平对BPPV患者CRPs成功后发生RD的预测价值.结果 RD组在女性、糖尿病、高脂血症、左侧受累、BPPV不同类型、BPPV发作时间、BPPV患者DHI评分、RD严重程度方面与非R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D组血清Se、Vit A、SOD、GSH-Px、25-OH-VD水平低于非RD组,MDA水平高于非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BPPV类型血清25-OH-VD水平、不同BPPV严重程度血清25-OH-VD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分析得知,BPPV发作时间、BPPV患者DHI评分、RD严重程度均与25-OH-VD 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BPPV发作时间、BPPV患者DHI评分、RD严重程度均与Se、Vit A、SOD、GSH-Px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MDA水平与BPPV发作时间、BPPV患者DHI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RD严重程度不相关(P>0.05).通过ROC曲线图发现,25-OH-VD、Se、Vit A、SOD、GSH-Px水平对BPPV患者CRPs成功后发生RD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25-OH-VD水平预测AUC大于Se、Vit A、SOD、GSH-P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PPV患者CRPs成功后发生RD时,其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清25-OH-VD水平普遍低于非RD患者,血清25-OH-VD、Se、Vit A、SOD、GSH-Px水平对BPPV患者CRPs成功后发生RD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血清25-OH-VD水平对于BPPV患者CRPs成功后发生RD极有可能具有早期筛查的意义,有助于临床确诊CRPs后R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在不同检测筛查模式下的乙肝检测结果分析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分析罗氏Cobas s 201 的血液核酸检测(NAT)结果评估其对HBV的检测效果.方法 将检测结果根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 NAT混合检测(MP)、NAT单样本检测(ID)以及重复 NAT 单样本检测(rID)分组,分为ELISA+/NAT(ID)+、ELISA+/NAT(rID)+、ELISA-/NAT(ID)+、ELISA-/NAT(rID)+4 组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重复NAT对反应性结果的检出是否存在差异,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NAT反应性标本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与核酸检出率的关联性.再通过补充试验,包括其他方法学的NAT系统和化学发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进一步分析献血者的真实感染情况.结果 766 293 份献血者标本中共有 1 691 组HBV NAT(MP)+,其中1 418组(83.86%)检出反应性结果(1 418 份HBV NAT+,7 090 份NAT-),仍有 273 组(16.14%)经重复检测仍未检出[共计 1 638 份NAT-,Ct(MP):39.49±3.62].HBV NAT+中,881 份(62.13%)ELISA+/NAT(ID)+,19 份(1.34%)ELISA+/NAT(rID)+,451 份(31.81%)ELISA-/NAT(ID)+,67 份(4.72%)ELISA-/NAT(rID)+.对于不同ELISA结果的标本,重复NAT对HBV的检出存在差异(P<0.05).各组间Ct(ID)值仅ELISA+/NAT(rID)+和 ELISA-/NAT(ID)+、ELISA+/NAT(rID)+和 ELISA-/NAT(rID)+2 组比较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 228 份ELISA-/NAT(MP)+(ID)-进行补充试验,有 56 份(24.56%)经化学发光检测HBsAg+和 7 份(3.07%)经其他NAT系统检出反应性.剩余 221 份(96.93%)NAT-标本中,53 份(23.98%)HBsAg+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慢性感染,40 份(18.10%)抗-HBe+和(或)抗-HBc+的献血者可能存在既往感染,其余 128 份(57.92%)均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为NAT(MP)假反应性,且各组间抗-HBs含量差异较大(P<0.05).结论 重复NAT对不同反应性类别或不同血清学结果的献血者标本存在差异性检出,尤其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对于ELISA-标本进行重复NAT可明显提高检出率.Ct值可辅助评估NAT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ELISA-/NAT(MP)+(ID)-献血者,结合其他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可降低病毒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骨关节炎半定量磁共振评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半定量磁共振成像(MRI)评分是膝骨关节炎(KOA)MRI影像评估中关键一环。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通用膝关节评分系统,包括全器官磁共振成像评分(WORMS)、磁共振成像骨关节炎膝关节评分(MOAKS)等,以及针对滑膜炎或特定情况专用系统。观察研究与临床试验表明,半定量MRI评分有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在早期诊断、疗效评价、资格筛查、安全评估等方面作用日益重要,结合人工智能可进一步提高其在图像处理、表型分类、风险预测等领域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营养筛查工具在高龄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评分和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评分两种营养筛查工具评估高龄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评价两种营养筛查工具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0岁住院患者进行一般资料采集.根据年龄将其分为≥90岁组和<90岁组两个年龄组,应用两种营养筛查工具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同时测定空腹静脉血营养相关指标水平,包括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RS2002评分评估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为404例(48.56%),≥90岁组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高于<90岁组(P<0.01);MNA-SF评分评估营养不良/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为616例(74.04%),≥90岁组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高于<90岁组(P<0.01).以血清Alb<30 g/L作为参考标准,比较两种营养筛查工具的适用性,发现两种营养筛查工具均适用于高龄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筛查,且NRS2002评分评估高龄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和62.2%,MNA-SF评分评估高龄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的ROC AUC为0.81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和87.7%.分析Hb、CRP、PA、RBP、TRF生化指标与MNA-SF评分和NRS2002评分相关性,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和 MNA-SF评分与PA、RBP和TRF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龄住院患者出现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高.NRS2002评分和MNF-SF两种营养筛查工具均适用于高龄住院患者,且具有较高准确性,同时联合营养相关指标评估高龄患者营养状况可提高营养评估的精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