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病毒载体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DNA纳米复合体是新型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聚合物/DNA复合物纳米粒子由多肽、脂质、多糖等物质压缩和包裹DNA而成,在IRD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非病毒载体在成本、制备难易度、包装容量及安全性上均显示出其优势,为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Leber先天性黑矇等IR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系统在转染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在IRD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材料应用于眼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纳米材料已应用于眼科治疗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强调纳米粒子及复合物的特性,先阐述了其在药物递送方面较成熟的应用,再综述了它们在再生医学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还讨论了纳米材料在眼科医学上应用的主要限制-稳定性、生物毒性和临床前-临床差异。在恰当的运输系统和运用场合开发高效、无毒的纳米材料,将为纳米材料在眼科治疗中的未来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与纳米技术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对于进展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不可避免产生耐药,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其中,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再激活是CRPC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近年来,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通过与靶蛋白、E3泛素化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对靶蛋白高效特异性降解,在CRPC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ARV-110,ARV-471、AR-LDD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PROTACs分子在研究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其与PROTACs联合应用或将对降低CRPC患者AR的表达,解决病情进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AR与CRPC的治疗,以及PROTACs的作用机制及特点,PROTACs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及现存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对超声3D打印材料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聚乙烯醇(PVA)水凝胶为基质的复合超声仿组织体模3D打印水凝胶材料的评估。方法:利用西门子ACUSON OXAN超声仪器检测选用甲状腺VTIQ参数,探头为9L4,频率4~9 MHz,,第三代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VTIQ),检测已制备的5.0%wt的PVA纯水凝胶及分别含0.5%及8.0%氧化铝(Al 2O 3,3.0 μm/0.3 μm)、钛白粉[二氧化钛(TiO 2)]、活性碳(C)纳米钙(Ca)纳米颗粒的5.0%wt PVA水凝胶复合物,二维超声及VTIQ对所制备的PVA水凝胶3D打印材料行量化检测。 结果:5.0%PVA水凝胶含0.5%Al 2O 3( 0.3 μm、3.0 μm)、8.0%Al 2O 3(0.3 μm、3.0 μm)、0.5%及8.0%TiO 2、0.5%活性碳粉(AC),VTIQ值分别为(2.31±0.24) m/s、(2.45±0.13) m/s、(3.00±0.67) m/s、(2.34±0.21) m/s、(3.45±0.19) m/s、(2.49±0.26) m/s、(3.04±0.18) m/s,所测得VTIQ值及与既往文献人体器官、组织VTIQ值在同一范围。5.0%PVA水凝胶含0.5%、8.0%TiO 2,Al 2O 3(3.0 μm/0.3 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45、-4.141、-18.741, P<0.05)。 结论:5.0%PVA水凝胶含0.5%C,0.5%、8.0%TiO 2,Al 2O 3(3.0 μm/0.3 μm)的配比可用于制备超声3D打印仿组织体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GD肽修饰病毒样颗粒靶向递送阿霉素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以乙肝病毒样颗粒(HBc-RGD-VLPs)作为递送抗癌药物DOX载体,制备靶向纳米复合物针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用制备的乙肝假病毒颗粒包封DOX,形成靶向纳米复合物HBc-RGD-VLPs/DOX。通过透射电镜及粒度仪检测颗粒的均一度及形态,并将其应用到4T1细胞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探究。结果:通过透射电镜检测靶向纳米复合物HBc-RGD-VLPs/DOX的结构完整,形态均一,为规则的球形颗粒,粒径分布为30~35 nm。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靶向载体HBc-RGD-VLPs的安全性较好,细胞存活率达到80%以上,包封后的HBc-RGD-VLPs/DOX对4T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其针对4T1肿瘤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IC 50)为1.445μg/ml。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Bc-RGD-VLP/DOX相对于游离DOX可特异性靶向至肿瘤细胞。 结论:靶向载体HBc-RGD-VLPs的安全性较好,HBc-RGD-VLPs/DOX对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效果及一定的肿瘤靶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材料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是指外部尺寸或内部结构中至少一维处于纳米尺度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在食品和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人体有暴露风险。肠道菌群参与人体循环和代谢的调控,菌群紊乱可能造成炎症反应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碳纳米颗粒等多种纳米颗粒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并可影响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本文总结了多种纳米颗粒对肠道菌群影响及机制,有助于为纳米颗粒的安全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纳米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物玻璃体腔注射对食蟹猴眼部的安全性——形态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纳米神经营养因子复合物(NP-CNTF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纳米工艺制备包裹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纳米粒。选取3只成年雄性食蟹猴,单眼玻璃体腔注射10 μl NP-CNTFs(1 μg/μl)作为NP-CNTFs组,对侧眼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组。在注射前、注射后第3天和第7天,对食蟹猴行常规眼前节检查以评估结膜充血、前房闪辉及前房细胞等眼部症状并评分;采用彩色眼底照相观察眼底情况;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视网膜形态结构及厚度。结果:所制备NP-CNTFs粒径为(317±3)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42±0.015,Zeta电位为(-38.9±0.7)mV,具备较好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眼前节检查显示,NP-CNTFs组在注射后第3天表现出较对照组稍明显的结膜充血、前房闪辉和前房细胞,但在注射后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NP-CNTFs组与对照组注射后第3天眼前节症状评分分别为(2.67±0.88)和(1.00±0.58)分,注射后第7天分别为(0.67±0.33)和(0.33±0.3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2.50、1.00,均 P>0.05)。彩色眼底照相结果显示,NP-CNTFs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第7天眼底均正常,未见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等异常改变。SD-OCT结果显示,NP-CNTFs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第7天均未见明显视网膜组织学改变。NP-CNTFs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07.67±0.88)和(111.00±3.22)μm,黄斑中央凹厚度分别为(255.67±2.03)和(254.67±3.84)μ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0.50,均 P>0.05)。 结论:新型纳米药物NP-CTNFs在食蟹猴眼内应用的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树状大分子材料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兴起的树状大分子材料的结构可控,且其与细胞膜和各种活性药物分子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因此成为构建纳米载药体系的优良材料,并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树状大分子作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纳米分子,可与肿瘤靶向分子偶联,从而将活性药物分子特异性递送到肿瘤组织,如此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并减少其对非靶组织的毒性作用。笔者就近年来基于树状大分子材料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建立基于适体-纳米金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Lp-PLA2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血管炎性标志物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DNA适体,并建立以非标记核酸适体-纳米金为探针的可视化检测方法。方法:方法学建立。通过磁珠固定SELEX技术经孵育结合、ssDNA分离、PCR扩增、单链回收的8轮循环筛选Lp-PLA2适体,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和流式细胞术验证适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适体二级结构及其与靶蛋白的三维分子对接。随后制备适体-纳米金复合物,利用靶标竞争结合导致纳米金溶液在盐诱导下凝聚引起颜色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的吸光度检测靶标浓度,建立样品溶液中Lp-PLA2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结果:筛选获得3条高亲和力、强特异性的Lp-PLA2核酸适体B76-2、B76-4及B76-5,解离常数分别为1.07、1.26及1.75 nmol/L;并成功基于B76-2适体构建纳米金比色传感方法,其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分别是20~500 ng/ml和78 ng/ml,反应时间30 min,可特异性区分靶标与其他血栓标志物如凝血酶和髓过氧化物酶。结论:利用核酸适体-纳米金显色实现了简单、快速、特异的Lp-PLA2可视化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ESC)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PCL-CA)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快速贴壁法从30只1~3 d龄SD大鼠(雌雄不明)中分离培养原代ESC,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原代细胞中整合素β 1、细胞角蛋白19(CK19)为阳性表达后,采用第1代E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聚己内酯和乙酸纤维素为组分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拓扑结构并测量其中25条纤维直径。采用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培养基底,使用角质形成细胞(KC)培养基培养ESC构建ESC-纳米纤维支架复合物(下称ESC支架),培养3 d,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中ESC的形态及其与支架的关系。将ESC支架中的ESC作为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将在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皿中使用KC培养基培养的ESC作为Ⅳ型胶原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ESC中CK19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ESC中CK1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在15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背部左右两侧均制备1个直径约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不行植入的空白对照组、植入PCL-CA纳米纤维支架的单纯支架组、植入培养3 d构建的ESC支架的ESC支架组,计算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百分率(样本数为5);取伤后21 d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后评估创面愈合质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关键蛋白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的网格状多层立体结构,其中的纤维表面光滑无孔隙,纤维直径为(383±24)nm。培养3 d,ESC支架中的ESC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且与支架紧密贴合,细胞间相互连接,细胞充分伸展在支架表面形成膜片。培养3 d,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Ⅳ型胶原组( t=24.56, P<0.01)。培养7 d,与Ⅳ型胶原组相比,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CK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更高。伤后3、7、14、21 d,ESC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分别为(78.0±1.8)%、(40.9±2.0)%、(17.9±1.1)%、(5.0±1.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4.2±1.9)%、(45.4±2.6)%、(21.8±1.7)%、(10.1±1.1)%( t=5.42、3.09、4.33、7.58, P<0.05或 P<0.01)以及单纯支架组的(82.7±1.2)%、(44.8±2.0)%、(22.4±2.4)%、(10.3±2.4)%( t=4.98、3.11、3.84、4.57, P<0.05或 P<0.01);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相近( t=1.47、0.39、0.47、0.22, P>0.05)。伤后21 d,各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层次完整;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支架组相比,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胶原排列更加整齐;ESC支架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支架均完全降解。伤后21 d,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近( t=1.70、1.94、0.18, P>0.05),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支架组( t=13.31、22.07、20.71, P<0.01)。 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CL-CA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大鼠ESC的分化而不影响其增殖;利用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载体培养大鼠ESC构建的ESC支架能够显著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