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低价值护理去实施化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国外低价值护理(LVC)去实施化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1995—2023年收录的LVC去实施化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对文献进行整理,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国家、期刊、文献共被引情况、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576篇文献,1995—2023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以2022年最高(150篇),发文量居前10位且中心性>0.10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哈佛大学和美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Anesthesiology、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等期刊收录文献最多,共被引频次>50且中心性>0.10的期刊为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British Medical Journal、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除本研究检索的主题词外,576篇文献中词频>30次的关键词为"impact""management""outcome""health""quality""health care""guidelines"。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时间线延伸至近5年的聚类为"value-based care""low -value care"。突现词分析研究前沿为准确识别临床实践中存在LVC和实现各类医疗干预的LVC去实施化的干预策略。 结论:通过对关键词和突现词的分析发现,近年来该领域研究主题集中LVC与医疗保险支出的关系、去实施化的影响因素、识别LVC的工具(清单或手册)、临床干预路径、不同类型LVC的去实施化、去实施化的效果评价等内容上。未来国内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和构建适宜中国的LVC去实施化路径,精准制定LVC清单和干预策略,以优化护理措施,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患者提供有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组织-培训-应急-联合-质控"五位一体的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实践效果.方法 在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形成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实施精准、动态、智能化的全院床位统筹调配;制订多学科培训方案;建立急危重症病例救治保障机制;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联合管理的规范化路径;建立智能化及同质化的护理质量控制链.于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应用该管理模式,收集泛血管疾病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指标,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期间,收治泛血管疾病患者5 416例,平均住院日为(6.11±0.73)d,治愈好转率为98.06%(5 311/5 416),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4.12%,无不良事件发生.泛血管疾病患者总体满意度得分从2022年第4季度的(92.74±1.68)分提升至2023年第4季度的(98.21±0.55)分(P<0.001).结论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医院培养跨专业护理人才、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优化健康管理方式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切实提升了医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的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综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干预管理策略,为形成统一、规范、安全的管理方案和促进临床深入实践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ICS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其概述、疾病负担、干预实施者和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及场所、干预内容、干预效果评价等.结果 ICU阶段的干预主要是预防性干预.干预时机、场所、效果评价指标等没有统一的标准.ICU后干预报道较少,ICU内的干预效果未能高质量的延续至病房及家庭/社区.结论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的管理普遍存在重ICU内、轻ICU后,重院内、轻院外及重预防、轻康复等问题.未来的工作应侧重于研究现有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索具有潜在益处的新干预措施,并确定最有效的ICU后护理模式,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从ICU到社区或基层医疗的连续护理体系,实现筛查、治疗、康复闭环管理路径,将精准干预与全程照护相结合,针对性、阶段性实施干预管理,逐渐形成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影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环境因素及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究影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环境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制订针对性的运动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5月—12月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国际跌倒效能量表、居家跌倒风险筛查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前检查的120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单因素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并使用Mplus 7.4软件构建并检验链式中介模型.结果 最终共纳入1118名孕妇,202名(18.07%)孕妇孕期体力活动达标.跌倒恐惧、居住环境、社会支持对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直接效应成立,效应值分别为-0.168、0.326、0.381;居住环境通过跌倒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孕期体力活动,效应值为0.074,占总效应的18.50%;社会支持通过居住环境、跌倒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及居住环境-跌倒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效应值为0.198,占总效应的34.20%.结论 孕妇孕期体力活动达标率较低,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跌倒恐惧、居住环境、社会支持对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影响,实施科学、精准的运动管理,以提高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心理痛苦影响的作用路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心理痛苦影响的作用路径,为医护人员识别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开展精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抽取山东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484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简化版、事件影响程度量表修订版、焦虑抑郁 自评量表、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总分为(31.81±7.17)分,心理痛苦总分为(33.69±11.87)分.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心理痛苦、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心理痛苦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心理痛苦呈显著负相关,焦虑、抑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x2/df=2.385,RMSEA=0.054,GFI=0.988,AGFI=0.956,NFI=0.992,CFI=0.996,模型适配度良好.路径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可以直接预测心理痛苦,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作用于心理痛苦的路径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及心理痛苦处于中等水平.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可以正向预测心理痛苦,亦可以通过焦虑抑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心理痛苦.医护人员应及时关注患者负性情绪,采取干预措施调动患者内在驱动力,以降低患者负性情绪的困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精准护理路径在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创建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精准护理路径,保障患者安全,防范术后并发症,为新入职护士及同专业护理同仁在护理实践中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成立专家团队,以2017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为依据,建立重点患者、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精准护理路径.纳入三个脊柱科脊髓损伤患者300例,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专科精准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五天测评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核查、用药错误、危急值处理、有效沟通、医院相关性感染、医疗器械信息相关事件、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安全事件上报、便秘、压疮、术前皮肤准备、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术后突发低血压、疼痛(SAS)状况、创伤后成长状况.结果 二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及骨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在有效沟通、跌倒坠床、安全事件上报、便秘、压疮、术前皮肤准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术后突发低血压、疼痛及创伤后成长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患者安全的临床精准护理路径在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新模式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的护理新模式.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脑梗死伴肺部感染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护理模式,试验组三位一体护理新模式(精准护理、路径护理、多学科协作护理三者有机整合),随访12周.监测患者白细胞变化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试验组白细胞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2、IL-6、hs-CRP、TNF-α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护理新模式在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方面具有明显的护理优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举措推进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成效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举措包括工作人员多角色扮演机制建立、献血流程优化无缝对接、献血服务规范专人整体护理、人性化的献血后延伸服务机制建设、精准招募和预约献血实施、多种关爱激励保留机制建立、量化的绩效考核方案实施及开展多项目的创新和研究等,对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献血量,新增成分献血人数、人次,当年重复献血人数、人次,流失成分献血人数、流失比例和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由3 333人增加至4 268人,构成比由41.7%上升至67.5%(P<0.001),固定献血人次由9 798人次增加至18 641人次,构成比由66.5%上升至89.4% (P<0.001),固定献血量由13 605.8 U增加至28 195.6 U,构成比由69.0%上升至91.6%(P<0.001);新增成分献血者固定献血人次由1 178人次增加至2 578人次,构成比由17.6%上升至45.0% (P<0.001);1年内献血3次以上的成分献血人次由7 112人次增加至15 599人次,构成比由48.2%上升至74.8%(P<0.001);成分献血流失人数由4 767人下降至3 348人,构成比由64.3%下降至51.7%(P<0.001);成分献血初筛合格率由71.1%上升至85.5%(P<0.001),血液检测合格率由99.11%上升至99.64%(P<0.001).结论 多措并举的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实施是保障机采血小板稳步增长,提供安全、充足血液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精确检测 、精准治疗 、精密设施 、精心护理 、精细管理: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质量改进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组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起源于1952年的血液学组,于1988年正式建科,主要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多年来,科室高度重视科研与临床转化、患者就医体验、经验协作分享和诊疗质量控制,形成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精益管控"的诊疗模式,"优化流程、优质护理、优美环境"的服务模式,"提升学历、提升能力、提升阅历"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了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全流程管理模式.由血液科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收治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并运用国际领先的"上海方案"治疗794例,完全缓解率提升至97.3%.自瑞金医院血液医疗联合体成立以来共收治患者超过1200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学科协作在腹腔术后动力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腹腔术后并发动力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腹腔术后并发动力性肠梗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治疗,2组均随访8周.监测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水平.结果 试验组肠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营养、护理和治疗情况是腹腔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P值分别为0.004、0.000、0.032、0.025).结论 多学科协作新模式在腹腔术后动力性肠梗阻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