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针对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有效支持技术,近年来在儿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使用ECMO支持的患儿脑、肾、胃肠、肢体等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ECMO治疗期间,各种传统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连续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进而评估组织灌注、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成为潜在组织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本文就NIRS技术在儿童ECMO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通过NIRS技术监测ECMO治疗患儿早期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荧光微泡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染料掺杂工程化技术制备超声荧光微泡,探讨其在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吲哚菁绿(ICG)染料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比较ICG-MBs和商用SonoVue超声微泡的超声造影性能。采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评估小鼠尾静脉注射ICG-MBs后脑血管成像性能,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约为1 μm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证实该微泡具有普通超声微泡和荧光成像的双重性能。超声造影结果显示,与同等浓度SonoVue微泡比较,ICG-MBs依然保留微泡的超声造影功能,且二者超声信号强度相近。在小鼠头皮和颅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ICG-MBs实现了快速(200 ms)、高空间分辨率(165.1 μm)的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且小鼠各主要器官组织均无明显炎症或损伤。结论:超声荧光微泡ICG-MBs具有荧光和超声显影的双重功能,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小鼠脑血管成像,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联合组给予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后,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91%(20/22)、77.27%(17/22)、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流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围手术期脑氧供需平衡与皮层脑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CHD)新生儿手术前后脑氧供需平衡与脑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NICU收治的CHD新生儿,分别在手术前、后采用近红外线光谱技术(NIRS)监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TOI)和氧摄取分数(FTOE),结合临床特征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结果,分析手术前、后TOI、FTOE的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CHD新生儿,术前监测TOI 0.56±0.05,术后0.59±0.03,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平均水平( P<0.05)。术前FTOE 0.36±0.07,术后FTOE 0.39±0.04。术后TOI、FTO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OI术后较术前改善程度与术前发绀程度呈负相关( β:-0.202),术后FTOE则无明显差异。术前需要呼吸支持的患婴,术前TOI水平较低( β:-0.879));术前导管前SpO 2较高,则术前TOI也较高( β:0.214)。术前aEEG背景模式轻度异常的患婴术后FTOE较背景模式正常的患婴显著减低( P<0.05),术后aEEG监测显示睡眠觉醒周期(SWC)不成熟的患婴术后TOI较SWC成熟的患婴显著减低( P<0.05)。延迟关胸是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 结论:CHD患婴术后TOI较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紫绀型CHD改善显著。术前TOI与呼吸支持级别负相关,与导管前SpO 2正相关。术前脑电活动波幅较低的患婴术后脑氧摄取分数亦较低。术后监测脑功能异常则脑氧饱和度亦较低。NIRS监测TOI与aEEG检测皮层脑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指导CHD新生儿围手术期脑保护策略的目标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近红外光谱监测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改善亚低温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亚低温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负面影响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亚低温治疗情况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机制,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脑血流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以改善亚低温和复温过程中的脑血流波动,帮助患儿平稳渡过亚低温和复温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SLN)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且术前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示踪剂为吲哚菁绿)行SLN检测的32例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6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SLN检出情况、SLN的分布、手术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机器人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机器人组、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40)、(169±57)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分别为(11.2±5.4)、(15.5±5.7)g/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1.3)、(8.6±1.4)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机器人组16例患者均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1枚;腹腔镜组16例患者中15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0枚。机器人组患者的SLN总检出率(16/16)与腹腔镜组(1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3, P=0.310);机器人组SLN双侧检出率(10/16)与腹腔镜组(7/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376)。机器人组每例患者切除淋巴结数为(16.6±4.1)枚,与腹腔镜组[(21.0±7.1)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 P=0.054)。两组患者切除的淋巴结及SLN术后病理检查均无肿瘤转移,SLN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均为0,阴性预测值均为100%。(4)将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划分为左侧盆腔、右侧盆腔、骶前区、腹股沟深、腹主动脉旁共5个区域。机器人组单个区域SLN显影6例(12枚),多个区域SLN显影10例(29枚),腹腔镜组单个区域SLN显影7例(14枚),多个区域SLN显影8例(26枚)。两组患者的SLN显影均以左侧盆腔最多,其次均为右侧盆腔、腹主动脉旁、腹股沟深。(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尿潴留、盆腔淋巴囊肿,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7, P=1.000)。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4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Ⅰ、Ⅱ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同时SLN双侧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学信号定量方法用于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辅助口腔鳞状细胞癌手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 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 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 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 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 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 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荧光检测系统定量分析吲哚菁绿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吲哚菁绿(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观察并定量分析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及代谢规律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中使用ICG染色后剥除黄斑前膜和内界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近红外眼底成像术(NIR-FF)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开发基于Python语言编程ICG眼内代谢过程检测系统测量NIR-FF的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预测ICG代谢规律方程式,与术后视力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64只眼),年龄为(64.6±8.4)岁,其中男性25例(39.1%),女性39例(60.9%)。NIR-FF图像显示患者术前无ICG强荧光影像,术后1周出现后极部呈弥漫ICG强荧光,内界膜剥除区域呈现环形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并逐渐向视盘方向消退,直至1年时在视盘处仍可见ICG残留荧光。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可测量眼内ICG残留面积,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方程式预测术后12个月ICG残留面积=0.22×术后6个月ICG残留面积( R2=16%, P=0.002)。除术后1个月ICG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P=0.017, r=-0.195)外,其余随访时间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预后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采用ICG染色剥除内界膜后ICG在眼内的特征性代谢过程,表现为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随时间延长逐渐向视盘汇集。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能够清晰显示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眼内分布特点,可用作预测ICG眼内代谢规律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