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量结合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柱温25 ℃,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4个主产地19批次白屈菜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Origin2022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指标成分并定量测定,结果采用化学模式识别、箱线图以及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9批次白屈菜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6个共有峰,指认出白屈菜碱、盐酸黄连碱、紫堇碱、盐酸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745~0.983.HCA将19批白屈菜分为4类;PCA得到5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758%;PLS-DA表明盐酸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等5个成分是不同产地白屈菜药材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白屈菜碱、盐酸黄连碱、紫堇碱、盐酸血根碱、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分别为0.658~1.547、0.718~2.577、0.029~0.108、0.095~0.527、0.069~0.253mg/g.箱线图与熵权TOPSIS法评价均表明辽宁和陕西产地的白屈菜药材综合质量较优.结论 所建立的白屈菜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分离度好,操作简单;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为白屈菜药材质量控制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芪桂枝五物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黄芪桂枝五物汤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 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 40℃,进样量为 10μL.以桂皮醛峰为参照,测定 10 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和药材归属.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桂皮酸、桂皮醛的含量.结果 10 批样品共有 17 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 0.990;经验证,10 批样品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一致性较好.上述 5 种成分质量浓度分别在 19.0~171.0 μg/mL、61.6~555.0 μg/mL、8.3~75.0 μg/mL、18.0~162.0 μg/mL、28.4~255.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 0.1~1.2μg/mL,定量限为 0.3~4.9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 RSD 均小于 3.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9.31%,98.93%,100.89%,98.83%,100.85%,RSD 分别为 0.25%,0.30%,0.60%,1.99%,0.74%(n=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菊苣子质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腺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种子(菊苣子药材)和混伪品菊苣Cichorium intybus种子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为其资源利用开发和进一步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YMC-PACK ODS-A色谱柱,以 0.2%磷酸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254 nm,柱温为 40℃,进样量为 5 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版)》建立 19 批腺毛菊苣种子和 4 批菊苣种子样品的HPLC指纹叠加图谱并分析相似度,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确定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使用SPSS 20.0 和SIMCA-P 14.1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 19 批腺毛菊苣种子和 4 批菊苣种子HPLC指纹叠加图谱,并确定 19 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 8 个色谱峰;建立了绿原酸、秦皮乙素、1,4-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 A、1,5-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15~0.998;OPLS-DA分析与PCA分析结果一致,可将样品分为 3 组,并筛选出1,5-二咖啡酰奎宁酸、槲皮素、绿原酸、菊苣酸 4 个差异性成分.结论 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菊苣子药材质量评价方法,为菊苣子药材的质量评价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定性、定量方法的浮小麦与小麦差异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浮小麦和小麦的成分差异,为二者的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批浮小麦和3批小麦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不同产地浮小麦及小麦样品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成分,并测定浮小麦和小麦中6个指认成分的含量.结果 浮小麦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28~0.996,小麦与浮小麦的相似度为0.761~0.773;在浮小麦和小麦中共标定19个共有峰,指认出了6个成分,分别为亚麻酸、亚油酸、5-十七烷基间苯二酚、5-十九烷基间苯二酚、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和5-二十三烷基间苯二酚.CA、PCA结果显示,浮小麦和小麦能明显区分;产地为安徽的浮小麦的分布较为集中.OPLS-DA结果显示,亚麻酸、亚油酸及其他6个未知化合物为浮小麦和小麦的差异成分.浮小麦中上述6个指认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00 9、1.094 0、0.005 1、0.030 9、0.098 2、0.024 8 mg/g,且浮小麦中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麦(P<0.05).结论 所建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用于浮小麦和小麦的鉴别及质量评价.亚麻酸、亚油酸等差异成分可为浮小麦和小麦的鉴别及药效学差异研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FTIR的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建立黄芪药材的红外原始指纹图谱与量子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35批黄芪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经数据处理建立黄芪的红外量子指纹图谱,采用系统指纹定量法以及t检验比较两种指纹图谱是否存在差异,并对量子指纹图谱的共有量子峰面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黄芪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与量子指纹图谱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系统指纹定量法将35批黄芪分为8个质量等级,系统聚类分析表明35批黄芪的质量可聚为两类.结论 红外量子指纹图谱能够提供大量特征信息,系统指纹定量法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将黄芪药材分为8个质量等级,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对黄芪等中药材质量的全面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评价地黄不同入药形式制千金黄连丸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综合评价地黄不同入药形式制千金黄连丸(Qianjin Huanglian Pills,QHP)的质量.方法 建立地黄不同入药形式制QHP的HPLC指纹图谱,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及2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益母草苷)、5种生物碱类成分(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丁)、5种糖类成分(果糖、葡萄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定量分析对30批地黄不同入药形式制QHP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30批QHP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采用SPSS 19.0和SIMCA-P14.1软件对黄连丸19个共有峰峰面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0批样品可按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生地黄连丸明显分为3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标记了黄连丸中8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峰1、6、15(表小檗碱)、3、4、2(梓醇)、16、9.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梓醇、益母草苷总含量顺序为鲜干黄连丸>鲜地黄连丸>生地黄连丸,5种生物碱类成分总含量顺序为生地黄连丸>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5种糖类成分总含量顺序为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生地黄连丸,棉子糖和水苏糖的含量均值顺序为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生地黄连丸,提示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中梓醇、益母草苷、棉子糖、水苏糖含量较高,鲜地黄连丸、鲜干黄连丸中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略低于生地黄连丸.结论 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QHP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完善QHP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278nm,柱温35 ℃,进样量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版)软件建立27批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和Origin 2023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对比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27批抹茶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3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峰4是没食子酸,峰6是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峰8是儿茶素,峰9是咖啡碱,峰12是表儿茶素,峰13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峰 14 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峰 16 是芦丁,峰17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峰21是槲皮素,峰22是山柰酚,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83~1.000.聚类分析将27批抹茶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得出江口和瓮安产地的抹茶质量较好;经PLS-DA分析筛选出了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等8个差异成分.样品中没食子酸、EGC、儿茶素、咖啡碱、表儿茶素、EGCG、GCG、芦丁、ECG、槲皮素、山柰酚 11 种成分含量分别为 0.10~0.85、8.27~4.36、4.21~3.84、42.23~72.37、10.41~16.49、48.52~72.89、0.12~0.73、0.53~1.76、21.43~28.60、0.01~0.04、0.03~0.38 mg/g.结论 建立的抹茶 HPLC 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可以作为抹茶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对刺五加的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HPLC指纹图谱及原儿茶酸、松柏苷、紫丁香苷、绿原酸、刺五加苷B1、刺五加苷E、丁香树脂酚7种成分含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5μm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nm,柱温30 ℃,体积流量0.8mL/min,进样量10μL.通过"中国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了刺五加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了 7种成分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刺五加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刺五加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18个共有色谱峰;原儿茶酸、松柏苷、紫丁香苷、绿原酸、刺五加苷B1、刺五加苷E以及丁香树脂酚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等于 0.999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2.51%、97.63%、95.11%、101.08%、105.29%、98.92%、85.44%、94.89%.主成分分析提取了 2个主成分,其方差累积为66.920%,表明这2个主成分可包含原有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刺五加样品中2个差异性成分(紫丁香苷、刺五加苷B1);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紫丁香苷、绿原酸和刺五加苷B1与其他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建立的刺五加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刺五加的质量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经典名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15批经典名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及其7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养胃汤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超高效液相联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建立人参皂苷Rg1、Re、Rb1和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及甘草酸7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经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奎宁酸、腺苷、鸟苷、新绿原酸、苍术苷A、绿原酸、隐绿原酸、儿茶素、甘草苷、芹糖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毛蕊花糖苷、甘草酸、6-姜辣素、川陈皮素、橘皮素、和厚朴酚、广藿香酮、厚朴酚20个色谱峰.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人参皂苷Rg1、Re、Rb1和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甘草酸的质量分数均值的±30%范围分别为 0.084~0.155、0.065~0.120、0.246~0.457、4.911~9.120、0.971~1.804、0.990~1.838 mg/g.结论 建立的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和7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养胃汤基准样品的质量评价,为其后续制剂开发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的金银花口服液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以金银花口服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抗炎质量标志物的辨识和筛选,建立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溯源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UPLC/Q-TOF-MS对口服液中的环烯醚萜和酚酸类成分进行解析,通过分子网络技术构建关联关系;采用HPLC法建立多批次口服液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辨识关键药效分子;通过NF-κB双荧光报告系统确证关键抗炎质量标志物;进一步基于双波长HPLC技术分别建立口服液中环烯醚萜和酚酸类12种质量标志物的定量方法.通过对原料药材、制剂加工过程中质量标志物提取转移率以及热稳定性等的考察,实现对口服液的质量评价.结果 口服液中共鉴定出9种环烯醚萜和6种酚酸类成分,描绘了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的转换关系.11批次口服液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色谱峰组成基本一致,相似度大于90%,其中6种环烯醚萜(马钱苷酸、断氧化马钱苷酸、断马钱子酸、当药苷、断氧化马钱子苷、断马钱子苷)和6种酚酸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为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主要药效成分,可作为质量标志物.利用双波长HPLC法在多批次的生产过程中对上述12种质量标志物的溯源传递进行了考察发现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稳定,总环烯醚萜和总酚酸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成分之间部分会发生转化.在提取、浓缩以及制剂工艺过程中,环烯醚萜和酚酸类成分的转移率分别超过了76%和63%.结论 本文所建方法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以对金银花口服液工艺全过程进行高效的质量溯源评价,为药材和制剂的全程质量监管提供了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