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健康”联合行动计划(2022-2026年)简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WH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近期联合发布 “同一健康”联合行动计划(2022-2026年)。这是四方组织首次就“同一健康”发布联合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应对人类-动物-植物-环境中健康挑战为目标,以“同一健康”、新发和再发人兽共患病、被忽视的热带病和媒传疾病、食品安全、抗生素耐药和环境6个方面的工作为重点。本文对该计划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意义进行概括、翻译和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联合行动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薯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征稿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薯类作物种类繁多,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葛根等,其中,马铃薯、木薯与甘薯并称为全球三大薯类作物.薯类作为"粉粮",是重要的粮食补充,也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农产品.我国每年薯类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薯类产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薯类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繁殖更新、种质创新与推广利用,是推进薯类作物种业振兴和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英国国家植物生物安全治理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植物病虫疫情是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威胁.英国较重视植物安全治理,较早开始布局相关政策,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分析与综合、比较研究等方法,围绕英国面临的植物安全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英国在战略规划、治理体系、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英国政府把植物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统筹植物生物安全组织体系,制定国际先进水平的安全制度,构建有生物安全保障的植物供应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全民科学,对我国生物安全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纵观英国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做法,本文对我国植物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婴幼儿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收集的2020-2022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接诊并上报的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夏秋季.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85.0%)、发热(50.0%)、呕吐(33.5%)、腹痛(12.8%)、恶心(6.1%)等症状,其中腹泻类型以水样便为主(74.8%),平均腹泻6.0次/d,呕吐3.0次/d;发热体温平均39.0℃.可疑食物以婴幼儿食品为主,主要原材料是粮食类及其制品.40.8%的病例检出致病菌,主要为沙门菌(99.6%),少量为致泻大肠埃希菌(0.4%).婴儿组(<1岁)沙门菌检出率(58.4%)显著高于幼儿组(1~3岁)(32.3%)(P<0.001).广州的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是优势血清型(68.2%),其次为肠炎沙门菌(9.7%)、斯坦利沙门菌(3.3%)、罗森沙门菌(2.7%).这4种沙门菌血清型其毒力存在差异,表现为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4),感染肠炎沙门菌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2).结论 根据广州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应从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针对性问诊、加强目标致病菌监测、拓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该特殊人群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西藏—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在稳定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明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为对象,基于150个采样点,采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区域耕地SOC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地区耕地SOC表现为西部地区低、东部高,雅江干流河谷低、南北支流源头高,研究区SOC整体较匮乏;土壤粉粒是区域SOC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解释了SOC变异的14.0%;年均蒸发量比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更能解释区域SOC的空间分异;区域SOC含量主要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蒸发量,经度主要通过影响降水和土壤pH间接影响区域耕地SOC含量;空间位置通过影响气候、植被和土壤特性间接影响SOC含量.本研究为SOC空间预测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氧化石墨烯应用于农林种植业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氧化物,其特殊的sp2-sp3 杂化结构使其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在纳米电子、生物医学和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广、较深.近年来,氧化石墨烯又被发现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进一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氧化石墨烯对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氧化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氧化石墨烯在农林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拓宽氧化石墨烯的综合利用途径,促进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 2000-2020 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不同环境因素对全球母乳喂养的影响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母乳喂养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粮食安全的核心支柱.生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以及持续母乳喂养2岁以上是母乳喂养的早期目标.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因保健制度支持不足、产妇护助政策不完善、配方奶粉监管不足等原因外,还有疾病的流行、气候的危机和全球贫富差距等诸多喂养大环境的因素.本文通过一些国家的母乳喂养状况的对策分析,总结在球面临各种危机面前如何稳固母乳喂养的作为粮食安全的支柱作用,以避免这些危机进一步危害到孕产妇和婴儿这一弱势群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基因功能鉴定及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内大豆供给孱弱,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国内大豆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并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因此培育优质高产的大豆品种是当前国内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目前,大豆中一批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已经被克隆和解析,为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较低,基因编辑技术为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可以加速育种进程.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快速发展成为大豆基因功能研究、改造及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概况,并综述了其在大豆产量、品质、抗病、抗逆、开花期、共生固氮和育性等农艺性状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开展大豆基因编辑育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借鉴.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