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临床数据与复合炎症指标构建预测糖尿病肾脏疾病进展的新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基于临床数据及复合炎症指标构建预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进展的新模型.方法 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239例DKD患者分为DKD早期组(119例)与DKD临床期组(12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KD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新模型精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新模型一致性.结果 DKD临床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红细胞沉降率(ESR)、PLT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泛免疫炎症指标(PIV)、PLT/淋巴细胞比值(PLR)均高于DKD早期组,BMI、Hb、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DKD早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ESR、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为影响D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述三项指标得出的预测DKD进展的预测模型:y=-2.677+0.078 × ln 糖尿病病程(年)+0.045 ×lnESR(mm/h)+0.251 × ln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新模型预测DKD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UC)及特异度均高于SII、PIV及PLR单独预测,敏感度低于SII,高于PIV及PLR.结论 利用糖尿病病程、ESR、中性粒细胞计数构建的新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对DKD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复合炎症指标对DKD的进展也存在一定预测价值,可联合预测新模型共同评估DKD进展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护理风险评估在精神科监护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评估在精神科监护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某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精神科监护期患者234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12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114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从入院主因、临床表现、入院护理安检及家庭支持系统等四方面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观察组在原有评估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精神科住院患者行为风险筛查评估表》等8个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风险评估量表使用后,观察组风险评估精准度提高且可以区分高中低风险等级,监护天数下降、约束患者人数下降,护士掌握病情情况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精神科监护期患者采取系统、规范的风险管理能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为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且预后较差。提高胃癌诊断率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依旧是当前工作重点。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医疗逐步应用于胃癌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等方面。在胃癌微创手术方面,超高清视野(4K分辨率)、三维(3D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准度。同时,以吲哚菁绿为代表的腹腔镜荧光成像技术,正逐步成为微创手术智能化发展新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深入阐述胃癌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微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期更充分地认识胃癌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打破学科边界,开展广泛的“医工结合”研究,造福胃癌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踝外科手术微创智能化创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科技的发展开启了外科手术微创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以微创小切口、经皮微创、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内镜下微创手术为代表的微创化技术,使得手术创伤更小、外观更美观、患者恢复更快。同时,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微创足踝外科手术迎来了全新的助力。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医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病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操作精准度,并可实现实时手术结果确认。足踝外科相较于其他外科起步较晚,以上各种形式微创手术的相互交融以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成为微创足踝外科手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创智能化足踝外科手术将真正成为主流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像融合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影像融合(fusion imaging,FI)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9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FI技术分为两组,分别为FI+组,FI-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结果。结果:29例患者,年龄(70.3±7.3)岁,其中男24例(82.8%)。FI+组14例,FI-组15例。技术成功率96.5%(28/29)。FI+组造影剂使用量明显低于FI-组[(169±23)ml对(201±20)ml, P=0.040];FI+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FI-组[(209±53)min对(306±24)min, P=0.005];两组间失血量及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造影剂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发生率3.4%(FI+0对FI- 6.7%, P=0.33);随访期间再干预率6.9%(FI+0对FI-13.3%, P=0.16)。 结论:FI在复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该辅助技术有效减少了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造影次数,降低了手术质量相关再干预风险。该技术仍需要长期的研究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多模态MRI推进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个性化精准诊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不仅可以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而且可以导致患者容貌外观严重受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及时精准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高分辨率多模态MRI设备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眼眶的规范化运用,进一步提升图像分辨率和信息精准度,推进了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个性化精准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局部治疗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MMBC)患者的检出率不断增高,其局部治疗也引起了更多关注。相关研究着眼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放射治疗的应用,以及局部消融治疗是否可行。鉴于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保留乳房手术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目前国内大多学者推荐对MMBC实施全乳房切除术。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提高、切缘的准确判断、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和放疗精准度的提高,近期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条件的MMBC患者,保留乳房手术在保证切缘阴性和美容效果的同时,并未增加局部复发率。MMBC患者在乳房切除术后是否必须接受辅助放疗存在争议,部分证据表明MMBC可能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应成为放疗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有证据显示,无论手术类型如何,MMBC的局部复发率都较高。总体而言,MMBC的局部治疗方式与单灶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基本相同,但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骨科术后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人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21年5-12月收治的骨科术后老年患者2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表型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及简易营养评价精法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率为65.3%;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跌倒史、Barthel指数低、营养不良是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 CI 0.789~0.901, Z=12.40, P < 0.01),约登指数为0.583,敏感性为87.3%,特异性为71.0%。 结论: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跌倒史、Barthel指数低和营养不足等是衰弱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准度和区分度,可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术后衰弱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